善借课文资源 提升写作素能

    黄文静

    摘要: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素质极大影响着写作的成效,而写作能力和素质主要通过文章的内容主题、篇章结构和表达形式来体现。文章结合初中语文中考作文要求,论述如何将教材中的课文作为学生写作训练的范例,指导学生发掘、利用课文中的精彩内容、典型结构和形象表达等资源,汲取有益的写作启示,促进写作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 写作教学 写作素能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学生在校接触时间最长的便是课本,初中三年读过的课文以最少量每学期20篇算,就有将近120篇。本文联系语文写作教学实践,结合教材课文研究、写作教学过程和学生写作积累等过程,谈谈如何有效利用课文资源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能。

    一、析主题,挖素材,激写趣

    考场作文题目千变万化,但不变的是要求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内容表达具体真切。这就要求学生将生活的点滴转为考场写作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学会体悟生活,激起写作的兴趣,而课文就是很好的范例。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散步》一课,通过描写一家人散步过程中祖孙选择走哪一条路这件小事,体现家庭的温馨,表现出尊老爱幼的主题。这是生活中极小极寻常的事情,却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周边,故事打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尊老爱幼的中心思想,让学生置换生活中同样的小事来表达同一主题。学生展开思考,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文中,祖孙三代吃饭,父亲把鱼肚子肉给爷爷吃,爷爷说鱼尾巴肉好吃,把鱼肚子肉夹给孙子吃;孙子觉得父亲每天辛苦养家,又把鱼肚子肉给了父亲。一块鱼肉兜兜转转又回到父亲的筷子上,“三让”将“尊老爱幼”这一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课文内容的挖掘,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积累身边发生的事情,感受生活、体悟生活,并且将它记录下来,成为自己独特又富有生活趣味的习作素材。例如,在第三单元“感悟四季”中,编者选录了四篇描写四季之景的名家之作,每一篇都可以作为学生观察生活的指导。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品析作者笔下四季美的同时,与学生一起寻觅自己家乡周边的四季特点,在学生的回忆与交流中,家乡四季的印象变得清晰起来。家乡在南方,春冬分明,冬季周围的树叶依旧是绿色,特殊植被在春天落下金黄的叶子,春与秋稍纵即逝,夏季炎热,徐徐海风使人沉醉……这些印象虽然零散,但学生通过课文的桥梁很好地观察自己周边的事物,基于自身真实感悟,写出的文章立意与选材就会更加新鲜、有趣、深切。

    二、探谋篇,磨结构,提能力

    如果说立意选材是为了实现“我想要表达什么”,那么谋篇布局就是要实现“我要怎么写才能达到我想要的效果”。通过对作文结构的调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整合作者的谋篇布局,思考并借鉴。

    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猫》,作者通过三次写养猫来表达自己对第三只猫的愧疚,说明自己个人偏见对事物的影响。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三只猫的外形与背景,通过对三只小猫外形与背景的比较,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作者因个人偏见所产生的愧疚之情。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格梳理出几只猫的不同、身边人不同的感受等,通过对比得出写作意图。在这一情境中,教师可设置作文题,如表现身边一小人物如拾荒老人的高尚品格,引导学生借鉴《猫》中的对比方法,通过对细节描写以及周边人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老人高尚的品格,表现效果会更加强烈。

    又如,在《最后一课》中,作者表达了法兰西人民对德意志侵略者的憎恨,文章通过弗朗士由一个顽皮不懂事的孩子转变成爱国志士,以对比的手法让文章主题变得更加鲜明。同时,这篇课文也采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爱国是一个宏大的主题,沦陷区的民众是亡国奴,爱国不是一味去说我爱我的国家,而是用了一个小孩子的转变告诉我們连一个小孩子都能明白爱国,何况其他人。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贴近生活,意义深远,值得借鉴。中学生作文常涉及大主题,如“母爱”“父爱”之类,学生不可能在整篇文章中去歌颂爱的伟大,这时就可引导他们以小见大,例如:母亲加班回来,给我带了一份夜宵,自己却喝着白开水,看着我吃着夜宵(家里经济不宽裕)……通过生活中的点滴,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引起阅卷老师的共鸣。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就能把课文的写作谋篇布局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从而提升写作能力和水平。

    三、赏语言,炼表达,增素养

    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要求语言具有个性、具有一定的文采,但学生日常写作中的语言表达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自然随意的读写状态,对文章的语言加以锤炼,提高写作素养。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文章前部分塑造了一个令人厌恶的阿长形象,“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文中“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摇动”“对着”等词句,使一个生活底层的妇女形象纸上,富有个性的语言更贴近生活。这说明,体现人物的性格,要通过具体细节描写。借鉴这篇文章的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回忆周边人,例如自己熟悉的父母亲,日常生活中习惯用什么表情、口头禅、经常性的动作,使人物鲜活跃然纸上,这样的作文才有灵魂和独特性。

    初中作文写作中记叙文题材偏多,描写中除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还需要一系列场面化描写。要把一件事写清楚、写得吸引人,就要用生动的语言来铺陈事情经过,个性化的语言加上具体的场面描写,作文会更生动。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雪地捕鸟的过程通过几个动词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也学着用几个连贯的动词去描绘某个场面,如“做操”“跳绳”“清洁工作”“小贩卖菜”“妈妈生气”等,学生运用各种动词,描述的场面富有动态,小贩热情但充满市井气,妈妈生气但充满爱……

    修辞手法的运用,会让作文的语言更具有美感。如《安塞腰鼓》一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与比喻,表现出陕西腰鼓的生命力,文章气势雄奇,比喻使得场面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在考场上同样可以运用修辞手法,不仅可以使文章充满气势,而且语言更具有张力。

    总之,课文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在教师指导下的赏鉴、品读和探究活动中能够化为源源不断的活水,滋润学生的写作,让学生在写作田地上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马顺学.“以读促写”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0(40):98.

    [2]胡巧娟.初中语文“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模式的运用[J].华夏教师,2019.06(18):46.

    [3]李菁.挖掘语文课文资源对提高初中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性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8.

    [4]张艳霞.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1(4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