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方红缨

    

    

    [摘 要] 信息技术正在引领着时代潮流,也深刻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断学习和运用先进的信息工具软件系统,是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上必不可少的支撑和动力。那么,信息技术到底会给教师从业状态和专业发展带来怎样的改变?笔者从树立一个认识、把握两个关键、发挥三个优势、依托四条典型路径来阐述自己的实践体会。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师;从业状态;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5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1-0037-05

    一、樹立一个认识

    这个认识就是,信息技术必将改进教师的从业状态,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信息技术,如何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确实是一个重要议题。

    1.什么是信息技术。因为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人们对信息技术有不同的表述。较为直接的理解,就是通过终端、网络等硬件和软件工具的科学运用,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相关技术。从信息技术涉及的范围来看,信息技术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是紧密相联的。

    2.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成长、成熟的动态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内在知识结构不断演进、更新和丰富的过程;二是教师在一种积极氛围中自我反思、在反思中实现专业成长发展的过程。总起来看,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主动性——教师自身有自觉的发展要求,并付诸实际行动。

    动态性——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拓展和深化的过程。

    持久性——教师专业发展贯穿其职业生涯的全过程。

    3.信息技术如何影响教师专业发展。(1)从教师的专业角度看,教师的专业环境设施——从各种常规的物理教学环境,发展改变到信息环境,如教育网站、网络等。

    教师的专业信息资源——从单媒体、非数字的固化资源发展到各种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的教育信息资源,以及整合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

    教师的专业培训方式——从面授、函授、笔纸培训等,发展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培训,如远程培训、网络培训、个性培训。

    教师的专业索养——从文化素养、专业学科知识、教育学科知识,发展到加入了信息素养、信息化教学理论实践能力。

    教师的专业工具——从粉笔、黑板、幻灯、投影、录像机、电视、电话等发展到各种信息化支持的专业工具,包括效能工具、认知工具,通讯工具等,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白板、教学软件、电邮、BBS、群件、视频会议等。

    教师的专业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发展到指导教师、专家、顾问、研究者多种角色。

    教师的从业方式——从教学科研为主的讲授、模拟、操练、集体教学、图书馆文献研究发展到网络教学、个别化教学、探究型、资源型、合作型研究、无纸化办公等工作方式。

    (2)从教育的主要要素来看,信息技术的介入,使教师、学生、课程、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

    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结成一种新的互动交流(网络异步或异时)、共同生长的状态。

    教师和课程之间——教师的课程体系和资源体系变成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数字化课程体系,可以是光盘、电子读物、电子书包、网络教学资源等;课程内容可以与传统教材并用,或者处于单独存在、多样共存的状态,使教师可选择课程资源的范围、深度、媒体形态大大增加。

    教师和环境之间——教师的教学环境突破传统的教室环境限制,变成配置演示多媒体的教学环境,或技术装备丰富的机房型信息化教学环境,或变成跨时空的网络交互教学环境;

    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借助各种技术手段展开多种形式的协作研修、异步交流的学习共同体。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介入,改变了教育主要要素之间的关联方式,实现了各要素的新组合,必将改变教师的从业状态,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做的是:

    ——顺势而为谋求发展。我们必须顺应教育现代化之发展趋势,谋求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好比一场赛跑,你可以暂时跑得不那么快,可能暂时比别人落后,但方向是明确的。

    ——悦纳尝试品味精彩。信息技术是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景,我们要悦纳之,尝试之,品味其别样的风采。

    ——循序渐进落地生根。教育是百年大计,不可急功近利,揠苗助长,需要从点滴做起。从目前的环境和条件看,特别应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对接好。

    二、把握两个关键

    要把握好两个关键点:其一是信息技术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其二是信息技术带来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1.搭建数字化学习平台。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广大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研究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不仅将其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更要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从资源、工具、情境的途径去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支持高效的学习活动。

    具体来讲,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把“教材”变“学材”,把“教室”变“学场”,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搭建学习环境自由、学习任务自选、学习资源自助、学习交流自如、学习评价自动的多维智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带来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打破传统专业培训模式。提到专业发展,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培训、讲座、教研等情景。的确,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职后)模式主要就是院校培训、集体教研。这种看法和做法的局限是显而易见的。培训规模有限,无法做到全员参与;脱离教学实际,培训内容多以理论知识的补充为主,没有指导性和操作性;培训课程统一化,缺乏个性需求,培训者学习热情不高;培训阶段性突出,学习完后,发个证了事。这种培训会导致学员听听心动,想想激动,回去一动也不动。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英美等国先后实践了校本培训模式,我国也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校本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更切合学校实际、教学实际,具有真实情境,对一线教师特别是入职不久的青年教师具有很明显的效果。

    但要看到,短暂的兴奋后,教师们的热情逐步下降。原因在于,首先,就是校本培訓大多在低层次上重复,教师们的收获感在递减,以至于当成差事,敷衍塞责。其次,校本培训在不同学校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基础差、地域偏僻(比如农村学校)的学校难以施行。第三,流于形式,与一般的教研活动没有区别,可有可无,无法和自己的教学产生直接联系,听一听算了,没有深入思考这些学习和培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第四,校本培训的评价是比较困难的,缺乏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缺乏正面激励导向,无疑会挫伤教师们的积极性。

    这些方面的表现确实值得大家思考,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这把钥匙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和路径,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注入了活力,带来了生机。从培训到研修,改变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从在场到在线,拓宽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时空;从内容形式统一到形式内容自主选择,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灵活性、针对性。从这个角度看,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人性、节约、便捷、亲和的生态化发展模式。

    三、发挥三个优势

    信息技术作为支撑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具有传统培训模式和教研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1.拓宽研修时空。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教师的研修不必受时空的限制。根据个性化的需要,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碎片化的时间和空间,自由运用搜索、下载、在线交流(同步或异步)、发布、整理信息等多种方式,实现研修自助,提高学习效果。

    2.实现共享互动。世界是一个“地球村”,网络就是一个“大世界”。教师专业发展也不可避免地需要交流有互动,将自己的学习收获体会与他人分享,这样,学习效果呈几何级数地放大了。信息技术以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为教师提供了资源共享和合作互动的研修课堂。

    3.支持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有两个核心概念: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最早由匈牙利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提出。

    对教师来讲,显性知识指存在于教师个体内部的容易用文字、符号表达的知识,主要是指教师个人通过学习与成长而建构起的个人自身的显性知识体系,和存在于教师外部的文档化知识和电子化知识(或称为数字化知识)。

    隐性知识是指那些深植于教师内部,蕴含在教师头脑中的价值、观念、情感、认知、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科研等经验性的知识,是融会于教育活动中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教师的专业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隐性知识的学习,通过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的积累、创造、共享、转换来实现。

    根据日本管理学家野中郁次朗提出的知识螺旋理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隐性——显性——隐性螺旋式转化的过程,教师不断获得知识质和量方面的提高,分享他人的经验与教训,有效构建和管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如图1)。

    这种知识转化和提升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教师自身知识管理的流程(如图2)。

    四、依托四条典型路径

    信息技术的更新格外迅猛。充分发挥其优势为教师专业发展助力,可以借鉴的做法很多,笔者就现阶段自己的实践及体会归纳为四个方面。

    1. 个人网络空间——经历在反思中成长 。“三通两平台”建设是当前我国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点。2012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推进教育信息化“宽带网络校校通”是基础,“优质资源班班通”是关键,“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方向。网络空间运用于教育教学中的方式和途径非常多,基于空间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网络教研等。从教师自身专业学习发展看,从目前的实际运用效果看,个人网络空间为教师反思性学习和成长提供了很好的路径。

    个人网络空间也是个人成长的展示,教师可以个性地设计个人主页,空间板块,将教育教学的点滴记录其中,图片、文字、视频;故事、教案、课件;教育资源、课题成果;感性的、理性的;公开分享的,个人私藏的;等等。打开个人网络空间,就是打开教师个人世界的一扇窗,从中我们领略到教师对专业成长的孜孜以求。

    2. 网络主题教研——促进在碰撞中成长。集体教研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同伴互助,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研讨和碰撞,绽放的火花一定是色彩缤纷的。网络教研主要形式有论坛、视频会议等。

    相比传统教研活动,网络教研体现了:

    研究内容的自主性:研究主题来自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可这样的流程,可以达到如下效果:研究人员的广泛性——只要愿意,大家都可以成为教研团队中的一员,人人都是研究者、参加者;研究时空的随机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选择参与教研的时间,没有赶上在线的,过后可以通过网络教研平台观摩教研过程,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研究过程的层次性——整个研究过程层层推进,既有互动前的资料学习分享,又有互动后的深入思考总结,教研活动层层传递,环环紧扣;研究成果的推广性——研究过程性的各类资料自动存储于网络平台,有利于成果的推广和运用。

    3.虚拟网络学区——凸显在协作中成长。虚拟网络学区的建设,体现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学校的共同协作成长,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虚拟网络学区可以是十多人的小团队,亦可以建立上百人的大团队,甚至可以是某个区域若干所或整个区域的所有学校共同建立。虚拟学区中的板块设立及运行机制,依学区的创建宗旨而定。

    例如,“同成”教师网络学区由湖北省办学水平示范学校武汉市育才第二小学发起、组织,由武汉市江岸区第四片联盟体学校共同构建。其依托于武汉市教育资源公共平台,旨通过学区的建设体现四个特点:教同研——教师共同研究教学,学同师——学生在共同的名师的指导下学习,管同心——管理者要同心协力为教育发展出谋划策,课同源——资源共享,产生更多的优质课,提升教学质量。通过该学区的打造弥补教育优质资源不足的缺憾(包括名师、学习资源,课程资源等),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同成”网络学区由四个板块,即校长论坛、网络教研、名师工作室、公共资源组成。

    第一个板块——名师工作室,这里汇集了七所成员校的三十多名名师的个人空间。在这里我们可以分享名師的成长经历、研究成果,得到很强的实践性指导。网络学区似一个聚光灯,以名师中心,辐射带动了全学区教师。

    第二个板块——网络教研,运用远程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主流媒体在线视频点播系统、网络论坛等技术作为支撑,实现交流互动。

    第三个板块——校长论坛,开辟了校长交流办学思想、协调管理事务的区域,为校际之间沟通管理信息、服务校级协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个板块——公共资源

    依托一课一名师、江岸区的三优比赛等专业赛事,将优质教学视频、优秀微课作品、优秀教学实录等汇集,供学区师生借鉴。

    虚拟网络学区是“学区化管理模式”的一种尝试。纵向上,强调在学区内建立终生教育体系基础单元,保持教育链的连贯性,打破各层级间的壁垒。横向上,突出强强联手,在教育均衡化基础上,实施精品战略,学区内的学校在教育硬件、人力和课程资源上可以充分共享。“同成”教师网络学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7所联盟学校各具特色,优质教育资源汇聚于云平台统一管理,实现了现有条件下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4.工具软件运用——支撑在研究中成长。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在中小学阶段,教师采取的研究方法多为行动研究法。为了追求研究链条的完整性和科学性,还应该适当地加入量化分析的方法。从这个角度看,信息技术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影响是深远的。信息化的工具软件可以高效、便捷地支持科研中的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测评反馈、教师课堂观察、学生能力训练等方面的由量到质的分析,支撑教师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教育研究是一项创造性活动。要成为真正的研究型教师,不断学习和运用先进的信息工具软件系统,是专业发展道路上必不可少的支撑和动力。

    [参考文献]

    [1]顾 群.信息技术背景下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

    [2]刘赣洪.信息技术支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

    [3]王 陆.信息技术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影响[J].中国电子教育.2003.

    [责任编辑:彭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