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创业导向下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研究

    张嘉诚 朱建军

    

    摘 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体现。职业技能培训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生成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是落实人才培养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从高校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分析了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阐述了就业创业导向下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就业创业; 大学生; 职业技能; 培训;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6?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2-145-00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之下,深入推进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是着力于专业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有效培养,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暴露出我国大学生在就业创业等方面的不足。以技能培训为载体,推进大学生技能培训教育,是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优化大学生的发展空间。本文立足高校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现状,以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就如何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提出了几点建议。

    1.新时期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1.1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的来源

    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834万,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影响之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加,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围绕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建设,成为高校深化人才培养建设的重要延伸,为学生提高就业及发展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从实践研究来看,职业技能培训能够以学生专业为背景,通过开设职业技能课程、开展实践实训等活动,助力学生形成就业创业意识,提高就业创业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当前化解大学生就业难等系列问题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的来源,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良好的就业创业意识。

    1.2职业技能培训是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载体

    在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之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建设方面,更侧重于专业学科知识的教授,在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明显不足,这就削弱了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以职业技能培训为载体,能够发挥技能培训的作用,通过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学生专业发展,实现学生综合专业素养的培养。因此高校要重视职业技能培训,以“技能促发展”、“以发展促进就业”是形成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两个重要环节,应在职业技能的培养中,不断适应市场发展需求,以高素质的综合性技能水平,获得就业创业的竞争力,这符合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建设的目标要求。

    2.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建设方面,更加注重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人才培养需求。但是,一些高校在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中存在诸多的不足与问题,特别是职业技能培训目标不明确、专业课程衔接欠缺等问题,影响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效性,也暴露出高校在人才系统性培养中的问题。因此,从问题审视来看,主要有以下问题:

    2.1目标:目标定位不清晰,职业技能培训实施不到位

    一些高校在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中,尚未建立明确的培训目标定位,职业技能培训的课程设计、实训实践的开展,均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削弱了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首先,职业技能培训缺乏明确的目標定位,围绕职业技能培训的教育教学创设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需求;其次,在当前的本科教育机制之下,人才培养更注重于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专业培养与职业技能培养目标不一致,且存在两种形态下的发展内涵,导致职业技能培训实施不到位,缺乏系统性开展;再次,在职业技能培训的视域之下,尚未形成特色化培训内容的构建,“1+1>2”的人才培养效能未能体现,暴露出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效性不足。

    2.2专业:专业对接不足,围绕专业培训的实效性不足

    高校在推进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中,要围绕专业课程对接,构建职业技能培训的新体系,是进一步促进大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效能的重要保障。但是,一些高校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缺乏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对接,导致培训脱离学生专业学科发展,难以形成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作用。此外,一些高校教师素质偏低,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有所欠缺,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成为高校深化职业技能培训建设的重要保障。

    3.就业创业导向下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路径

    3.1加快校企合作建设,打造一体化教学实训基地

    高校教育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在一体化教学的实训基地中,将实践教学延伸,建设产教融合的校企共建、校企共管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一体化实训基地,将校内外教学资源实现了整合利用,将职业技能培训在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中得到具体落实,符合共同价值的内生要求。“一体化”是一个系统概念,而一体化教学实训基地的维度空间,应在职业技能培训中,坚持“共享、开放”的原则,打造车间型、工厂化实训基地,在育人环境的优化中,打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院校依托校企合作,在“企业化”的育人环境中,推进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改造、完成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生产任务,在融教学、技能及培训于一体的实训教学基地,促进人才培养落地,提升一体化实训教学服务效能,建设“教学工厂”“实训中心”“技术应用中心”等实训基地平台,能够从技能培养、应用实践、创新创业等层面,保障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一体化实训教学基地,满足了现场教学、创新实践、实训等需求,提供了一体化资源平台。

    以某地方本科大学为例。学校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背景之下,将“一体化”教学模式作为载体,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到新的高度。经广泛调研,学校选择生产工艺设备先进、技术雄厚且符合电子专业实训要求的北汽奔驰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戴姆勒中国汽车学院”,开启“奔驰订单班”;与北京中核东方控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跟岗实训”,将产教融合教学进一步拓展与创新实践。

    第一,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订单培养。学校引进奔驰公司先进的生产设备资料,将企业车间规章制度引入学校、引进教室,将工人行为规则和标准引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将企业特色技术课程纳入其中,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企业文化魅力,而且在订单培养模式中,将一体化实训基地延伸至整体化人才培养,能够更好地将育人与市场求职有机结合。

    第二,在与北京中核东方控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实施“跟岗实训”中,坚持柔性教学组织方式,实现周日至周二校内理论课教学;周三至周五学生在企业跟岗实习,企业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指导。在实习期间,学生要服从企业管理安排,并由企业提供600元生活补贴。经实习后的毕业生,经企业考核合格之后,可优先录取。

    3.2围绕学科专业课程,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

    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在“共育”的时代背景之下,实现校企合作,全面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式教育构建。因此,“校入企”“企入校”的循环导入,让校企合作下的产教融合,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就业创业培养,适应新的时代发展需求。以B本科高校为例,该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导向,基于职业技能培训建设,构建了如表1所示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职业技能培训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与调整。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生成,在实训实践中,强化学生综合专业能力的培养。从表可以知道,以校企合作为依托,通过前三个学期的“校入企”“企入校”的合作模式,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强化基本能力要素的培养,并且在“校帮企”、“企协校”的模式,以服务企业科研项目为抓手,完善产学研融合机制,实施“导师制+项目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3.3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教师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打造一支高水平教师团队,能够更好地践行人才培养模式中关于课程设置、专业建设等具体要求,为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更加完备的师资力量。特别是在新的教育教学环境之下,教师的实践能力尤为重要,是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高校可以依托教育资源,打造教师发展中心,在“名师”培育、平台搭建等方面,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以B本科高校为例,该学校坚持“能力”导向,在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才培养视域之下,通过“名师工程”“名师工作室”“教师培育平台”,形成了全方位的教师培育体系。特别是在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中,一方面依托“传帮帶”的培养机制,着力于提升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在“名师工作室”的导入之下,通过教师技能培训大赛等方式,更好地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因此,在高水平教师团队的打造中,依托了产教融合的资源优势,同时也在职业技能培训的大框架中,打造联动式教师队伍建设,将职业技能教育师资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18)

    [2]刘倩,崔俊媛,刘娜.高校与应用型本科衔接发展的基础及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7(11)

    [3]王瑞东,陈颖.就业竞争力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