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似性手势在儿童早期词汇学习中的作用

    张攀 王娟

    [摘 要] 象似性手势是指在形式和表达方式上与其所伴随的言语的语义内容密切相关的手势。儿童通常在18~24个月产生象似性手势,到3岁时能准确理解象似性手势的含义。象似性手势的产生和理解与儿童年龄呈正相关,且受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较大。象似性手势能够揭示儿童的象征发展水平,解释并再现言语组织过程,补充言语中未表达的信息,促进多通道表征,提高词汇加工效率,因而有助于儿童的词汇理解、记忆和泛化。未来相关研究应进一步扩大象似性手势的研究对象,考察象似性手势与具身认知的关系及其对儿童词汇学习的多方面影响,这将有助于提高未来研究成果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象似性手势;词汇学习;早期语言发展

    一、引言

    学前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词汇是衡量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指标,词汇越丰富、越广泛,语言才能越准确、越生动,交流也会越便捷。儿童对词汇的理解程度及掌握数量将直接影响语言的表达质量。研究表明,学前儿童的词汇量和言语表达技巧能够显著预测未来学业成就、阅读和数学水平以及自我调节和社会交往能力。[1]此外,早期词汇量对后来的认知能力和言语技能也有很强的预测作用。[2]3~6岁是大量积累词汇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扩展幼儿的词汇,能够帮助他们在入学前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对儿童理解语句、言语表达、未来学业成就以及社会性发展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儿童早期词汇学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因素(遗传、年龄、性别、智力、个性、原有词汇水平),生活环境(家庭居住环境、幼儿园环境),语言环境(家庭语言环境、幼儿园语言环境、社区语言环境),主要照养人(照养人性格、与儿童交流时长、家庭收入、受教育程度、沟通方式),词汇学习策略(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重复教学、教学情境),词汇特征(词性、词频、用法等),心理因素,词汇与指代物之间的联结强度等。[3][4][5]儿童在产生第一个口头词语之前,通常会用手势指示这个对象。[6]研究表明,手势与词汇的发展存在相关。[7]象似性手势作为词汇学习的重要策略之一,因其在形式和表达方式上与言语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能够促进儿童对词汇的理解、记忆和泛化。鉴于目前关于象似性手势研究的文献综述非常薄弱,因此有必要加强象似性手势的相关研究,以为未来研究指明方向,同时促进现有研究成果向教育实践的转化,发挥其对儿童早期语言教育实践的指导价值。本文首先对象似性手势作简要概述,然后厘清儿童象似性手势的发展特征,进而回顾象似性手势与早期词汇学习之间的关系,随后揭示二者间相关的内在机制,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二、象似性手势概述

    “手势”这个词指代多种交流动作,是一种蕴含意义的运动,它可以与伴随的言语相关。它主要由手臂和手产生,但不限于身体的这些部位。当手和手臂被固定时,头部、腿、脚等也可以以手势的方式移动,表达意思。[8]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研究者对手势进行了多种分类,由于手势的功能存在着混合和重叠,事实上很难进行非此即彼的分类。根据是否伴随语言的产生,研究者一般将手势分为两类:非表象性(non-representational)手势和表象性(representational)手势。非表象性手势包括标志性(emblem)手势和连续敲打(beat)的手势,前者是高度系统化、惯例化的符号,类似于人类交流中的单词,如竖起大拇指表示赞扬,后者则没有任何意义,是讲话者为了强调或表达情感做出的简单的、重复性的动作。表象性手势包括指示性(deictic)手势、象似性(iconic)手势和隐喻性(metaphoric)手势。指示性手势用于指向空间中的某个物体、人物、事件或地点,[9]包含空间信息。隐喻性手势表征物体的抽象本质,比如手部做出上下波动起伏的动作,用來形容人类历史的起伏。[10]

    语言的象似性是相对于任意性而言的,它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11]是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映照性相似的现象。[12]国外研究者认为象似性是符号的形式与其意义之间的感觉类比。这种感觉类比能够强化物体的核心特征,引起并保持注意。可见,国内外研究者对象似性的认识是一致的。在了解象似性的基础上,麦克尼尔(Mcneill)认为象似性手势是对物体的形状、运动和行为的具体性描述,是指在形式和表达方式上与其所伴随言语的语义内容密切相关的手势,[13]能够反映言语中某个词或短语的语义。[14]例如,用一只手做“C”形向嘴边移动,同时有向嘴巴里倾倒的趋向表示“喝水”。象似性手势以与其指称意义相似的视觉表征形式传递语义信息,因此它呈现了言语中所谈到的具体的形象、物体、动作、人或事件等。

    象似性手势能够成为儿童思维的特殊方式:当手势与言语内容一致时,手势能够解释并进一步补充言语中的信息;当手势与言语内容不一致时,手势能够检验和纠正言语信息的正确性。[15][16][17]因此,关于象似性手势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关于象似性手势与语言学习关系的探讨尚且不足。已有研究发现,象似性手势能够促进儿童的词汇学习,[18]因为象似性手势除了能引起并保持儿童的注意外,还能突出被描述对象的关键特征,引起多通道表征,提高词汇加工效率,因而有助于儿童对词汇的理解、记忆和泛化。象似性手势也为家长和幼儿教育工作者开展儿童语言发展教育提供了新途径。

    三、儿童象似性手势的发展特征

    儿童早期象似性手势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象似性手势的理解和象似性手势的产生两方面。一般来说,儿童象似性手势的发展与年龄呈正相关,但会因文化和语言的差异而存在发展趋势上的不同。

    儿童对象似性手势的理解与年龄呈正相关。研究表明,儿童在18个月大时能将象似性手势和指示物联系起来,对象似性手势有基本的理解,但要到26个月大时才能真正理解手势与物体之间的象似性关系,[19]3岁开始能准确理解伴随语言产生的象似性手势的含义,甚至可以整合手势和言语中的信息。纳米(Namy)考察了14~26个月大的儿童在动作匹配手势任务上的表现,发现儿童对象似性手势有基本的理解,并在18个月大的时候能用这些手势来解释语言。[20]斯坦菲尔德(Stanfield)等人对2~4岁儿童实施了手势和言语理解匹配测试,发现2岁儿童还不能完全理解象似性手势所传达的全部信息,到3岁才能准确地理解象似性伴语手势的含义。[21]这与纳米的研究不完全一致,原因在于他们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材料有所不同,实验材料的差异可能是导致研究结果不同的关键因素。但是斯坦菲尔德等人的研究并没有关注儿童是否能将象似性手势和言语信息整合在一起。关根(Sekine)等人为此做了相关研究,他们要求3岁和5岁的日本儿童以及成年人观看象似性手势的视频,同时让他们听到与之一致的口头描述,然后请他们选择与所给信息最匹配的图片。结果发现,5岁儿童和成年人均能够整合言语和手势上的信息,3岁儿童则不能整合。在关根等人的后续实验中,3岁儿童仍然接受与之前相同的言语和手势刺激,但并非采用观看手势视频的方式,而是主试在儿童面前当场产生手势,结果发现,这种条件下3岁儿童能够整合来自言语和手势的信息。[22]

    儿童理解象似性手势存在某些方面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象似性手势表征不同对象以及表征同一对象的不同方式上。儿童3岁就能理解表征实体(entity)的象似性手势,但要到4岁才能理解表征事件(event)的象似性手势。[23]用象似性手势描述实际物体,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描述物体的动作特征或运动轨迹,另一种是表征对象的物理特征或属性。例如,用象似性手势表示“网球”时,可以通过产生像扔球一样的手部动作来表示,也可以通过塑造一个像拳头一样的手形来表示,这两种手势给儿童提供了不同的网球表象。儿童理解表示动作特征的象似性手势早于理解表示物理特征的象似性手势,直到3岁才能较好地理解这两种表征实体的象似性手势。格拉塞尔(Glasser)等人考察了儿童理解事件和实体的象似性手势的差异,他们要求母语为英语的3~4岁儿童和成年人完成一项涉及运动事件(motion events)的象似性伴语手势理解任务,发现只有4岁儿童和成年人能够理解关于事件的象似性伴语手势,3岁儿童还不能理解关于事件的象似性伴语手势,这表明儿童理解关于事件的象似性伴语手势要比理解关于实体的象似性伴语手势晚一年。[24]以上研究表明儿童在一岁多就能基本理解象似性手势传达的信息。由于象似性手势的表征对象广泛、表达方式多样,儿童在理解象似性手势的过程中存在困难,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不断克服困难才能达到对象似性手势的准确理解阶段,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研究者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年龄的儿童象似性手势发展中存在的具体困难,找出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并提出对应的策略。

    儿童能够自发产生象似性手势。自发象似性手势的产生存在年龄上的差异,且受到文化和语言的影响,通常出现在18~24个月之间。英语儿童自发产生象似性手势的最早记录是在14个月大的时候,但此时仅产生象似性手势,没有言语的产生,到26个月时才伴随言语一起产生了象似性手势。[25]现有研究中记录的伴随言语一起产生象似性手势的最早时间是土耳其儿童19个月大的时候,弗曼(Furman)等人在对8名土耳其儿童1~3岁时期的自发言语和伴语手势的纵向研究中发现,土耳其儿童在19个月大的时候就自发产生了象似性伴语手势,这些手势同步解释了儿童在口语中表达的运动事件的方式或路径。[26]对英语儿童象似性伴语手势的研究通常选取2岁以后的儿童,因此很少有研究表明英语儿童在19个月时会产生象似性伴语手势。由此可见,在儿童所处的语言背景下解释这些研究结果很重要。厄齐耶克(?魻zyürek)等人呈现给3岁、5岁及9岁英语和土耳其语儿童“足球滚下山”的视频,并将儿童在叙述这个事件过程中产生的手势编码为方式(滚动)和路径(向下)两种。结果发现,所有的土耳其语儿童都以两个分开的手势编码方式和路径;3岁和5岁的英语儿童以两个分开的手势进行编码,而9岁的英语儿童则将方式和路径编码成一个连贯的手势。[27]而汉语普通话使用者,则更倾向于用手势描述“路径”的信息。[28]这表明象似性手势的发展存在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且在特定语言背景下,会存在年龄上的显著差异。此外,研究还发现文化和语言也影响手势产生率。[29]由此可见,象似性手势产生的时间、方式和数量均受到文化和语言的影响。文化对儿童象似性手势的影响在低龄儿童身上不够显著,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社会化程度加深,文化对其影响愈发显著,这凸显了文化等社会因素对象似性手势的塑造作用。

    对于儿童理解象似性手势和产生象似性手势的时间,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结论。儿童在18个月时对象似性手势有基本的理解,26个月时能真正理解手势与指示物之间的关系,3岁时才能准确理解象似性手势的细微信息。儿童象似性手势的产生也通常出现在18~24个月之间。虽然有研究表明象似性手势最早产生是在儿童14个月大的时候,但并不能说明象似性手势的产生早于理解,因为文化和语言的差异、研究设计和操作的差异以及儿童早期好模仿的天性等都可能导致手势的较早产生。综述文献发现,象似性手势的理解和产生应该是相互促进的,且共同促进词汇学习。

    四、象似性手势对儿童早期词汇学习的促进

    研究表明象似性手势有助于一系列词类的词汇学习。[30][31]象似性手势与其指称对象之间的相似性能够帮助儿童理解和记忆词汇,并且可以帮助儿童识别指称对象的关键特征,促进词汇的泛化。学前期儿童的词汇量不断增加,儿童常用的词汇类型主要集中在名词、动词、介词上,象似性手勢与指称词汇之间的相似性能够促进这些词汇的学习。

    (一)象似性手势有助于儿童的词汇理解

    当听到词汇时,儿童能够知道词汇对应事物的样子,并能做出正确的指认,就表明儿童理解了词汇的含义。婴儿早在18~24个月时就能依靠象似性手势理解词汇含义。麦格雷戈(McGregor)等人,通过呈现给儿童成对物体——玩具船和桥梁,并要求儿童“将船放在桥下”考察18~24个月的儿童对介词under的理解。儿童被分为三组,一组听到口头指令时看到表示上下关系的象似性手势,一组听到口头指令时看到表示上下关系的图片,第三组仅听到口头指令。训练结束后即时和延迟的测试结果表明,只有听到口头指令时看到象似性手势的儿童,在两次测试中的综合表现显著提高。[32]但是,由于这项研究没有设置非象似性手势的对照组,所以对象似性手势组单词学习效果的归因存在争议。有可能是象似性手势传达的具体形象的信息促进了单词学习,也可能仅仅是因为象似性手势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才导致象似性手势组的学习效果更好,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斯坦菲尔德等人向2~4岁儿童陈述事件,同时伴随补充性的象似性手势,之后让儿童完成选择任务。例如,实验者说“我在吃东西”,同时食指和中指并拢伸直、并伸出拇指使其呈“U”型向嘴边移动,仿佛在吃三明治,之后给儿童呈现“三明治”的图片和“一碗麦片”的图片,3~4岁的儿童能选择正确的图片,这表明象似性手势能补充言语上未表达的信息,帮助儿童理解话语的意思。[33]古德里奇(Goodrich)和哈德森·卡姆(Hudson Kam)分别在3岁、4岁儿童和成年人面前口头阐述动作,同时做出与动词动作一致的象似性手势,在之后的匹配任务中,两组儿童和成人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这表明象似性手势促进了动词的理解。[34]象似性手势通过形象化地描绘介词的方位关系、名词的属性特征以及动词的动作路径和方向,在手势上补充或进一步解释言语信息,能够帮助儿童理解词汇。

    (二)象似性手势有助于儿童的词汇记忆

    词汇的记忆是指儿童不仅能够理解词汇的含义,做出正确的辨认,还能对词汇对应的事物进行正确的命名。在泰利尔(Tellier)的一项研究中,母语为法语的5岁儿童在学习英语日常词汇(名词和动词)时,一组儿童看象似性手势并在单词重复时重现手势,另一组儿童看描绘词义的图片。结果发现,象似性手势组在即时和延迟的单词记忆任务中表现好于图片组。这表明象似性手势不但有助于儿童理解单词的含义,还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记忆这些单词。[35]还有研究者考察了4~5岁的儿童分别在象似性手势和节拍手势(beat gesture)条件下学习并记忆动词的表现,发现只有象似性手势条件下4~5岁的儿童才能记忆更多的动词。[36]奥斯曼(Aussems)和基塔(Kita)在考察象似性手势与动词记忆的关系时,将3岁儿童分为象似性手势组、互动手势组和无手势组三组,给他们观看一段视频,视频播放的是一位女性做出的与动词含义对应的动作,实验人员在口头教授动词的同时根据分组的不同分别产生了与动词含义一致的象似性手势、与动词含义无关的互动手势以及没有产生手势,在随后的认知记忆任务中发现,象似性手势组的儿童比对照组的儿童记忆的动词更多。[37]象似性手势能够形象地表现人物或物体的关键特征,能够突出动词对应动作的核心部分,将看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于视觉中帮助儿童记忆主要特征,同时通过听觉储存听到的词汇,通过运动感觉强化运动痕迹,最终通过多通道表征记忆词汇。象似性手势的这种优势尤其对儿童早期的词汇学习有帮助。

    (三)象似性手势有助于儿童的词汇泛化

    词汇泛化是指学会某个具体的词语之后,会对具备该词语核心特征的其他词汇有更好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促进同一词类的一系列词汇的学习。曼福德(Mumford)和基塔考察象似性手势是否能够帮助儿童将所学动词泛化到新事件时,在教给3岁儿童一个新动词的同时,实验组1产生强调运动方式的手势(manner gestures),实验组2产生强调最终形成状态的手势(end-state gestures),对照组无手势。结果发现,实验组1的儿童更倾向于选择运动方式与训练阶段相同的视频,尽管这个视频中最终形成的状态与训练阶段不同;实验组2的儿童大多不管运动方式是否相同,都会选择最终形成状态与训练阶段一致的视频。[38]这表明儿童在将所学单词泛化到另一新事件时受到象似性手势的影响。韦克菲尔德(Wakefield)等人研究象似性手势与动词泛化的关系时,将4~5岁儿童分为四组:观察主试动作、自己做动作、观察主试手势、自己打手势。每组的儿童一边大声重复动词,一边按照分组产生相应的手部运动,学习结束后接受泛化评估测试。结果发现,观察主试的象似性手势和自己产生象似性手势的儿童在动词泛化测试中表现更好。[39]这就意味着,手势有时会比直接进行的操作动作更有利于儿童记忆对应单词。在奥斯曼和基塔的研究中也发现,象似性手势能够帮助儿童将刚学到的动词泛化到新事件。[40]有研究者将这种学习效果解释为象似性手势可能具有脚手架效应,即象似性手势在帮助儿童形成词汇概念时提供“自上而下”的指导,儿童可以利用学会的词汇概念来识别之后类似的新事件。此外,由于象似性手势突出了词汇的关键特征,儿童可以借助象似性手势掌握关键特征,摒弃干扰因素,促进词汇泛化。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关于象似性手势促进词汇泛化的研究非常少,而且都是集中在动作动词泛化上。因为同一系列动作动词具有相似的关键特征,掌握关键特征有利于识别一系列的动作动词。象似性手势是否有利于其他类型的动词以及其他词性词汇的学习有待考察,这也是未来研究需要加强之处。

    五、象似性手势促进儿童词汇学习的机制

    象似性手势可以揭示说话者—手势者的心理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象似性手势、言语和思想在本质上是彼此相关的。[41]手势不仅反映了头脑中的想法,而且也是认知过程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手势本身就是一种想法。象似性手势可以反映手势者的认知变化过程,甚至还可能导致认知变化,教育者可以根据儿童的手势信息调整和引导与儿童的交流。

    第一,象似性手势能够揭示儿童的象征发展水平。皮亚杰认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处于象征性游戏阶段,能够将知觉到的事物用它的替代物进行表征。手势可以表征物体,对同一物体采用不同的手势进行表征能够反映儿童对象征性的理解和运用水平。奥弗顿(Overton)等人要求儿童用手来假装使用物体(例如,假装使用梳子),发现6岁以下的儿童产生与物体本身形式一致的手势(手指形状像梳子的齒一样),6岁以上的儿童产生假装使用物体的手势(手指形状像手持假想的梳子一样),这表明假装使用物体的手势象征性更强。[42]博亚特兹(Boyatzis)等人的研究确证了手势表征能力与年龄相关,认为5岁儿童象似性手势的象征性比3、4岁儿童的更强。他们要求3、4、5岁的儿童假装使用某种常见物品(例如,假装用牙刷刷牙),发现3、4岁儿童使用身体部位来代表物体(用食指代表牙刷放在嘴边移动),5岁儿童则使用想象出来的手势表示物体(用好像握着牙刷一样的手形在嘴边移动)。想象出的手势是一种操作假想物体的动作手势,与物体本身的形象相距较大,其象征性更强。后续研究发现3岁儿童在模仿想象手势时特别困难,这表明脱离实物想象出来的手势超出了3岁儿童现有的象征水平。[43]以上研究表明,儿童对象征的理解和运用存在年龄上的差异,研究者通过“观察”儿童选择用什么样的手势表征对象,能够了解儿童的象征发展水平。教师根据儿童的象征水平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

    第二,象似性手势能够解释并再现手势者的言语组织过程。基塔和厄齐耶克(?魻zyürek)分别请母语为英语、日语和土耳其语的人描述“球滚下山”这一动作事件。土耳其语和日语被试使用两个句子:一个用于表示“滚动”动作,另一个表示“向下”的方向;英语被试只使用一个句子来表达这一事件:“向下滚动”。被试使用句子数量的差异也反映在他们使用手势的数量上。土耳其语和日语被试在每个句子中各产生一个手势:一个表示滚动的手部动作以及另一个表示向下的手部动作;英语被试产生了一个同时描绘滚动运动和向下路径的手势。[44]三种语言背景下,被试的手势反映了在说话那一刻,语言在他们脑海中的组织方式,这表明手势和言语以不同的表达形式传递相同的信息。而讲普通话的人在手势上更倾向于描述“路径”的信息,在言语上,讲普通话的人在一句话中用简单的动词描述“方式”,用多个动词和介词短语描述“路径”,这也表明手势上的倾向和言语的倾向同步,并揭示了言语在脑海中的组织过程。[45]

    第三,象似性手势能够检验和纠正口语信息的正确性。人们通常会在说话时产生手势,手势有时会传递出与言语不一致的信息,揭示与言语不同的想法。例如,给5~8岁儿童呈现上下两行硬币,数量相同但行的宽度不同。多数儿童认为两行硬币数量不同,他们在解释时会说“因为一行更宽”,同时会自发地产生与言语一致(例如,表示行的宽度)或不一致(例如,指着两行硬币使其一一对应)的手势。从手势上看,儿童指着两行硬币使其一一对应,这应该会让他们得出两行硬币数量相同的答案,但他们却说数量不同,这就出现了手势和言语之间的不一致。当手势和言语出现不一致时,就同时表达了关于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想法——一个是手势上的想法(即一一对齐是答案),另一个是语言上的想法(即宽度不同是答案)。[46]手势表达了正确的想法,在手势的帮助下,儿童能够意识到口语表达的错误。手势可以成为儿童思维的特殊方式,这种方式与言语不同。当这两种方式并存时,手势能够检验和纠正言语信息的正确性。目前,象似性手势的这个机制更多地解释了非语言抽象知识的学习现象,但在词汇的回忆和提取过程中也会发挥检验的作用,从而提高词汇的学习效率。

    第四,象似性手势能够促进儿童对词汇的多通道表征。儿童形成词汇语义和习得词汇不是单一通道作用的结果,在词汇学习的过程中加入表意的象似性手势,增加了手部运动,丰富了儿童的感觉通道。儿童将看到的象似性手势的信息储存在大脑的视觉区、将听到的词汇储存在大脑的听觉区、将手部运动形成的运动轨迹储存在感觉运动区,最后在上述多种感知觉的协同作用下,通过多通道表征来理解和记忆词汇。在词汇提取过程中,当词汇对应物不在眼前时,语义表征会激活个体当时的身体经验,并通过大脑通道的多个感官系统来还原或模拟当时的感知觉和运动。[47]

    第五,象似性手势能够减轻认知负荷,提高词汇加工效率。象似性手势与词汇指称物之间的相似性能使物体的属性、特征、状态、轨迹等更清晰,给儿童的印象更深刻,尤其当客体不在眼前时,象似性手势的呈现能够帮助儿童回忆所学词汇,减少认知负荷。信息越复杂,象似性手势的促进作用就越大。此外,象似性手势还可以提高词汇学习的趣味性,有助于儿童保持对任务的关注,减少注意分散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六、未来研究展望

    手势与词汇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语义和语用的协调。在语言学习上,从接收者角度,教师有意义的手势能够促进词汇的理解,有意义的手势结合高频词可以促成更高的学习准确度。儿童在学习新的语言概念时,通过手势结合语言的训练比单独使用语言策略的效率更高,因此,应该鼓励教育工作者结合语言和手势来帮助学习者。由于儿童早期尚处在前运算阶段,儿童认识外部事物的方式主要是具身的,需要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手势作为一种简单的体验方式,是促进儿童词汇习得的有效策略之一。因此对于手势及手势对儿童发展的作用等相关研究的深入挖掘尤为重要,未来研究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考察。

    首先,未来可以将特殊儿童纳入研究对象范畴。有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和异常的原因在于脑部邊缘神经发育系统有缺陷,而这一神经系统另外的生理功能就是支持模仿行为和手势动作。[48]患有威廉斯氏综合征婴儿的咿呀学语及发出的第一个单词和拍手动作也存在显著的关联。[49]“迟语症”婴儿早期词语理解能力发育迟缓的同时,早期手势的产生也表现出迟缓现象,且语言和手势发展均表现出脑偏侧化趋势。失语症患者的手势动作缺陷也与命名缺陷高度相关。由此可见,部分特殊儿童的手势发展和语言发展是高度相关的。特殊儿童母语词汇的学习较正常同龄人落后,象似性手势作为一种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对特殊儿童的词汇学习也会有所帮助。[50][51]此外,象似性手势也能促进正常儿童第二语言的习得。[52]由于缺乏语言环境的刺激,一般正常儿童第二语言习得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在词汇新学及复习阶段呈现象似性手势解释或补充说明词汇的含义及特征有助于第二语言词汇习得。因此,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应当自觉产生象似性手势,并鼓励儿童产生象似性手势以帮助儿童理解和记忆词汇。

    其次,未来研究可比较象似性手势和具身认知对词汇学习的作用。象似性手势不仅可以是手部动作或形状的表征,也可以是腿、脚甚至整个身体的动作或形状的表征。未来研究可以将象似性手势表征的符号类型(手、腿、脚和身体)作为自变量,考察符号类型对词汇学习的影响。在词汇教学实践中,研究者发现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儿童学习词汇时除了会产生手势也会产生身体姿势,当用身体或身体的某些部位去表达词汇含义时,就涉及了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研究范畴。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包括语言)是通过身体体验及其活动方式形成的,是个体在身体的同一感觉通道模拟当时的事件。心智和认知必然以一个在环境中的具体身体结构和身体活动为基础。[53]语言伴随性手势与言语含有同样的交流信息时,手势减少了听者听觉信息的语义选择和提取。语言伴随性手势有时含有言语中未表达的信息,能够补充言语上的不足。所以未来可以调查儿童在解释新学词汇含义时产生手势和身体姿势的情况,也可以将象似性手势和身体姿势对词汇学习的效果进行比较研究。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可以得到启发,对不同的词汇选择更合适的教学策略。

    第三,未来研究可结合口语和手势中的象似性来考察对词汇学习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声音象征(sound symbolism)和象似性手势分别能够促进词汇学习。儿童对声音象征的感知通常早于对象似性手势的感知。2岁儿童已经能够准确理解声音象征词的含义,[54]因此,声音象征或许可以帮助2~3岁儿童理解和解释象似性手势。基于这个假设,声音象征将会有助于2~3岁的儿童将象似性手势映射到指示物上。未来可以将声音象征(声音象征、非声音象征)和象似性手势(象似性手势、非象似性手势)结合来考察对词汇学习的影响。如果声音象征+象似性手势组的儿童好于对照组儿童,这可能意味着声音象征增强了儿童对象似性手势的理解,从而提高了词汇学习的效果;或者声音象征虽然不能增强儿童对象似性手势的理解,但两者的结合却可以促进词汇学习。所以教养者要抓住早期的关键时机,充分利用声音和手势上的象似性帮助儿童更好地发展语言能力。

    第四,未来研究可比较产生手势和观察手势对词汇学习的影响。在泰利尔(Tellier)的研究中,母语为法语的5岁儿童在学习英语日常词汇时,一组看象似性手势并在重复单词时自己打手势,另一组看描绘词义的图片,结果发现了象似性手势组的优势。[55]然而,这项研究中象似性手势组的儿童会被要求在重复单词时重现他们看到的象似性手势,所以象似性手势组在词汇学习上的优势是因为看到象似性手势,还是因为产生象似性手势,这一点暂不清楚。事实上,很难直接将象似性手势组的学习效果归因于看到手势所描绘的含义,因为图片组中没有手或身体的运动,这意味着儿童自己做手势过程中的运动记忆痕迹也可能促进词汇学习。目前关于象似性手势研究的一般范式是象似性手势和其他手势或无手势做对照,并没有涉及被试自己产生手势。所以,未来研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排除干扰因素,设计儿童观察和产生象似性手势的对比实验来探讨两者对词汇学习的影响。未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MORGAN P L, FARKAS G, HILLEMEIER M M, et al. 24-month-old children with larger oral vocabularies display greater academic and behavioral functioning at kindergarten entry[J]. Child Development, 2015,86(5):1351-1370.

    [2]FELDMAN H M, DALE P S, CAMPBELL T F, et al. Concurrent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of parent reports of child language at ages 2 and 3 years[J]. Child Development,2005,76(4):856-868.

    [3]张元元.儿童词汇习得[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08,50-63.

    [4]田玉红.2~3岁儿童词汇水平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8,8(1):74-76.

    [5]张利萍.联结强度对16和20个月婴儿跨情境词汇学习的影响[D].杭州:浙江大学,2013.

    [6]KAN S, ADAMSON L B, DIMITROVA N. Early deictic but “not” other gestures predict later vocabulary in both typical development and autism[J]. Autism: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2016,20(6):754-763.

    [7]KAN S, GOLDIN-MEADOW S. Gesture is at the cutting edge of early language development[J]. Cognition,2005,96(3):101-113.

    [8][13]MCNEILL D. So you think gestures are nonverbal[J]. Psychological Review,1985,92(3):350-371.

    [9]伍珍,郭睿.嬰儿指示性手势与其语言学习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17(10):1705-1712.

    [10]马利军,张积家.语言伴随性手势是否和语言共享同一交流系统[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07):983-992.

    [11]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01):2-8,80.

    [12]王寅.Iconicity的译名与定义[J].中国翻译,1999(02):48-50.

    [14]朱明泉,张智君.言语与手部运动关系的研究回顾[J].心理科学进展,2007(01):88-93.

    [15]CHURCH R B, GOLDIN-MEADOW S. The mismatch between gesture and speech as an index of transitional knowledge[J]. Cognition,1986,23(1):43-71.

    [16]COOK S W, DUFFY R G, FENN K M. Consolidation and transfer of learning after observing hand gesture[J]. Child Development,2013,84(6):1863-1871.

    [17]PINE K J, LUFKIN N, MESSER D. More gestures than answers: children learning about balance[J]. Dev Psychol,2004,40(6):1059-1067.

    [18]VOGT S, KAUSCHKE C. Observing iconic gestures enhances word learning in typically developing children and children with 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J].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2017,44(6):

    1458-1484.

    [19]NAMY L L, CAMPBELL A L, TOMASELLO M. The changing role of iconicity in nonverbal symbol learning: a U-shaped trajectory in the acquisition of arbitrary gestures[J]. Journal of Cognition and Development,2004,5(1):37-57.

    [20]NAMY L L. Recognition of iconicity doesnt come for free[J]. Developmental Science,2008,11(6):841-846.

    [21][33]STANFIELD C, WILLIAMSON R,ALIKAN S. How early do children understand gesture-speech combinations with iconic gestures[J].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2014,41(2):462-471.

    [22]SEKINE K, SOWDEN H, KITA 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bility to semantically integrate information in speech and iconic gesture in comprehension[J]. Cognitive Science,2015,39(8):1855-1880.

    [23]HODGES L E, ?ALIKAN S, WILLIAMSON R. Type of iconicity influences childrens comprehension of gestur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2018,166:327-339.

    [24]GLASSER M L, WILLIAMSON R A,ALIKAN S. Do children understand iconic gestures about events as early as iconic gestures about entities[J]. 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2018,47(3):741-754.

    [25ALIKAN S, GENTNER D, GOLDIN-MEADOW S. Do iconic gestures pave the way for childrens early verbs[J].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2014,35(6):1143-1162.

    [26]FURMAN R, K?譈NTAY A C, ?魻ZY?譈REK A. Early language-specificity of childrens event encoding in speech and gesture: evidence from caused motion in Turkish[J]. Language, Cognition & Neuroscience,2014,29(5):620-634.

    [27]?魻ZY?譈REK A, KITA S, ALLEN S, et al. Development of cross-linguistic variation in speech and gesture: motion events in English and Turkish[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8,44(4):1040-1054.

    [28][45]CHUI K. Cross-linguistic comparison of representations of motion in language and gesture[J]. Gesture,2012,12(1):40-61.

    [29]MARENTETTE P, PETTENATI P, BELLO A, et al. Gesture and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in Italian and English-speaking Canadian 2-year-olds[J]. Child Development,2016,87(3):944-961.

    [30][32]MCGREGOR K K, ROHLFING K J, BEAN A, et al. Gesture as a support for word learning: the case of “under”[J].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2009,36(4):807-828.

    [31][34]GOODRICH W, HUDSON KAM C L. Co-speech gesture as input in verb learning[J]. Developmental Science,2009,12(1):81-87.

    [35][52][55]TELLIER M. The effect of gestures on second language memorisation by young children[J]. Gesture,2008,8(2):219-235.

    [36]SO W C, CHEN-HUI C S, WEI-SHAN J L. Mnemonic effect of iconic gesture and beat gesture in adults and children: Is meaning in gesture important for memory recall[J].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2012, 27(5):665-681.

    [37][40]AUSSEMS S, KITA S. Seeing iconic gestures while encoding events facilitates childrens memory of these events[J]. Child Development,2019,90(4):1123-1137.

    [38]MUMFORD K H, KITA S. Children use gesture to interpret novel verb meanings[J]. Child Development,2014,85(3):1181-1189.

    [39]WAKEFIELD E M, HALL C, JAMES K H, et al. Gesture for generalization: gesture facilitates flexible learning of words for actions on objects[J]. Developmental Science,2018,21(5):1-14.

    [41]GOLDIN-MEADOW S, ALIBALI M W. Gestures role in speaking, learning, and creating language[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13,64(1):257-283.

    [42]OVERTON W F, JACKSON J P. The representation of imagined objects in action sequences: a developmental study[J]. Child Development,1973,44(2):309-314.

    [43]BOYATZIS C J, WATSON M W. Preschool childrens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of objects through gestures[J]. Child Development,1993,64(3):729-735.

    [44]KITA S, ?魻ZY?譈REK A. What does cross-linguistic variation in semantic coordination of speech and gesture reveal: evidence for an interface representation of spatial thinking and speaking[J]. Journal of Memory & Language,2003,48(1):16-32.

    [46]CHURCH R B, GOLDIN-MEADOW S. The mismatch between gesture and speech as an index of transitional knowledge[J]. Cognition,1986,23(1):43-71.

    [47]宋宜琪,靳羽西.具身理论:自闭症个体词汇语义加工研究的新视角[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8,91(03):26-32.

    [48]CHARMAN T, SWETTENHAM J, BARON-COHEN S, et al. Infants with autism: an investigation of empathy, pretend play, joint attention, and imitation[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7,33(5):781-789.

    [49]MASATAKA N. Why early linguistic milestones are delayed in children with Williams Syndrome: late onset of hand banging as a possible rate-limiting constraint on the emergence of canonical babbling[J]. Developmental Science,2001,4(2):158-164.

    [50]VOGT S, KAUSCHKE C. Observing iconic gestures enhances word learning in typically developing children and children with 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J].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2017,44(6):1458-1484.

    [51]羅丹.前言语阶段婴儿手势对语言发展的预测[J].学前教育研究,2020(09):39-47.

    [53]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5):705-710.

    [54]IMAI M, KITA S, NAGUMO M, et al. Sound symbolism facilitates early verb learning[J]. Cognition,2008,109(1):5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