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新韵

    摘 要: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绵阳市博物馆联合举办“乡土新韵——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綦江农民画展”。展览从讴歌新时代、描绘新风貌、赞美新生活、传送好家风四个部分展示与叙述綦江农民版画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审美意趣和时代内涵。

    关键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綦江农民版画;艺术风格;时代内涵

    收藏、保存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及具有西南区域代表性的民族、民俗实物一直以来都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重要职能和社会责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先后多次通过征购、接受捐赠等方式征集綦江农民版画达320余件(套)。

    綦江区位于重庆市南部,有“重庆南大门”之称,因綦江农民版画蜚声中外,而被誉为中国民间绘画之乡。綦江农民版画根植于明清以来的木版年画,探索于20世纪70年代,伴随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涌迅速形成、发展和崛起,成为了中国美术界的一朵绚丽的艺术奇葩。綦江农民版画作品取材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集中表现出构图新颖、色彩艳丽、形象夸张的图式风格,呈现出古朴单纯、天然稚拙、浪漫俗美的审美特性。1988年,国家文化部命名綦江县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08年,国家文化部命名綦江县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綦江农民版画已经成为重庆的一张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为推进合理利用和有效发挥藏品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效益,同时加强馆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绵阳市博物馆联合举办、共同推出“乡土新韵——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綦江农民画展”,展览于2020年6月在绵阳市博物馆展出。展览主题及文本内容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员曾敏设计撰写,精选馆藏綦江农民版画51件(套),通过讴歌新时代、描绘新风貌、赞美新生活、传颂好家风四个单元结构予以展陈叙述,以展示綦江农民版画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审美意趣和记录时代发展、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的精神内涵。

    一、讴歌新时代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农村生产力与社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农民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改革开放温暖的春风,是綦江农民版画发芽破土与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和客观条件。而运用版画这一造型艺术形式绘声绘色地记录、传递、抒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展的巨大变化和新时代中国社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正是綦江农民版画重要的表达内容和表现主题。基于此,展览的第一单元展品择取了改革开放以来,反映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大发展,特别是表现农村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为题材的代表性作品。

    1983年12月23日《重庆日报》载华君武《赞綦江农民画手》一文中述:“农民对于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对农村的政策带来巨大的变化,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是满意的,他们从心里歌颂党和国家,歌颂他们的新生活,这是所有农民画的主题,也是农民画共有的特征。”綦江农民版画作为现代民间绘画较之多以神话传说、宗教文化、吉祥文化等为表现内容的传统民间美术,最突出的特征在于与社会现实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

    本单元桂焕勇《改革春风到农家》、周吉中《铁路修进深山来》、左祥国《村村通电视》、幸定华《山村有了小轿车》、李宗顺《个个小区都兴旺,国家越来越富强》等作品,从生活住房、交通出行、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视角,鲜明地反映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社会大发展给农村带来的突飞猛进的巨大变化,凸显出綦江农民版画极其鲜明的主题性与时代性。这些作品为这个时代留下了历史图像和记忆,不仅折射了社会发展的变革,也体现了农民参与文化诉求和对审美趣味与精神品质的追求。一幅幅农民版画宛如一首首浓郁的原生态歌曲,讴歌党和国家,讴歌人民,讴歌新时代。

    二、描绘新风貌

    改革开放以来巨大的生产力复苏,也迅速唤醒了农民积累已久的精神世界。“农民熟悉和热爱的农村生活、新人新事、一草一木无不可以入画,而且都是带有感情去画。”綦江农民通过形式新颖的版画,以极为鲜明的特色和姿态,记录着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状态。他们走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着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的新风貌。本单元的展品主要以新农村建设新风貌,生产力发展新气象为表现主题。

    20世纪80年代綦江农民版画迅速发展,作品以融合特殊的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地域文化为基础,表现技法上充分吸收巴渝本土民间广泛流传的传统木雕、石刻、年画、剪纸、蓝印花布、蜡染等表现手法,创造出了有别于中国陕西户县、上海金山等其他地域的农民画新样式。桂焕勇《赶早市》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以水印版画创作,表现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生产力大发展,农民生产劳动成果有了盈余,可以通过赶集的方式予以销售,是农村新风貌的典型再现。画面中橘红色的铁索桥犹如五线谱,桥上赶早市的农民有的扛着簸箕,有的背着竹篓,有的挑着箩筐,高低错落,疏密排列,就像一組跳跃的音符,奏响了一曲美妙的乡村交响乐。梁昌华《巴山五月》、李宗顺《浴年》将主体物象设置在一个圆的动态形式中,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年画“一团和气”的经典样式,给人以圆满、完整、生动、活泼、和美的感觉,表达内容与构成形式的有机结合,更好表达了期盼幸福美满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綦江农民版画虽根植于传统民间绘画,但对于题材择取、材料运用、表现手段等方面都具有现代美术的基本特性和审美取向,既汲取传统优秀养分,又不落传统技法的窠臼。创作过程中表现方式的随意性、偶然性和诸多的不确定性是农民版画普遍存在的明显特性,而这种特性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强化了艺术感染力。

    三、赞美新生活

    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和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在辛勤的日常生产劳作上,也体现在参与文化建设带来的凝心聚力的活力与激情。本单元选取的展品集中体现和反映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巨变、农村社会发展的新风尚,以及农民新生活所渗透出时代的信息和符号。

    胡耀华《赶肥猪》、向阳《致富路》表现了牲畜兴旺、肥猪满圈的致富之路,刘永禄《看川戏》、严肃《山乡之夜》展现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民精神娱乐生活的日益丰富,桂焕勇《大花轿》描绘了农家闺女婚嫁大喜充满喜庆的热闹场景,李宗顺《踩花山》表现了祥和宜人的山色风情和欢歌笑语的节令风俗,代正中《捕网》、周敏《—串海椒》传递了渔歌唱晚、田园丰收的诗意景象。这些作品呈现出夸张概括、精炼装饰的造型语言,厚重明快、艳丽俗美的色彩意蕴,质朴风趣、古拙天真的审美意味。

    粉印版画在綦江农民版画中最具鲜明特色。粉印版画采用水粉颜料拓印,在拓印前会根据题材效果的不同,把白纸先刷制成需要的色底,因底色的原因再加上顏色的水分与厚薄掌握,运笔快慢轻重和摩擦方式用力的不同,会产生一种如剥落感的特别肌理。袁春梅《小院》、代汝金《牛市》等作品的画面效果是粉印版画艺术特色的有力诠释。作品奔放粗犷的线条、热烈明快的色彩,烂漫直接地表达了对新农村、新生活的积极观照与无限赞美,也寄托着对创造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同时也是对艺术生活的个性理解和审美追求。

    四、传颂好家风

    从讴歌时代大主题到观照家庭小主题,体现了以现实生活为根基,以民间优秀文化为养料的綦江农民版画在取材表现上的广泛。本单元择取以表现家风和家庭生活为主题的作品十余件,表露出綦江农民版画创作者对于家庭情感的关注。

    綦江农民群体紧密结合时代主题,从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通过捕捉家庭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以版画艺术形式表现家风题材,彰显家庭的人文关爱与亲情关怀,倡导修身齐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尚和谐、尚忠孝的家风美德。展品中陈金凤《家庭党课》粉印版画,讲述了家庭中作为党员身份的成员在家中建立党建活动阵地,组织党员及居民,开展学习交流、培训座谈、听取民情、政策宣传等活动。戴开容《孝老图》、黄敏《常回家看看》、周刊宇《寸草春晖》展现和弘扬尊老尽孝的传统美德;桂立《奶奶的叮嘱》、王孝英《好爷爷》、桂焕腾《父慈母爱》体现了护小爱幼的家庭关怀;周昌勇《喜讯》、王耀《其乐融融》、封明伟《贴春联》表现了家庭和美、邻里和善、其乐融融的氛围。

    通过一张张形式多样、风格迥异、内容丰富、生动直观、感染力强的版画作品,传颂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的精神,讲好家风故事,塑造家庭形象,培育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这些作品构图简单,色彩对比强烈,既饱含了相对鲜明而浓郁的民间民俗气息,也具备了现代绘画的审美意趣,达到了直观有力地传颂好家庭家风的目的。

    五、结语

    本次展览展出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綦江农民版画作品样式新颖,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其审美特征体现了现实主义表现题材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结合,表现了鲜明的巴渝民俗文化的地域属性,集中代表了綦江农民版画不同发展时期的艺术成就。展览内容设计基本诠释了綦江农民版画作为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现代民间绘画样式的身份,不仅怀揣着民间艺术的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同时也兼顾或重视对自我主观情感经历的自由抒发或生命哲学思考的自觉表达。其时代意义反映在改革开放社会时代发展变革中,农民群体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转向了精神文化的需求和参与,他们一方面扎根田野、立足乡土,为建设美丽乡村努力劳作、辛勤耕耘,另一方面致力于创作具有一定社会意义和反映时代精神的现代民间版画作品,为乡村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杰,李立,春秋.传承与嬗变:綦江农民版画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2]郑土有,奚吉平.中国农民画考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