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的发展初探

    李稣

    摘 要:传统文化在现今复杂的媒体环境下,因无法贴合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发展现状各异。本文以莱阳市为例,分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螳螂拳、豆面灯碗、书法等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所在。为了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既要注重教育传承,也要加强宣传。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现状;传承发展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6.345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新媒体的发展和中西文化的交流,激发了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思考。无论是从传统文化适应新媒体环境,顺势而变,还是应当利用媒体优势传承发展的角度,笔者对以莱阳市为区域范围的螳螂拳、豆面灯碗、书法等传统艺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

    1 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

    21世纪是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手机自媒体功能越来越强大,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微信、微博等社交APP,腾讯、爱奇艺等视频播放APP以及发达的网络基站,全方位的网络覆盖,给人们造成了无处不在的视听享受,人们无时不沉浸在光怪陆离的景象中。轻松娱乐的欢快氛围相比较传统文化繁琐、缓慢的节奏要更容易被接受。媒体时代的发展造成了传统文化被边缘,也在不断国家被保护的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原因:

    1)文化环境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全球化的融合发展,不同的文化可以跨地区、跨国度、跨民族的交流接触,人们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形色各异的绚烂多彩的文化。而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是文化形式的视觉奇观。3D、AI等技术使文化披上了绚烂的外衣。文化的多样化成就了复杂的文化环境,这对传统文化来说,要在这种环境下凸显自己的优秀就有更大的难度。

    2)传统文化的慢节奏。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对文化的更新速度也有了要求。而书法、豆面灯碗、螳螂拳等传统文化源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讲究舒缓、修身养性,难以贴合现代人快速且更新换代速度快的特点。例如,豆面灯碗是以黄豆磨成的面为主要原料,做灯前先用食油掺和豆面揉成面团,加油后的豆面很有筋力,所以灯碗能够做到十分精细,而点燃后能透出黄金色的光晕,也叫“金灯”。这种复杂且讲究工艺、火候的民俗形式费时费力,与现代人生活节奏不太相符。

    3)受众倾向的偏好。正是因为生活节奏的快,人们更需要贴合生活节奏的娱乐消遣方式;工作、生活的压力促使人们越来越偏爱不需要思考、不需要用力的娱乐活动,比如短视频APP的娱乐搞笑视频。在2019年11月的网络APP下载使用调查的数据现实,抖音、快手等APP的月使用量都在4亿以上,这个数据足以见得其用户群体的庞大。在这种新媒体竞相瓜分市场的情势下,传统文化想要跻身其中,必须要从自身做出创新变革。

    2 区域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

    基于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文化环境下的竞争劣势,笔者对莱阳市比较典型的传统文化螳螂拳、豆面灯碗、书法发展状况进行了社会调查,调查结论如下:

    1)螳螂拳。螳螂拳是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之一,起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在朝代的更迭和历史的革新中,螳螂拳历经代际传递,延续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武术界的一朵奇葩,并于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东莱阳就是螳螂拳的发源地之一。因此,莱阳本地还开设有3家由螳螂拳的传承人教授螳螂拳的武馆,分别是莱阳七星螳螂拳武馆、兴武馆七星螳螂拳武馆、莱阳三山正源螳螂拳。目前,莱阳市的螳螂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有七星螳螂拳第八代传承人第四代传承人林景山的嫡孙第八代传承人林栋柱,第九代传承人于海。螳螂拳凭借武馆的属地宣传效应和传承人的个人影响力,螳螂拳在莱阳有不小的影响力,代际传承得到很好的延续。为了得到确切有说服力的数据,笔者进行了网络数据的调查和属地问卷调查。笔者通过网络调查发现,中国知网对“螳螂拳”关键词的所有文献有72条,网络中对螳螂拳活动的近10年以来的新闻报道28条。其中,有4个条目是关于莱阳的螳螂拳报道,占比14.3%,且新闻时间都相对较久了,最近的新闻报道是2017年。由此可见,莱阳地区的螳螂拳活动相对较少,且媒体宣发较弱。在螳螂拳的交流传承过程中,网络影响力较弱。在针对当地学生的问卷调查中,超过80%的学生听说过螳螂拳,但这其中大多数的人都没有学习过螳螂拳,而对螳螂拳感兴趣的学生数也超了半数,而为此开设的课程数量还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2)豆面灯碗。清康熙年间(公园1661年)的《莱阳县志》记载“又做面盏十二照月序蒸之,以卜水旱。”意思就是,莱阳人用豆面做成一盏盏小巧玲珑的“十二月”面灯,以面摺数量代表月份,一个摺、代表一月,二个摺代表二月……十二个摺代表十二月。面盏内放食油点燃,视灯盏灭后盏内余油多少来卜来年的旱涝情况,使这一古老习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豆面灯碗是莱阳地区古老的民俗,流传于各镇、街道。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豆面灯碗较复杂的工艺,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目前已知的仍掌握豆面灯碗工艺的传承人在照旺庄镇、万第镇等乡镇,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以照旺庄镇为例,在西陶漳村的梨乡园里,有一位80岁高龄的豆面灯碗传承人,是已知目前年龄最高的传承人。而对本地区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数据顯示,超70%的学生听说过豆面灯碗,但是超一半的学生没有见到豆面灯碗的制作过程。由此可见,豆面灯碗的民俗相比较新年的其他民俗,在渐渐退出人们的庆祝,留存在民俗博物馆里。

    3)书法。民国时期莱阳名士王昆玉有言:“莱阳山川隐秀,故少将军而多文人。”[1]自古,莱阳的书法家有明代的“莱阳派”,明代中后期周文通、宋兆祥、迟允成、张嗣谟、左之龙被合称为“莱阳五书家”,明末有名的崔子忠、宋琬等更是名垂千古。2011年,莱阳以其深厚广博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的书画传统,遐迩闻名的书画名家,可圈可点的书画名作,以及繁荣昌盛的书法普及与创新现状,赢得“中国书法之乡”荣誉称号。莱阳现今仍保存宋琬故居遗址,展示历代名士明迹。而今,书法已经成为老少皆愿意学习的一门传统艺术。笔者从书法传承人郑涵老师处了解到,跟他学习书法的年龄段上到40,下到8,9岁孩童。书法培训的热情一定程度上说明书法的传承和发展做到了有效保护[2]。在针对中小学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27.27%的同学经常学习书法,另有34.58%的同学偶尔学习书法,这在笔者调查的三项传统文化中,属于比例较高的。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书法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以上就是笔者经过调查,总结的莱阳区域范围内三项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值得肯定的是,这三项传统文化都得到了保护;而值得思考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路在哪里?

    3 传统文化的新融合、新发展

    在新的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需要搭乘媒体传播的翅膀,融合发展,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1)重视传承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承和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学生获知传统文化知识的首要途径就是学校课堂,其次是网络、父母。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授是很有效的渠道。让年轻人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家乡的文化底蕴,增强本地区人民的自豪感,增强对家乡美的认知。心口相传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传承文化就是要培养传承人,文化要通过传承人变得更有生命力。豆面灯碗这种展览于民俗馆的艺术,更要做好传承人工作,让本地区的民俗文化代代延下去。

    2)加强宣传力度。加强媒体的宣传力度,让区域传统文化走出去,增强文化的外延影响力,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除了官方媒体强有力的宣传外,也可以利用自媒体进行宣传。相对官方媒体来讲,自媒体的内容操作性要便捷些。传统文化始于历史,传承于代际发展。传统文化有赖于人类得以传承延续,而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才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在历史发展的车轮中,很多传统文化跟不上前进的步伐而慢慢消声觅迹,因此,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莱阳历史文化简明读本[M].丁信忠主编.2016.

    [2]齐鲁晚报数字报刊.

    https://sjb.qlwb.com.cn/qlwb/content/20130223/ArticelJ07002FM.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