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书写与本真回归

    吴金娜

    电视剧作为中国文化场域中最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形态之一,视觉呈现内容日益丰富,传播平台与类型发展朝着多元化、多态化方向延伸、拓展。如果说人们对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艺术的形象化感知是通过想象再现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环境,那么电视剧作为视觉艺术对民族艺术的影像呈现,使人们在特定艺术情境中实现对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的审美体验和多维立体的空间感知。更重要的是,民族题材电视剧“所呈现的不应仅仅是民族奇观和民族风情的表征性传达,更应为饱含着文化意识和生命情怀的人文观照与艺术表达”[1]。近年来,我国创作出一批民族题材电视剧精品力作,如《金凤花开》《阿娜尔罕》《彝海结盟》《索玛花开》《讓我听懂你的语言》等电视剧,用影像传达出民族地区在边疆建设、民族团结、传奇英雄、民族变迁、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等方面的中国故事。

    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央视电视剧频道播出导演孙艳华执导的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电视剧《让我听懂你的语言》引发热议,该剧以两代上海人与西双版纳傣女的爱情故事为叙事主线,艺术地再现了社会转型发展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经济、人与生态文化之间如何兼容、如何和谐有序发展。电视剧《让我听懂你的语言》在对傣族民俗文化的影像呈现和有效传播中实现“美美与共”的生态建构,该剧又被称为“生态电视剧”。文章着力从生态审美生成与文化母题重塑、生态视角询唤与人物形象塑造、自然生态坚守与民族符码表征等三方面对电视剧展开分析、论证。

    一、生态审美生成与文化母题重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新的目标、任务和举措。现实题材电视剧作为源于现实且高于现实的艺术形态,和国家生态文明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说,电视剧《让我听懂你的语言》是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影像呈现;同时,作为民族题材电视剧,将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结合,创作以云南西双版纳为叙事背景的中国故事。故事由来自上海的男主人公徐浩宁爱上傣女玉波为主线,以曼掌村经济开发为叙事路径,诠释了傣族文化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哲学主题。

    在艺术创作中,以母题为主的学术话语成为人物叙事的重要形态结构,母题不仅是叙事学、艺术学等领域的通用语言,也是影视作品叙事中运用比较广泛的学术用语。可以说,电影中“导演对家园母题的忧患和对生态主题的聚焦让影片充满浓浓的‘乡愁,也体现了导演对现代化的反思”[2]。电视剧是重要的叙事艺术,母题也是其叙事中常用的结构形态与话语体系,电视剧创作中经常把特定的文化母题置入叙事之中,故事的讲述往往暗含一定的文化母题,战争、死亡、爱、复仇、救赎、寻找、生态等母题都有可能成为电视剧创作的文化原型。电视剧《让我听懂你的语言》将两代人的爱情叙事贯穿于电视剧生态叙事之中,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成为电视剧母题文化显现的重要标识。具体来看,剧中主要体现了爱、救赎、寻找、生态等文化母题。虽然剧中爱的母题主要通过徐浩宁与玉波、徐远达与玉香儿两代人的爱情纠葛,但其中也潜引着徐远达为知青时代抛弃初恋女友玉香儿而在内心深处的自我救赎母题。从外在层面去看,寻找母题是以徐浩宁父子为主体的城市人,在现代社会喧嚣中人性的异化与盲从,寻找作为个体的人在自然之中的心灵归属,实际上在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个体背后,更暗含着人生意义与生存价值寻找的哲学命题;生态母题设置则是建立在人类面临的现实困境与生存危机的基础上,以人文生态、自然生态为主体的生态母题贯穿全剧,也是全剧所要表达的核心命题;现实困境让徐浩宁、徐远达为代表的现代人开始回归乡野、回归自然,在自然审美中找寻生活的人性之美。因此,可以说电视剧《让我听懂你的语言》传达出多元的文化母题,不仅通过画面传达出西双版纳的自然生态之美,更从叙事层面通过形象塑造实现人物角色的审美表达。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中,我们更需要一场自然领域的生态回归与精神领域的自我救赎。

    二、生态视角询唤与人物形象塑造

    《让我听懂你的语言》以西双版纳作为叙事的环境背景,将人物叙事融于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主体表述之中。从叙事角度来说,电视剧归根结底以人物为主体展开叙事,因此人物形象塑造成为电视剧生态叙事的重要命题。剧中通过主辅两条线索展开叙事,主要讲述两种不同生活环境中的爱情故事。在人物叙事方面,集中表现了以徐浩宁、玉波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和以徐远达和玉香儿的年长一代,以及以张泽尚、张美嘉、岩龙、都比、曼掌村村长为代表的人物群像,围绕曼掌村经济开发和生态保护展开故事叙述。

    全剧从生态视角展开人物叙事,在人文与自然的生态审美中强调人物主体与自然之间和谐、平等的重要性,这也是人类融入自然的出发点和回归点。同时,剧中的戏剧元素和矛盾冲突都紧紧围绕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态结构体系进行建构,人物的形象塑造则紧紧围绕生态视角的人格塑造为最终目标。首先,以玉波、玉儿香为代表的傣族人,与人为善、生态为上的人物形象刻画。具体来看,玉波、玉香儿身上积淀着傣族文化中崇尚自然,尊重自然,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延续着本民族长期以来传承下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传承着纯真、淳朴、友善、真诚、执着的性格特征,这些民族习俗、文化传统成为他们的一种行为规范,影响着他们对人、对自然的审美感受与生态体悟,这些也是傣族世代传承下来的“原始印迹”。如该剧第2集中玉波做导游,一见钟情喜欢上了徐浩宁,体现玉波的纯真与质朴。第13集中,玉波在寺庙祈祷完毕,返回途中遇到张美嘉,张美嘉对徐浩宁喜欢玉波内生不平,玉波认为万事皆有因果,要想摆脱不利就要修善念,种善因;有善念,终会结出善果。从二人对话中可以感受到玉波的仁爱与善良。第22集中,玉波、岩龙、徐浩宁在喂小象后,目送着小象走向森林、回归自然,反映着玉波对天人合一、生态和谐理念的坚守。玉儿香也在生活中坚守着自己的人生信仰,如作为医生始终坚持着为群众看病不收钱的仁爱之心;徐浩宁占用稻田建酒店时,在稻田的转租问题上,无论别人怎样劝说玉儿香,她始终恪守“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的生存法则,认为傣寨最重要的文化是耕作,粮食是他们的根;作为傣族人,她始终坚信万物皆有灵,认为人和万物应和谐共生。从这些具体事例中可以看出以玉波、玉儿香为代表的傣族人,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中坚守着傣族祖先传承下来的生态审美与生存法则,认为生态审美“是以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旨趣,进而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基础之上,探索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和谐的审美关系”[3]。并将这些生态信念内化于日常生活,体现在对人、对事、对自然的行为表征中,成为傣族人物形象符号的典型代表。

    其次,以徐浩宁为代表的城市富二代和以张泽尚为代表的茶商,在剧中是一正一反商人形象的典型。徐浩宁作为城市富二代,因去版纳散心爱上傣族女孩玉波而喜欢上傣乡的生活,并在曼掌村进行经济开发。在投资过程中,逐渐从追逐物质享受、经济利益到尊崇生态自然、保护生态的人物形象转型。具有代表性的是在曼掌村因为二期开发,雨林野象栖息地被破坏,野象进寨破坏农作物,还出现伤人事件,傣族人认为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徐浩宁从傣族文化的了解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体验与认识。从曼掌村生态发展的长远考虑,即使面临巨额赔款依然决定放弃二期工程的开发,改变原有的开发模式,保护傣寨的自然之美。最后经过细致调研找到理想的开发项目,借助西双版纳的天然优势,打造一种稻田鸭蔬的新稻田经济模式,并将生长在这片净土上香莲的“入红尘不染,出红尘不迷”的品质和韵味发挥到极致。剧中,徐浩宁对傣族文化认识经过了不解、犹豫、同情、支持,再到最后主动参与到傣族生态文化建设与保护中来,实现了生态视角的人物叙事与生态审美的询唤功能。而张泽尚作为西双版纳的茶商,城府极深,看似斯文的外表下却为了追逐经济利益不择手段,想利用徐浩宁父子,为自己商业上争取最大利益回报,一是利用徐浩宁对他的信任,合同中偷加入额外条款,让徐浩宁赔偿巨额违约金,反映出张泽尚的城府与心机;二是为商业项目竞标编辑视频陷害徐家,看出张泽尚的心狠手辣;三是砍沉香陷害徐浩宁,显示他的为获得利益不择手段,最后因种下恶果而被捕入狱。可以说,在这一系列行为表现中,张泽尚的心机城府、不择手段、心狠手辣的“恶”形象淋淋尽致地体现出来,与徐浩宁的“善”形成鲜明对比,“善”“恶”的交锋与碰撞,成为剧中矛盾冲突的起始点和事件高潮的推动者。

    除此之外,人物形象塑造中还有以岩龙、依单、张美嘉、都比等不同人物符号的群像化书写。岩龙的热情好客、率性豪爽;依单的简单、纯真;都比的慈祥、仁爱;张美嘉的执着、善良等成为傣乡年轻人形象符号代表。他们即使命运有别、性格各异,却都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成为家乡的建设者和生态审美的书写者。

    三、自然生态坚守与民族符码表征

    电视剧创作中,各民族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是民族题材电视剧影像传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傣族作为云南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有着“水的民族”的美誉。在文化传承与历史发展中,有自己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让我听懂你的语言》中民族地区的标志性风光,凸显了西双版纳独特的地域风景和文化风貌。生态审美成为剧中重点表现的主题,也是新时代语境中人们期望生活的理想境界与审美追求。而西双版纳典型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成为傣族生态审美的重要构成。因此,可以从自然生态的本真之美和诗意栖居的人文之美来分析其生态审美建构。

    首先,自然生态的本真之美。剧中以自然风光呈现和自然生态保护为视角展开叙事。一是从视觉传达角度,表现在自然风光呈现上,蓊郁叠翠广袤神秘的雨林、象征吉祥与力量的大象、象征吉祥如意的孔雀、独树成林的榕树、秀美迷人的茶园、四季不败的香莲、碧绿如染的稻田等呈现了傣族文化的自然生态面貌,这些成为西双版纳曼掌村特有的自然生态符码。而《让我听懂你的语言》取景在西双版纳,剧中自然畫面的视觉呈现,无论从镜头运用,还是对构图、光线、色调的选择都独具匠心。如开篇第一集透过镜头营造西双版纳清新自然的美景,青山绿水、云雾缭绕、如诗如画般的自然美景,仿佛置身人间仙境,将观者带到唯美意境之中。此外,剧中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观,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赋予自然新的寓意和情感色彩。二是体现为线性叙事中的生态守望。电视剧戏剧冲突的设置紧紧围绕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展开。从曼掌村一期、二期项目开发到为恢复生态养殖孔雀;再从开发稻田鸭蔬项目到保护野生沉香等,这些自然生态景观的开发与保护都在人的主体意识活动中展开,最终是在人与自然的对话中追求一种本真、审美的生活方式,实现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有序发展。

    其次,诗意栖居的人文之美。电视剧作为一种典型的社会话语,创作的源泉来于社会生活。剧中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场景紧紧围绕傣寨独特的自然风貌展开,在自然之美之外,傣族的人文风貌也通过民族符码加以体现。

    一是独有特色的民俗之美。民风民俗是一个民族精神本质的集中体现,它深藏于社会底层,是民族传统心理、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的积淀。不同的地域色彩铸造了不同的民族特征,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产生了多样的人类文化形态,使人类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无不带有特定地域环境所具有的鲜明特色。《让我听懂你的语言》中视觉化呈现了西双版纳傣族的民风民俗。西双版纳地貌复杂,民族风情多样,傣寨原生态的自然风貌和民俗风情带给观众神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民风民俗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了傣族的民族符码。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他的基本功能在于表征。符号之所以被创造出来, 就是为了向人们传达某种意义”[4]。傣族民族文化同样如此,开门节、关门节、泼水节、赕坦节是傣族的重要节日,具有傣族文化特色的灵魂之园——曼听公园,成为傣族地域文化的重要表征。同时,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和民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的差异,傣族的民族服饰彰显了不同的风格特质。傣族女人的筒裙就具有鲜明的民族代表性,样式通俗简单,花色丰富多彩,衬托出每一个像水一样的傣族姑娘单纯善良、美丽大方、活波开朗的人物性格;在剧中多次呈现的傣锦,将傣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形成自己的独有风格。傣族这些传承下来的自有文化,本身就构成一种地域符号,成为傣寨符号的最美符码。

    二是慈悲为怀的人性之美。傣族民族文化之美植根于乡土,保留着民族风格与生活底色。傣寨人通过时代重复的仪式活动,不仅对参与其中的傣族成员在个人认同中维系民族认同功能,还可以提升整个民族的集体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剧中曼掌村村民祭拜山神、树神、谷神、水神、勐神等,每一次祭拜活动都以虔诚之心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相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这一切表面看似是傣族人的宗教信仰、原始崇拜,而实质是以此传达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一个民族的文化表现体现在民族集体性的生活之中。它作为“自在”的形态渗透在每个人的行为意识、心理素质、价值标准、伦理规范之中。如剧中围绕傣寨项目的开发,将傣族民族文化贯穿始终,项目开发第一天设置了傣族三年一次的祭勐神活动,面对这种矛盾冲突,男主人公徐浩宁选择尊重傣族人的民风民俗,尊重他们的信仰,同时在叙事情节中看到了祭勐神仪式的整个过程以及傣寨人对勐神的信奉和傣族人慈悲心怀,敬畏自然的人性之美。剧中通过这些民风民俗,体现出傣族人和乐善美的生态文化理念。因此,我们可以说电视剧《让我听懂你的语言》不仅完整地记录了西双版纳曼掌村原汁原味的傣族特色,而且完美地诠释了人和自然语言的心灵对话。

    结语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承载一方文化。一个民族特定文化的形成与其所处地域环境息息相关。《让我听懂你的语言》以独特的话语形式彰显傣寨社会生活中独特的民俗文化。特定的民风民俗是民族题材电视剧文化意蕴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彰显民族特色,传承民族文化的价值所在。这种民俗文化的渲染和张扬,成为各民族文化交流、渗透、融合的载体和平台。那纯朴的自然美感和质朴的傣寨人融为一体,构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诗意世界”。同时,把中国传统美学中强调的审美意象呈现在荧屏上,强调情与景的交融,将剧中人物内心所饱含的深“情”与自然中的“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剧中的主题得以升华,再现了民族原生态文化中对自然生态、民族生态理念的推崇与敬畏,让观众沉浸于体验自然生态之美和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画卷之中。

    参考文献:

    [1]朱旭辉,赵聪.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电影的类型演进与审美空间建构[M].当代电影,2018(6):161.

    [2]马致远,赵丽芳.《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民族电影的跨文化文本探幽[ J ].电影评介,2019(12):81.

    [3]隋丽.现代与生态审美[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19.

    [4][美]詹姆斯·罗尔.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M]. 董洪川,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