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研究所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现状分析与研究

    王丽 陈明军

    [摘 要] 文章在提高科研质量管理意识,强化质量控制的过程管理等方面,提出加强装备研究所质量体系建设的思路,以期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的质量管理理念、规范的管理方法、科学的管理模式全方位地渗透到装备研究所科研工作各个环节,推动质量管理工作不断发展。

    [关键词] 研究所;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G311 文献标识码:A

    装备研究所承担的科研任务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基础性研究,由原创性的实验、理论性研究构成,旨在提升科学和工程领域知识;二是应用研究,为了获取产品、过程、系统或服务有关的特定知识而进行的分析研究;三是开发,是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转化为全新的、改进的产品、过程和服务的方案或设计。根据以上任务特点,装备研究所质量管理的重点包括对人员意识的管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对研究方法和流程的管控等。实际科研工作中,许多科研人员对在科研活动中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采用质量保证方法很抵触,认为这些规定和限制会影响和约束科研人员研究探索的积极性[1]。其实,在科学研究活动中采用质量保证方法,并不是要改变科学研究的原则,而是应用标准规范的质量管理理念、方法,通过PDCA(策划、执行、检查和处置)过程循环,经过周密的筹划和严格的监控,得以发现、分析和纠正问题,促进装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螺旋式上升。本文将通过对装备研究所质量管理特点分析,提出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方法,以利于科研人员掌握科研质量工作规律,推动科研质量管理的开展。

    一、装备研究所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质量管理体系是按照系统论的概念和方法,为实现质量目标而建立的一套严密、协调、有效的管理系统,能够将装备科研质量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使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化、系统化、程序化。装备研究所科研成果是知识性产品,成果物化后要经过较长时间、较大范围的应用才能发现质量问题,若仅仅采取最后检验把关的方式,往往损失已不可避免。因而研究所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应以预防为主、加强过程控制,从设计源头控制装备质量。目前装备质量问题的原因,有技术问题,也有大量的管理问题,管理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质量责任制不落实,质量控制不到位引起的,有章不循导致的质量问题[2]。

    (一)质量意识问题

    领导层抓质量“重心不重,时紧时松”,在解决质量问题时,避重就轻,解决问题始终停留在表面上,导致问题重复发生。科研人员虽然能够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去开展工作,但总保持着“看上去差不多就行” “通过审查就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新任职的人员到新的岗位后没有经过系统的质量管理培训,对质量管理工作理解全凭经验讲解,遇到实际问题,往往不知道工作如何去开展,更谈不上增强质量意识。

    (二)过程管理的问题

    过程管理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存在“两层皮”现象。课题的监督管理流于表面化、形式化,审、签、批等环节不规范、不严格,存在着为了应付认证和检查做一些表面工作,为了满足质量管理要求而“制造”记录的现象,表现为在内审和外审前突击补记录,评审、验收前为了完成质量要求去“制造”一些应付性的材料等,过程监督、过程控制、测试监督、质量评审、工艺和设计评审、审核与控制、质量问题处理、质量信息、质量沟通等过程节点发挥作用不明显。

    (三)课题评价机制的问题

    科研是探索性工作,在科研过程中,主要采取校对、审查、评审、审批等形式,进行多层次的质量把关,这种把关,不仅可发现错误,而且能及时更正,所以它也是一种质量控制措施。但在质量审查评审中“逢审必过”,评审过程“问题照提、结论照过”,评审责任无法追溯、评审深度不够、有效性不高。验收评价仅仅靠专家评判,缺少对顾客满意度评价收集、分析和利用,成果管理仅限于成果登记和评奖,忽视知识产权管理和成果转化应用。外审、内审与管理评审是进行管理体系评价的常用方法,其结果总是“单独”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价,课题评审验收的结果,顾客的表扬、抱怨及投诉的处理结果都没有充分利用,质量管理执行力打了折扣。

    二、加强装备研究所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对形成和影响质量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实行有效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的总思路是:首先严格控制选题和技术方案,确定适当的技术质量目标,然后遵照科学的程序、标准、规范进行工作,及时严格地进行技术质量评审,随时掌握技术质量动态,及早发现异常情况。

    (一)强化全员质量意识

    要强化大质量观念,产品通过检验、符合要求是“符合性”质量,产品质量以用户为关注点,注重全程、全员、全部门把控的质量是“适用性”质量或称大质量,质量工作要上一个新台阶,就要培育全员大质量观,要让全员意识到,每个岗位都蕴含着影响科研、试验和生产产品的质量工作,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工作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有量化的标准。

    (二)加強质量培训力度

    要重视对质量管理知识和要求培训,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质量知识的学习和应用,通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三层文件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明确质量管理职责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程序和规范,使各部门、各岗位都有明确的工作程序和要求,把体系要求通过培训灌输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上,使每个科研人员都明确干什么、如何干、结果是什么。

    (三)促进质量管理与科研管理的紧密衔接

    将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融入科研管理工作中,将体系文件和科研工作描述相统一,用清晰明了的形式和语言在科研工作流程中表述质量管理的要求,对一些规范的或尚未“本土化”的语言,如“顾客”“策划”和“过程监视测量”等,进行宣贯解释并形成统一认识,把质量管理体系有机地融入科研工作的计划、组织和控制的各环节,形成一个全面控制、高效运转的科研体系。

    (四)加强过程控制

    质量是靠管理工作抓出来的,质量管理重点在对课题研制过程的控制上,要紧紧盯住过程管控等薄弱环节,建立质量跟踪和问题归零管理机制,确保把质量问题解决在前端。对项目的申报、立项、方案论证、设计、实施、人力资源、设备、环境及实施、研制阶段质量记录、产品检验等各项与研制相关的过程,分析、确定科研质量检查节点,明确质量管理层次和各环节的职责分工,制定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规范和检测方法,提出各项质量管理的记录要求。

    (五)建立和完善科研课题的质量评价制度

    建立评审专家库,在评审中做到按专业邀请评审专家,明确评审专家的审查责任,质量管理部门认真协助有关单位制定并落实改进措施,跟踪评审意见的落实效果,按照不同的科研类别区分不同类型课题的评分标准,验收分值权重侧重研究内容和应用前景,严格验收程序,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六)培养可传承的质量文化

    在影响产品质量和科研水平的诸多因素中,人是首要因素,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根本途径在于不断提高全体科研人员的素质,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目标管理使人人都参与质量管理,逐渐形成并创建质量文化,不断培育质量基因,牢固树立科学、严肃的质量价值观,形成深入人心、稳定和能够传承的质量文化,增强研究所生存发展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 李卫经. 科研质量管理及其特点探讨[J]. 科技管理研究,2008(08):51-52.

    [2] 陈明军,王丽. 装备论证质量管理应关注的几个环节[J]. 移动电源与车辆,2011,(0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