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诵读音频:意义、特征与推广要义

    张帅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成为国民日常生活中的媒介语境,诵读音频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实现蜕变,产生了新的意义,即深化趣缘群体的审美认同、促进诵读知识的教育平等、深化广播与网络的媒体融合。其表现特征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即审美法则的多元化、线上线下的弥合性。基于此,诵读音频在推广与创新方面可打造名人引领效应,重视人文性;契合链式传播特点,注重互动性;将诵读活动常态化,引领创新性。

    【关键词】 互联网? ? 集体诵读? ? 音频

    【中图分类号】G221? ? ? 【文献标识码】A

    科学技术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文化传播,作为传播领域中既有历史传统又有新兴活力的文化产品——诵读音频随之一同发生改变。诵读音频是一类以诵读为表现形式的声音节目形态,其在文化多样性的今天拥有了新的意义,并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特征。有鉴于此,本文在梳理总结其意义与特征后,提出推广路径。

    一、诵读音频的新意义

    (一)深化趣缘群体的审美认同

    社会语言学中的言语社区理论认为,生活在一定地域、具有特定文化背景和相似生活方式的社区成员具有一定的共同语言。同理,假如不以地域作为标准,而是从对某一事、某一物的兴趣乃至处世哲学和人生观念的契合来划分,就形成了普遍意义上的“趣缘群体”。如在网络空间中随处可见的各种诵读交流群、贴吧等,均可被视为以诵读为认知主题的趣缘群体,他们是在不同的情境时空中基于互联网结交,因为诵读志趣形成“共同体”。假使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趣缘群体的心理走向,无疑,追求快乐的最大化是这一群体的普遍认知。例如自己发在网络播客上的诵读作品被众人点赞且纷纷转发成为热门时,诵读作者必定收获了情感上的满足。这也就揭示出他们加入群体重要的心理动因——渴望认同与共鸣,人的社交属性深刻地作用于诵读活动。

    在互联网介入现实语境之前,诵读音频大多由专业人士制作与播出,因为科技的发展,诵读音频在网络趣缘群体中的审美认同功能才得以发掘,并成为网民相聚相伴的重要缘由之一。例如:在互联网上有一定影响力的诵读交流音频平台“为你诵读”,其用户量不断增长,三年内从小范围传播到如今拥有全球用户1.2亿人,每天在线活跃用户达800万人左右,人均生成作品12篇。网民通过持续不断有关诵读的交流成为网友乃至现实中的朋友,究其本质,是移动互联网给予的机遇所在。

    (二)促进诵读知识的教育平等

    互联网技术带给现代社会的另外一项益处是優质教育资源的互相流动,这一理念落实到诵读领域也如此:原本不具备优秀诵读教育资源的学习者的关系网被极大拓展,以前从未学习过诵读技巧的网友,如今常以自我录制的诵读作品方便快捷地与业界专家交流,从而逐步深化对诵读的理解与认知。网络正在缩小人们之间的知识鸿沟。

    著名社会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美籍奥地利人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曾提出,作为媒介信息影响大众的中继和过滤环节,意见领袖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实际上,多方意见领袖相继介入网络会使得知识普及愈加便利、教育层次愈加平等。如今,教育格局被不断重划、细分,在诵读音频中便常常有意见领袖的参与,而网络环境中“沉默的大多数”更是看到了意见领袖的存在才更有欲望发声。例如:全国几百所院校相继开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其中“文艺作品演播”是必修课程,学生们需要有专业的诵读教育,但校内资源不一定能够完全满足,除去线下的短期培训,线上求知便是学生最好的选择。除此之外,许多一线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社会人士对于诵读的日常练习也往往通过日常的音频交流来完成,他们或在各个音频客户端中倾情朗诵,或参加普通话线上训练等。从语言表达的美感教育到诵读文本的内容教育,诵读音频正呈现出平民化的趋势,受众不仅从中得到收获,更体现教育平等的理念。

    (三)深化广播的媒体融合

    传统广播是一对多的传播,具有仪式感的广播内容或形式在特定时间节点上会形成较强的柱状传播影响,而互联网传播的显著特点是用户与用户之间形成的网状连接,一个信息可以从单点发酵、扩散,通过网状连接实现裂变式传播,形成“爆炸式”舆论热点。从中,诵读音频起到了广播与互联网“融合剂”的作用,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每晚发布的诵读作品《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一方面诉诸于传统的广播渠道,一方面向网络媒体用户推送。在传播路径的延伸中,诵读音频生产的多元化和扩散的定向化实际为广播与网络的融合做出了贡献,一方面使得广播的播出渠道进一步下沉,另一方面丰富了广播的扩散路径,在传统的定向式扩散之外增添了辐射式扩散的可能。

    二、诵读音频的时代特征

    提起诵读音频,人们脑海中的第一印象或许仍是多人演出的实况朗诵会的录音,异地同时的网络共同诵读已悄然兴盛,成为了诵读音频样态中的一员。随着互联网生态所倡导的文化多样性,诵读音频呈现出了种种特质,其中的便捷性、碎片化、大众化等则与互联网下的多类事物特性相一致,在此不多赘述,下面仅就两点特色展开探讨。

    (一)审美法则的多元化

    德裔美国人、著名哲学家、符号论美学代表人物之一苏珊·朗格(Susanne K.Langer)认为:艺术本性与形式关系密切,艺术本身就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在诵读音频中,我们从两方面解析这一哲理:一是诵读音频在艺术本性与形式方面的体现,比如绘画的直观性与文学的想象空间完全不同,而诵读活动既是直观的艺术,也是想象的艺术,直观在于声音的形式表达,想象在于文本的阐释抒发;二是形式作为表达的媒介和外壳,终归要表达艺术本身,在诵读背后是作品的思想与情感,表达的是爱恨情仇、生离死别。

    无论从艺术形式出发,还是分析艺术本性,都衍生出了艺术的评价,有学者认为艺术评论是艺术创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此话并非牵强,批评与创作本就相融相生。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专业化仍然是诵读音频评价中的重要法则,但并非是唯一的法则。“喜马拉雅FM”平台定期开设诗歌诵读主题活动,无论专业与否,用户皆可尝试将自己用心朗读的作品上传网络。

    (二)线上线下的弥合性

    时代发展到了今天,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和消费空间。无论是前期宣传还是后期互动,网络中诵读音频的内涵早已不局限于用户听到的节目本身,而是涵盖了用户在传播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信息总和。真正实现在线音频与活动信息的有效弥合并非易事,这需要线上资源在线下充分地运用和线下活动对线上知名度的提升。例如:重庆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6名本科生立足专业特长,成立“寻声志愿者协会”,在线上他们定期制作音频作品通过网络音频平台传播,在线下他们将这些声音刻制成光盘送至山区农村,温暖千余名留守儿童。

    在诵读音频中,线上不是线下的简要辅助手段,线下也不是线上的实体情境完成,二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传播格局,线上参与线下,线下宣传线上,诵读音频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使得线上和线下在和而不同中逐步合二为一。

    三、诵读音频的推广要义

    从诵读音频本体的新生价值与方式特点出发,结合当下的互联网语境,笔者对诵读音频的推广与创新提出几点思考。

    (一)打造名人引領效应,重视人文性

    互联网时代容易造就流量名人,社会流行称之为“网红”,即在网络中具有知名度的人和事。无论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大型文化情感节目《朗读者》,还是网络音频平台“蜻蜓FM”每逢重大节日推出的诵读专题活动,我们都可以从中得出名人效应对于提升活动影响力的大致结论。举一反三,倘若将这样的成功案例运用于诵读音频的活动传播中亦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不同于早先赛事邀请知名人士参与评委工作,而是始终要有一位或多位诵读名人一以贯之地带动和传播诵读活动,与活动深度融合,而非仅仅是代言人。唯有如此,名人效应方可显现。

    此外,诵读音频的推广应该秉持人格化的原则。无论是活动的大体安排协调还是进行中的细枝末节,无论是主题拟定还是宣传策划,都应秉持人格化原则,有效弥合文化与人的距离。

    (二)契合链式传播特点,注重互动性

    在网络社区传播过程中,多个传播节点及其传播间的相互连接,形成了一种无限扩散的链式结构,是为链式传播。从口碑传播基本链来看,个体用户构成了传播中的基础链,进而引发传播者和再传播者的活动。毫无疑问,诵读音频活动中的主办方是此结构中的第一个体用户,那么音频活动就不能仅仅依靠用户的自然转发,而应该要求制作者主动适应互联网形势,这不仅是自身宣传的需要,更是为了避免在海量信息的鱼龙混杂中造成受众误读误判。此外,互动是用户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诵读活动不应迎合部分商业活动的盈利心态,而是要追求更高的文化品位,因此,在互动中应注重其文化特性。

    (三)将诵读活动常态化,引领创新性

    在腾讯视频中播出的网络综艺节目《见字如面》第三季已经完结,但其微信小程序“与你见字如面”却引发热议,直至如今,依然在社会上流行。诵读音频要体现诵读之美,而这个美不仅要体现在作品推出时,亦要贯穿在平时。例如开发专属诵读音频的微信公众平台、手机客户端等,都是值得尝试的途径。此外,互联网时代给予创新活动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集思广益,积极谋划,探索诵读音频传播新的发展方式。

    四、结语

    直面当今诵读音频的发展状况,在参与人数增多、覆盖范围增加的可喜形势之外,仍然存在着各种问题。以长远的发展眼光来看,在媒体剧变的改革浪潮中,如何更加积极地拥抱互联网,让诵读音频焕发出新的生机,这是一个新的时代课题。无论行业领域内怎样喧嚣热闹,诵读音频制作者应当坚持共识,诵读音频的最可贵之处就是它所暗含的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和艺术向往。无论何时何地,判断活动推广和创新成效如何,首先要看它是否具有传播价值,是否与人们心灵相通。诵读音频既要在落实执行时发挥智慧、创造想象,也应当在理念追求中不忘初心、始终如一。

    注释

    ①《“为你诵读”完成A轮5000万融资 无穹资本领投》,“中国经济时报”百家号,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96615722639901093&wfr=spider&for=pc.

    〔美〕拉扎斯菲尔德、〔美〕贝雷尔森、〔美〕高德特:《人民的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参考文献

    1.郭洪新、刘振生:《社会活动即将成为传媒发展的新增长点》,《现代传播》,2005年第3期。

    2.罗自文:《网络趣缘群体的基本特征与传播模式研究——基于6个典型网络趣缘群体的实证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4期。

    3.王志德:《文化整体观下的艺术哲学——苏珊·朗格美学思想新探》,《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

    (本文编辑:林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