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一个唯美主义者的故事

    内容摘要:唯美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为艺术而艺术”,将艺术与道德和社会分开。在德国作家居斯金德的小说《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和由它改编的同名电影中,香水制造者格雷诺耶连续杀害少女,用她们身体的香气做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香水。故事发生在18世纪的巴黎,那时作为文艺流派的唯美主义并未形成,但是格雷诺耶具备唯美主义者的特质:追求感官的极致,不受伦理道德约束,内心世界极为丰富。

    关键词:《香水》 格雷诺耶 唯美主义

    早在中世纪就有这样的隽语:“Ars longa, vita brevis”(艺术是永恒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终究要毁灭,只有艺术与美不会被遗忘。康德是最早提出艺术的独立性的哲学家之一,无关利害性(disinterestedness)是美的基本性质[1]。19世纪,在世纪末的不安与颓废中,作为文艺流派的唯美主义正式形成。唯美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为艺术而艺术”,将艺术与道德和社会分开。“为艺术而艺术”由法国作家戈蒂埃(Theophile Gautier)提出,重在说明艺术与道德没有任何关系。英国作家王尔德(Oscar Wilde)是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宣扬艺术与社会无关。在《香水》中,香水制造者格雷诺耶连续杀害少女,提取她们身体的香气,最终做出独一无二的香水。故事发生在18世纪的巴黎,那时候作为文艺流派的唯美主义并未诞生,但是格雷诺耶具备唯美主义者的特质:追求感官的极致,不受伦理道德约束,内心世界极为丰富。他短暂的一生极具个性。

    一.追求感官的极致

    唯美主义者重视感官体验。安德烈·纪德也曾说:“我们应该将文学扔到感觉主义的深渊里去。”[2]121格雷诺耶正是体现纪德的“感觉主义”的人。格雷诺耶生来拥有异常灵敏的嗅觉,在成长过程中,他拼命捕捉一切气味,希望把世界上的气味据为己有。在马雷大街上,他第一次闻到少女的香味,使他心醉神迷,但这香味非常细微,他无法牢牢控制住,捕捉不到香味使格雷诺耶非常痛苦:“这不仅使他贪婪的性格第一次遭受侮辱,而且使他的心感到痛苦。倘若他不能成功地占有这香味,那么他,格雷诺耶,这辈子就白活了。他必须占有它,这并非单纯为了占有而是为了使他的心平静。他激动万分,情绪恶劣。恐惧向他袭来,他害怕永远失去这香味。”[3]36少女香味使他的心平静,不占有这香味,他会感到极端的痛苦。

    在格拉斯学习香水制作工艺时,格雷诺耶遇见一位叫诺尔的少女,她的香气让他回想起马雷街少女的芳香:“如今他在世界上又找到了这种香味,这使他热泪盈眶——至于这事可能不是真的,又使他怕得要死。”[3]157再次见到诺尔时,“他的心跳得更厉害,他觉得动脉里的血液幸福得沸腾起来。他并未像第一次嗅到她时那样入迷或者昏昏沉沉,他充满了一位恋人的幸福感觉。”当然,“他不是爱一个人,不是爱上了城墙后屋子里的那位少女。他是爱香味。仅仅是爱着它,而不是别的,而且只是把它当成未来自己的东西来爱。他发誓,一年后定要把它带回家。”当天夜里,“他再一次回忆这种香味,把它拿出来——他经不住诱惑——沉浸在这香味中,爱抚着它,同时自己又被名爱抚,如此亲密,如此接近,仿佛他真的占有它,他的香味,他自己的香味,他爱抚它和被它爱抚,经历了一个迷人的美好的片刻。”[3]176格雷诺耶对香味近乎疯魔的追求,使他与伦理道德背道而驰。

    二.不受伦理道德约束

    格雷诺耶出生时就被生母遗弃,从未感受到任何关爱,他对伦理道德的漠视,从童年时就埋下伏笔:“他的灵魂不需要任何东西。受人庇护、关照和抚爱——或者说一个小孩所需要的全部东西——对于童年的格雷诺耶来说,是完全不需要的。他学说话时,对于那些表示无气味体的词,即那些抽象的概念,首先是伦理道德方面的概念,他学起来最困难。他记不住这些词,常常混淆起来,直到成年了仍不喜欢运用这些词,并经常用错:正义,良心,上帝,欢乐,责任,恭顺,感谢等等——它们究竟表达了什么,他不明白,永远捉摸不透。除了气味,他对一切都不在意。”电影中有一段细节是小说没有提到的,却形象的表达了格雷诺耶的性格:格雷诺耶跟随巴尔迪尼学习蒸馏工艺时,试图将一切物体的味道通过蒸馏保存下来,当他发现未能保留玻璃的味道,他在深夜里毫无顾忌的抱头痛哭,吵醒了巴尔迪尼,格雷诺耶怒骂老师是骗子,甚至把杯子朝他砸去。巴尔迪尼发现自己养的猫也被蒸馏,眼前猫的尸体让他怒不可遏:“你真是什么也不懂!”这段情节中,格雷诺耶对味道的敏感偏执和对伦理道德的漠视形成鲜明对比,他对动物下手,也铺垫了他接连杀人的情节。

    格雷诺耶在马雷大街上闻到少女的香气时,一路尾随到她住处,作为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他却毫无顾忌的站在她身后俯下身子闻她的头发,这使他感到极度舒适。当少女转过身惊恐的看着他时,格雷诺耶竟然掐住她的脖子,他只有一个心思,即不让她的香味跑掉一分一毫。她断气了,他丝毫没有忏悔和恐惧,只是近乎疯狂的闻着少女的香味,“這天夜里,他觉得棚屋像宫殿,他的木板铺像一张天堂的床。什么是幸福,他这辈子迄今没有体验过。在任何情况下,他都难得脑子发胀,心满意足。可是现在他幸福得全身颤动,由于沉浸在幸福中而不能入眠。”[3]41至于杀人的事,即使他意识到了,他也觉得是完全无所谓的。“马雷大街那个少女的形象,她的脸,她的身体,他已经回忆不起来了。但他已经把她最好的事物——她的气味的精华——保存下来并化为己有。”自从有了第一次经历,他又接连杀害二十四名少女,从未停手,因为他最想得到的是诺尔的香味,最终他得到了。诺尔的父亲担心连续杀害少女的凶手还未落网,带着诺尔逃到其他城市,住在他认为最安全的地方,但是格雷诺耶仍然凭借他的嗅觉找到诺尔并杀害了她,也就完成了他制作香水的事业。在他心里没有伦理道德和世俗观念。

    三.内心世界敏感而丰富

    比起外部世界,唯美主义者更多的“向内转”,关注内心世界。格雷诺耶的创造性活动只是在他内心里进行的,除了他本人,任何人也察觉不到。“他的性格总是内向的,他把自己顽强和执拗的全部能量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他坚韧不拔地、知足地、不引人注目地在最小的、但又是小心照料的火苗上把握住生命希望之光。”格雷诺耶去往格拉斯时,虽然是为了学到更为成熟的香水制造工艺,但是他根本不想靠自己的手艺来发财,若是有别的方式可以生活的话,他甚至不想靠它来生活。他想转让他的内心,比一切更为美妙的内心。在去格拉斯的路上,他最感到自由的是远离了人。在巴黎,狭小的空间里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住着更多的人。当时巴黎有六七十万人。马路和广场上挤满了人,所有房子从地下室至阁楼都塞满了人。巴黎几乎没有哪个角落没有人生活,没有哪块石头、哪一小块土地不在散发出人的气味。格雷诺耶现在才明白,就是这种堆积在一起的人的蒸气,像雷阵雨闷热的空气一样压抑了他十八年,他此时才开始躲开这种蒸气。迄今他一直以为这大体上就是世界,而他必须弯着腰离开它。但这并非世界,而是众多的人。他不仅避开城市,也避开村庄。他被越来越稀薄、离开人越来越远的空气陶醉了。他住进山洞,对格雷诺耶来说这个被上帝摈弃的荒凉地带却是天堂、是恩赐,他在一生中从未感到自己如此安全。他在山洞里住了整整七年,在这期间,外面世界发生了战争,战争使一百万人丧生,使法国国王失去了殖民地,但是格雷诺耶对此一无所知,他只住在山里,只呆在他自己创造的心灵王国里。但是,也正是在山洞里,他发现了自己没有任何气味,感到他在世上无足轻重,没有人会在意他。于是,“他不仅要告诉这世界他的存在,而且他还是非常重要和出类拔萃的。”

    在格拉斯,他杀害诺尔后,行迹最终败露。行刑那天,他的香水把所有人撩拨得欲火难耐,让他免于刑罚。在刑场上,每个人都在狂欢、纵欲,每个人都有爱人,只有他是孤独的。此时他的内心世界掀起不安的风暴。当他看到广场散落的李子时又想起马雷大街的红发少女,他在回忆和想象中与她相爱,忍不住流下眼泪,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哭泣。在万分绝望中,他的内心世界已经破碎,他想在一生中来一次抛弃自己。他想在一生中能有一次与别人一样,放弃自己的内心想法。

    在电影结尾,他平安无事的离开刑场后,回到出生的地方,抛弃了自己的才华和生命。离出生的地方越来越近,“他不时地把手伸进口袋,抓住装着他的香水的小玻璃瓶。瓶子几乎还是满的。对于在格拉斯的那场戏,他仅仅用了一滴。剩下来的足够迷惑全世界的人。……他手中握着这种威力。这种威力比货币的威力、恐怖的威力或死神的威力更强,是可以促使人们产生爱慕的不可战胜的力量。”但是他选择自我毁灭,“只有一件事是香水做不到的,那就是像常人一样爱与被爱。”所以,他宁愿“让他的香水,让这一切,包括他自己,都去见鬼”。他将香水倒满自己全身,整个人被周围的人吞噬得一干二净。格雷诺耶从这个世界消失了,但是他的香水散发着永恒的芳香和魅力,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艺术和美不会凋谢。

    参考文献

    [1]陈丽.审美与道德——沃尔特·佩特的唯美主义道德观[J].国外文学,2018(01):28-37+156.

    [2]克洛德·马丹.纪德[M].李建森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3]帕特里克·聚斯金德.香水[M].李清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作者介绍:李玉锦,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西方文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