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训练思维

    何羚杰

    

    摘要:作为21世纪全球性的可视化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本文重点分析了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机制;结合新时期语文教学的特点,明确思维导图和语文教学的契合点在于训练和养成思维;以曹操《短歌行》为例阐述思维导图的具体运用,引导学生构建文本与思维的联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维导图 语文教学 思维训练

    一、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机制

    思维导图是以图式的方式,也就是利用文字、线条、图像、色彩等要素绘制出来的网状结构图,让人的左右脑理性、感性功能协同运作,将思维过程呈可视化状态动态生成出来。1974年,托尼·布赞在《启动大脑》一书中指出“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力的万能钥匙”,“思维导图”的概念被正式提出。绘制思维导图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行意义建构,又能对思维过程作引导、调控与修正,既能反映思维、描绘思维,又能引导思维、助益思维,从而提升个体的思维品质,因此其在教学中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为优化教学提供了一种路径。

    绘制思维导图可以使用X Mind、Mind Mapper、Mind Master、Free Mind、Inspiration等软件,大致的操作程序如下:新建空白图形,在中心主题处填上关键词;选定关键词,按“Enter”键创建分支主题;在分支主题上继续按“Enter”键创建子主题。搭好基本框架后,在不同主题处填充相应的知识点和素材文件,文件可包含图片。除了这些基本程序外,创建者还可以对主题内容采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分类,可以调整主题的组织结构,可以在上一层级和下一层级主题间的线条上加入简短的词语,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绘制思维导图,使其发挥最大作用,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厘清思维导图的运用机制,即在正确的知识理解与意义建构上找准不同层级的主题,牵引思维和进行绘制操作。教师引导学习主体对学习材料作正确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懂和学会知识,做有效的知识理解、信息加工和内涵汲取,形成正确的意义建构,是绘制好思维导图的内在根据。

    二是要在这种思维可视化教学中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以及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作为一种工具,思维导图的使用需要考虑教学活动的特性和目的,也就是要注意通过师生间的交往最终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师应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分析学生状况的基础上通过个性化指导、师生共同完成、分组交流等形式,使每一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各得所需、各有其所。

    二、思维导图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训练和养成思维

    语文课程对思维培养的重视是逐步加强的。古代没有专门的语文教育,文、史、哲等学科综合在一起,教学以“读经”“讲经”为主,重视诵读和自我领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缺少对思维的主动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凯洛夫的《教育学》被普遍学习和接受,在语文教育上形成了“知识—传授”模式,教师惯于将思维转化为知识,机械式地传授给学生,思维是被裹挟在知识教学中不被特别重视的。改革开放以后,课程改革从实验期逐渐走向深化期,教育界对语文课程有了更深的学理研究和实践探索,思维被认为是一种核心能力、一种基本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第一次明确将“思维发展与提升”列入学科四大核心素养,“思维发展”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思维提升”是指“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在与其他三大素养(语言、文化和审美)的对比关照中,我们不难看出,语文学科的思维培养必须基于语言理解。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要通过语言去呈现,只有置身于现实而具体的语言情境才能得以有效地训练思维。而在训练思维的过程中,学生又可以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加强审美感受。这恰好表明了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语言、思维、文化、审美综合素养的有教养的人。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思维教学?厘清四大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是前提和基础,在教学中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研究和优化是进一步的落实。而优化教学方法的原则具体体现在引导学生从单一式思维、线性思维向综合性、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转变,从关注具象的形象性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性思维转变,从简单性思维向复杂性思维转变,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转变,使个体思维更加敏捷、深刻、批判且广阔。思维导图的理论依据和运用机制使其在对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培养上恰如其分地与语文教学的目标相契合,成为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一项优化的教学方法。

    三、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举例

    文本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要求学生能够披文入情,通过梳理语言来理解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情理精神,能够活学活用,借鉴作者使用语言文字将自己对于事物的客观体认表现出来的技巧,能够有思有悟,在共情式的、移情式的理解中提高自身的文学品位,与文本产生共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总而言之,学生能够在言语接受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思维导图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即构建文本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文本是作者思维的产物,思维流动是文本写作的过程。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挖掘还需要学习者思维的转动和运作。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短歌行》为例。《短歌行》是曹操的一首四言诗,全诗有32句,情感连绵而起伏,内容也充满了变化。在往常的教学中,学生由于时代距离、文字疏离等因素容易出现对这首诗理解不深,学了后面忘了前面,难以把握诗人思绪情感流动等问题,而尝试运用思维导图则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这首诗每八句为一层,一至八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慨叹人生短暂,岁月易逝,为功业未成而忧思、激愤。九至十八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表达对贤才的深切怀思和热切欢迎。为了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诗人对他心中的贤才志士沉吟不已。十七至二十四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再次提到忧的情感和对贤才的渴望。表面看来,这八句的意思与前十六句重复,但实际上是对“主题旋律”的复现与变奏。二十五至三十二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明确对贤才的爱惜之心和诗人的政治抱负,从贤能志士的无枝可依到“天下归心”的浪漫,与第一节相照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情感过程。在整体把握和逐层理解的过程中,可绘制思维导图展现学习的思维过程:在中心主题处双击,输入“曹操《短歌行》”,继续单击右键,插入三个分支主题,分别输入“苦忧”“沉吟”和“天下归心”,再在下一层级的子主题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加入情感背景、重点词句、写作手法、风格特点等相应内容。下图便是本课思维导图的一个例子:

    在一个个主题、关系、图像、色彩的加入中,学生容易从文字的背后把握更多的隐藏

    信息,既能在某一项内容中具体深入地细化研究,又能快速地回到诗歌整体,时时注意分支主题显示的情感脉络。思维导图还可以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或是作为预习作业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理解知识点;或是课上辅助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结构,突出重难点;或是作为课后作业巩固教学内容,深化学生的理解。将复杂的文本结构化,将陌生的知识深入化,将丰富的情感流动化,思维导图的运用更容易让学生走进文本,训练思维能力,优化学习效果,提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闫守轩.思维导图:优化课堂教学的新路径[J].教育科学,2016(6).

    [2]杨丽娜,邹霞,周浩.思维导图对个性化教学的启示及其应用价值[J].现代教育技術,2009(3).

    [3]杨艳蕾.课堂教学中正确绘制思维导图刍议[J].教育科学,2015(8).

    [4]庄萍萍.论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中的运用[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8.

    [5]韦惠佳.思维导图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