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发性游戏行为的价值与支持策略

    邓雪梅

    [摘 要] 自发性游戏是幼儿基于自身经验,在与他人或者环境互动的过程中自然发生的游戏行为,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表达和发展自我,同时让外界更好地了解幼儿的生命状态与发展特点,促进幼儿与外部环境的有机融合。幼儿的自发性游戏具有偶发性、情境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征,其发生与有效开展依赖于开放且具有支持性的环境。教师应在认同自发性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并善于通过调整教育活动方案的实施方式来适应和支持幼儿自发性游戏的开展。

    [關键词] 幼儿游戏;自发性游戏;游戏支持

    游戏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范畴之一,儿童的游戏更是他们塑造自身生活的独立活动,[1]是儿童进行自我表达与自我建构的基本方式,[2]儿童需要游戏如他们需要食物与安全。学前儿童的游戏与学习具有同一性,它们均来自儿童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3]游戏促进了学前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构建了学前儿童的精神世界,也培育了学前儿童良好的学习品质,因而游戏也成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手段。尽管游戏被视为儿童最重要的存在与发展方式,但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幼儿园教育中的游戏仍在不同程度上被知识教学所侵蚀,儿童在游戏中的主体性和自主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4]游戏的教育性过度彰显,儿童的游戏行为往往由教师进行定义和规制,游戏也由此成为一种外在于儿童的活动,儿童难以在幼儿园的教育游戏中获得足够的自由和良好的体验。[5]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意义在于其合理且有效地释放了幼儿的内在情感,让幼儿在自主探究中不断拓展自身的经验范畴和发展自身的能力与个性品质。因此,幼儿园教师在强调游戏的教育性和目的性的同时,还应该珍视幼儿自发性游戏的价值,要让幼儿有足够的自发性游戏行为来表达和发展自我。教师应在幼儿的自发性游戏行为中去发现和理解他们的发展需要与发展特点,并采取适宜的策略来支持幼儿自发性游戏的发展。

    一、幼儿自发性游戏行为的价值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人们一般把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视为两个不同的基本概念,其中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主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的活动,而游戏活动则是以幼儿为主体的自主性活动。随着儿童中心主义思想的不断彰显,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越来越被重视。教育活动越来越强调幼儿园教育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并要求游戏精神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6]尽管所有的游戏都具有自主性,但有研究认为应该将幼儿园游戏分为教学游戏和自主游戏两种基本类型。[7]教学游戏是由教师组织的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目标的游戏,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和教育性;自主游戏则是由幼儿自己主导的游戏,其目的在于游戏本身而不是将游戏视为一种实现其他目标的手段。在教育实践中,教师更倾向于从既定的教学目标出发采用教学游戏而忽视甚至排斥游戏中幼儿的主体性与自主性,这就导致了幼儿对教学游戏的涉入程度不足,使得游戏难以有效提升幼儿的活动体验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事实上,低幼儿童学习的探究性与发展的内生性决定了他们更偏好自主游戏,强制性游戏所带来的目的性与形式化会削弱他们的游戏体验,而这会进一步抑制幼儿的游戏意愿以及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作为幼儿内在情感和发展需要的真实表达,自发性游戏是幼儿在基于自身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人或者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发生的游戏行为,[8]它以区别于教学游戏的方式来使幼儿的生命得到更好的张扬,它在为幼儿提供更好的自我表达机会的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了幼儿的主动发展,因而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首先,自发性游戏能够使幼儿更好地表达和发展自我。自发性游戏是幼儿根据自身的兴趣与需要自主开展的一种自发性娱乐,它不仅是幼儿自身情感、意志与需要的真实表达,同时也会促使幼儿为了实现游戏的目标而进行相应的学习、交往和探究。自发性游戏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可以使幼儿的情绪得到很好的释放,从而使其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生命与发展状态。与此同时,自发性游戏还可以使幼儿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拓展自身的经验范畴和发展出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与个性品质,在自主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断发展交往能力和规则意识。自发性游戏为幼儿的自由发展留下了充分的空间,让幼儿发展的可能性变得更为丰富。

    第二,自发性游戏能够让外界更好地获取幼儿的生命与发展信息。自发性游戏是幼儿真实意愿与思想的表达,它不仅能够反映幼儿内心的真实状态,还能够真实地反映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例如,幼儿喜欢通过角色游戏来反映自身对生活中某一事物的印象,这一游戏过程就可以真实地展现幼儿已有的经验水平、兴趣偏好、情感状态以及认知发展等信息。幼儿的自发性游戏不以游戏之外的其他事物为目的,不受外在规则的规制,也无须取悦他人,这就为教师全面观察和准确理解幼儿的发展状态与发展需要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窗口。

    第三,自发性游戏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与外部环境的有机融合。有研究认为,儿童教育是通过儿童的现实生活而与游戏发生联系的,[9]因此,幼儿的自发性游戏还具有强烈的生活性与情境性。自发性游戏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实践与生命自然展开的内在需要,它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自发性游戏在个体的生命之初为幼儿建构起了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整体性、生态性世界观,这种认识观念为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持续的精神与思想动力,它能够使幼儿以生命本真的面貌去认识自我以及自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

    二、幼儿自发性游戏行为发生的原因及其表现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自发性游戏往往是出于其自身情绪、欲望、思想的表达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下意识行为。例如,幼儿会在等待食物时摆弄或者击打餐具并哼唱着歌谣,会在教师开展集体活动时自己玩弄小布偶,会在公园里自发地与正在游戏或者娱乐的陌生人一起玩耍。这也就表明,幼儿的自发性游戏是受到幼儿所处的即时环境以及幼儿自身的即时心理状态的影响而发生的,当幼儿进入自发性游戏状态以后,他们又会忽略周围的环境以及他人的感受而全身心地投入和沉浸于游戏当中。完全的自发性游戏的发生有赖于一个开放且友好的环境的存在,而这种环境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往往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而不具备随时随地发生的条件。在这种情形下,幼儿的自发性游戏又可进一步区分为积极的自发性游戏和消极的自发性游戏。积极的自发性游戏是指幼儿在没有外在条件约束下而自主进行的游戏,此时幼儿对周围环境因素持一种悦纳的态度。例如,环境条件的改变或者环境中突然出现的人、事、物引起了幼儿的注意并使幼儿产生相应的行为趋向,幼儿就会在情绪激发的状态下自发产生一些游戏行为来表达自身的情绪与情感。消极的自发性游戏是指幼儿对教学活动缺乏兴趣或者不理解时转而寻求以另外的方式来打破情绪与心理上的苦闷,此时,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或者游戏规则与幼儿学习兴趣之间的隔阂就会使幼儿感到沉闷、无聊甚至厌恶,进而被动地让幼儿生发出一些超出既定教学范畴和教学规则的游戏行为来应对这一不愉快的学习体验。在教学实践中规避消极自发性游戏的发生,需要教师在明确自发性游戏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它的特征,以深化对幼儿自发性游戏的认识。

    幼儿的自发性游戏是一种具有主体情境性的游戏行为,它的发生跟幼儿的即时心理情绪状态和外部环境存在密切关联,这使得自发性游戏表现出一些区别于教学游戏的典型特征。第一,幼儿自发性游戏具有偶发性和情境性。幼儿的自发性游戏是其内在心理需要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两者发生联结并处于一个适当的平衡点时,自发性游戏就自然发生了。幼儿情绪发展的不稳定性、心智的不成熟性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性使得自发性游戏难以确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发生。第二,幼儿自发性游戏具有生成性。自发性游戏不是事先规划的游戏,幼儿可能偶然生发出某一游戏,游戏的过程也没有具体的游戏规则,游戏的主体、内容、方式等都可能随着主体的需要和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改变。第三,自发性游戏是幼儿内在状态和发展水平的真实体现。自发性游戏中幼儿的心理与行为表现具有一致性,其情绪状态会通过相应的外部行为真实地表现出来,因而幼儿在自发性游戏中的表现往往是自然、质朴、纯真而非矫饰的。第四,幼儿在自发性游戏中具有自主性并能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自发性游戏不以外在要求为目的,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自主设定游戏目标、自主选择游戏伙伴和游戏内容、自主制定游戏规则并评价游戏结果,它可以让幼儿最大限度地按照自己的意愿与需要去开展游戏,这种游戏的自主性与自由就会给幼儿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

    三、教师支持幼儿自发性游戏的策略

    胡伊青加认为,游戏的本质就是自由,是主體出于自愿而进行的活动,遵照命令的游戏已不再是游戏,它至多是对游戏的强制性模仿。[10]既然自发性游戏是幼儿生命状态的真实体现和生命发展的需要,幼儿园教师就应该珍视幼儿自发性游戏的价值并给予积极的支持。为更好地维持教学秩序和更快地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往往会因幼儿的自发性游戏偏离教学主题而对其持否定态度,[11][12]幼儿的自发性游戏由此会受到教师的忽视、制止甚至是惩罚。相较于对自发性游戏的拒斥与抑制,教师适当的引导与支持能够更好地维护幼儿游戏与学习的自主性以及提升他们的自主发展能力,因而教师应该不断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和优化自身的教学能力。

    首先,教师应该认同自发性游戏行为对于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教师应该始终秉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其内在动力与外部引导相互作用的理念,要认识到自发性游戏就是幼儿生命状态和内在发展需求的基本表现。[13]自发性游戏为幼儿的自主和主动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它为幼儿调适自我情绪情感、拓展自身经验范畴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创设了一个开放性的环境。认同幼儿自发性游戏的价值就是认同并尊重幼儿发展的基本权利,让幼儿能够在自发性游戏中满足自身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其次,教师应该对幼儿的自发性游戏行为进行正面引导。积极引导是开展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在与幼儿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之前,教师都不应该先入为主地否认幼儿的自发性游戏行为,更不能损害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人格尊严。[14]在认同自发性游戏价值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将自发性游戏视为观察和理解幼儿的窗口,在观察中去了解幼儿的学习需要和发展水平,并以尊重、保护和支持幼儿的自发性游戏为原则,为幼儿的自发性游戏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和具有支持性的外部环境,引导幼儿在自发性游戏中获得更为全面和优质的发展。教师的正面引导不仅可以有效支持幼儿的自发性游戏行为,还可以改善师幼关系,从而为幼儿的主动学习提供一个更好的心理环境。

    再次,教师要善于调整教育活动方案以适应和支持幼儿自发性游戏的开展。自发性游戏是幼儿发展意愿与发展需求的真实表达,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性和情境性,教师要善于对幼儿的自发性游戏进行观察并及时调整已有的教学活动计划,以支持幼儿自发性游戏的有效开展。在幼儿自发性游戏展开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我表达机会,要关注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情绪体验,要进行高质量的师幼互动,要提供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游戏支持。[15]只有为幼儿创设了开放且具有支持性的游戏环境,幼儿才能在自发性游戏中进一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3]王小英.学前儿童的游戏与学习:内在连接性[J].学前教育研究,2013(07):3-7.

    [2]弗里尔.概念性游戏世界:推动游戏与儿童学习结合的新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9(11):73-80.

    [4]黄进.论儿童游戏中游戏精神的衰落[J].中国教育学刊,2003(09):28-31.

    [5]王后玉.游戏精神的回归:幼儿园游戏异化现象批判[D].重庆:西南大学,2013:27-38.

    [6]虞永平.课程游戏化的意义和实施路径[J].早期教育,2015(03):4-7.

    [7]王华.浅谈游戏化教学在幼儿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J].新课程(上),2017(11):122-123.

    [8]陶金玲,陶双骥.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自发性游戏指导策略[J].江苏幼儿教育,2016(03):15-17.

    [9]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游戏的教育性[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61.

    [10]胡伊青加.人:游戏者[M].成穷,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9.

    [11]洪蕾.谈幼儿自发性活动中的尊重、聆听和支持[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08):136-137.

    [12]高洁.关于幼儿教育中自发游戏缺失的调查报告[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5(03):26-27.

    [13]张卫民,王兵.从生命教育视角审视和建构幼儿园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19(04):57-65.

    [14]潘栎.幼儿自发性游戏中教师的支持研究[J].教育观察,2019(03):50-52.

    [15]张娜,蔡迎旗.卓越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行为特征[J].学前教育研究,2019(09):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