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亚洲安全观”的几点思考

    刘凯娟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地区总体安全成为亚洲及其各国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国的“亚洲安全观”正是基于此现状而提出的,即“建立共同、综合、合作与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为亚洲未来的继续发展与和平构筑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新安全之路。”本文主要从地区和自身两个层面剖析了中国提出“亚洲安全观”的背景,并进而探究施行“亚洲安全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为中国推行“亚洲安全观”的路径提出建议。

    【关键词】亚洲安全观;地区安全机制;亚洲认同;“奋发有为”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7-0087-03

    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以下简称“亚信”)第四次峰会上提出“应该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1]具体而言,“共同安全”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的安全;“综合安全”就是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合作安全”就是要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各国和本地区安全;“可持续安全”就是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1]“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亚洲安全观”是中国在综合分析国际和亚洲安全环境,充分考量亚洲各国以及自身发展的安全需要的基础上提出的。中国倡导亚洲国家转变思维,形成具有亚洲地区特色的、符合亚洲发展需要的新安全观,以推动亚洲集体安全机制的形成和演进,从而实现本地区的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

    一、中国“亚洲安全观”的提出背景

    “今天的亚洲,区域经济合作方兴未艾,安全合作正在迎难而上,各种合作机制更加活跃,地区安全合作进程正处在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1]同时,亚信是亚洲当前最大的安全磋商论坛,所以,中国借担任亚信峰会东道国的时机,提出了“亚洲安全观”,它的提出有着地区和自身两个层面的特定背景。

    第一,亚洲腾飞与脆弱的地区相互依赖。全球力量和经济活力的重心正在“由大西洋向太平洋、由西方向东方转移”[2](P.10),“亚洲地区甚至构成了21世纪世界经济增长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引擎”[3](P.57)。与此同时,其地区固有性和衍生性的矛盾也在日益凸显。各国经济上依赖加强,安全上矛盾频生的“亚洲悖论”现象,成为亚洲目前面临的突出的结构性难题,更有国家在中美之间“两面下注”,出现了一种“在经济上注重中国之龙,在安全上指望美国之鹰”的“两元秩序”[4](P.6-10),从而造成了亚洲局势的紧张与动荡。“由于大多数威胁在近距离传播比在远距离传播更容易,因此安全相互依赖通常会组合成以地区为基础的群体。”[5](P.4)所以,“亚洲的事情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办,亚洲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处理,亚洲的安全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维护。”[1]从这种意义上来看,中国提出的“亚洲安全观”不仅为解决亚洲地区日渐凸显的矛盾提供了可思考的方向,更是着眼于亚洲整体安全而进行的顶层架构。

    第二,和平崛起的自身需要。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作为一个新崛起且发展势头强劲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崛起给本国和世界带来了双向的影响:中国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现存的力量格局和国际秩序,而外部世界怎样理解和接受中国的崛起也对中国的未来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当前,一些本以“搭便车”方式获利于中国和平崛起的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周边国家,受“中国威胁论”的误导,反而在安全上同其它大国结盟,这严重限制了中国的发展,更造成了亚洲安全局势的混乱,使得亚洲经济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瓶颈。所以,中国需要重新全方位地思考和完善本国的崛起战略和政策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亚洲安全观”的提出正是中国从和平崛起的内部共识出发,在充分考量外部世界对本国崛起的反应的基础上,對亚洲日渐脆弱的安全环境进行的一次地区制度创新,其旨在融入地区,构建惠及全亚洲的地区安全机制,同时向外部世界解释中国对安全问题的理解以增信释疑。

    在上述战略大背景下,中国提倡亚洲国家形成“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其有别于西方传统的“通过结盟、增加威慑力、以敌人的不安全为自己安全的前提”的“一种冷战思维的安全观”,[6]是当前中国外交的一次有益实践,不仅有助于改善亚洲复杂的安全环境,更是中国“和”文化对世界安全秩序的理论贡献。

    二、推行“亚洲安全观”的机遇与挑战

    “亚洲安全观”是中国立足本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当今国际和亚洲的新形势而提出的新理念。但是,亚洲地区形势复杂,各行为体对“亚洲安全观”的态度也必然存在着差异。因此,“亚洲安全观”的推行有其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一)推行“亚洲安全观”的机遇

    中国提倡的“亚洲安全观”虽然是一个新理念,但也有其理论和现实基础。中国的理论创新和大力倡导、当今亚洲安全问题的复杂化和多样化等都是其发展的机遇。具体而言:

    第一,中国的大力倡导主观上为“亚洲安全观”的推行提供了动力。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亚洲第一、全球第二,而且其作为亚洲的地区大国,对亚洲所有重大事务特别是安全问题有较大的话语权。同时,“亚洲安全观”是中国在综合分析国际安全环境和充分考量地区各行为体安全需求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是中国“和为贵”的传统文化对亚洲乃至世界安全秩序的理论贡献,其强调的是安全的共享性、平等性和综合性,是具有亚洲特色的安全观。所以,中国对亚洲安全问题的积极作为必将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亚洲各行为体对地区安全问题的关切,从而促进亚洲和谐安全环境的建构。

    第二,当前亚洲安全问题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客观上为探索“亚洲安全观”创造了条件。亚洲是世界上情况最复杂的地区,区域各国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模式等都存在较大差别,再加上地区内长期存在的历史怨结、领土纷争,以及众多冷战遗留问题(朝鲜半岛安全问题、南海归属问题等)的愈演愈烈,亚洲整体的安全局势日渐严峻。此外,随着全球战略重心逐步从欧美偏向亚洲,美国、欧盟等纷纷积极介入亚洲地区,它们对亚洲局势的发展、亚洲事务的解决等都可以施加极大的影响。各种力量在该地区交错和角逐,亚洲安全问题就显得愈加复杂化和多样化。但是,复杂的安全形势呼唤安全机制的建立,这客观上为“亚洲安全观”的推行创造了条件。

    (二)推行“亚洲安全观”面临的挑战

    中国提出的“亚洲安全观”虽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但其在亚洲的推行并非一蹴而就,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第一,“亚洲”概念的认同缺失和域外大国的刻意扭曲严重阻碍“亚洲安全观”的推行。“亚洲安全观”是对亚洲整体安全的顶层构想,其推行和实施的前提条件是亚洲各行为体对“亚洲”作为或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自身安全事务的认同。但是,“亚洲到目前为止还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不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如果说作为一个地区的话,那么这个概念在制度和文化上的整体感很弱很分散”[7]。同时,欧美等域外大国对“亚洲安全观”持怀疑态度,认为是中国版的“门罗主义”,担忧中国推行“亚洲安全观”是想把欧美等国排除出亚洲从而称霸亚洲。日本等美国的亚洲盟国受欧美等国的影响和干预,也在亚洲地区反对“亚洲安全观”。在这些状况下,中国需要对“亚洲安全观”的推行做出更多的前期释疑和制度设计。

    第二,亚洲各国安全问题的差异化和现有安全观的多样化成为实施“亚洲安全观”的障碍。虽然亚洲各国都存在寻求“安全”的需要,但各国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却存在巨大差异,比如,东北亚地区的朝鲜半岛南北对峙,东南亚地区的海权争端,西亚、中亚地区的教派和种族纷争,南亚地区的毒品走私和恐怖主义泛滥等,所以亚洲各国在安全形势感知和战略选择等问题上分歧明显。此外,亚洲各国现有的安全观也不尽相同,既有传统安全观,也有冷战思维的安全观,更有冷战后新的安全观等,要扭转并汇合这些不同的安全观是困难的,因此统一亚洲国家对安全的认知和应对威胁的行动也是困难的。虽然“亚洲安全观”有很强的包容性,但要使具体安全机制的建设满足绝大多数国家的要求却是个极大的难题,也很难在短期内完成。

    综上而言,中国“亚洲安全观”的推行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而中国所能做的就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应注意到,在“亚洲安全观”的指导下,建立和完善一整套与之匹配的制度安排和具体实践刻不容缓,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亚洲安全观”真正地推进和实现。

    三、中国推行“亚洲安全观”的路径

    随着本国综合国力的迅猛发展,中国希望可以承担起应有的国际责任,树立自身“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亚洲安全观”正是其外交战略从“韬光养晦”向“奋发有为”转变的具体表现。中国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亚洲安全观”的推行工作,具体而言:

    (一)加强地区安全合作,构建地区安全机制

    “亚洲安全观”倡导“亚洲的安全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维护”,所以亚洲各行为体要加强地区安全合作。中国在此过程中只是以“负责任大国”的身份承担起本国的地区责任,倡导开展地区多边安全对话,以强化亚洲地区应对复杂化和多样化的安全事务的协同能力,同时增加地区国家之间的安全互信。此外,新理念的施行需要配套完备的制度设计。因此,中国在2014年上海亚信峰会上倡导应“推动亚信成为覆盖全亚洲的安全对话合作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建立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1]其目的是希望使亚信峰会成为推行“亚洲安全观”的重要平台。从当前情况来看,作为亚洲最大的安全对话论坛,亚信峰会在促进亚洲安全合作和推行“亚洲安全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亚信峰会还只是一个“安全论坛”,其成员国的组成和运行机制等都存在不足。所以,若要使亚信峰会成为“亚洲安全观”施行的主要平台,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一机制。当然,作为一种新理念,“亚洲安全观”的推行也不能仅限于亚信峰会这一个机制,而应该先全方位、宽层次、多领域地进行摸索,以建立健全适合“亚洲安全观”推行的整体安全架构。

    (二)加强亚洲经济合作与整合,促使地区合作由经济领域向安全领域发展

    随着亚洲地区的迅猛崛起,亚洲日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该地区各行为体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也日益强化。但长远观之,亚洲目前仍存在金融体系不完善、东亚国家经济结构趋同等一系列的问题。“亚洲安全观”重视“可持续安全”,强调以发展促进持久安全,所以,为保持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亚洲各国应进行科学有效的分工协作,完善地区的金融机制。在此方面,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构想有很大的实施必要,其对于亚洲整体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势互补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更能有效增进地区间的经济合作与整合。同时,这些促进经济整合的举措都将有助于亚洲的发展和互信,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经济合作能够推动政治互信,为亚洲各行为体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奠定基础。因此,亚洲各行为体应在内化和完善“亚洲安全观”的基础上,努力促进地区合作从经济领域向安全领域发展,可以先从合作解决共同面临的经济安全问题(主要包含能源安全、海上交通线安全等)入手,增进亚洲国家间的互信,进而从更广范围、更深程度上加强地区安全合作。

    (三)推进亚洲人文交流,建构亚洲认同

    文化认同是指人类团体对某种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行为体区分自身与他者的主要依据。在国际政治范畴中,地區文化认同会引发其成员对全球和地区事务采取相同的行动,所以,“亚洲安全观”的推行需要以“亚洲认同”为基础。但是,亚洲各国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彼此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因此,各国应坚持求同存异,以平等包容的心态进行人文交流,探求价值观的共通点,从而建构亚洲共享的文化价值体系。此外,历史和实践也已经证明,一些国家盲目地把本国绑上美国等西方大国的“战车”,单纯依靠域外大国的力量来维护本国安全的做法是错误的,亚洲各行为体必须联合起来维护本地区的安全,这就需要逐渐形成的“亚洲认同”发挥其应有的整合作用。在此基础上,亚洲各国才能在“亚洲安全观”的指导下,对共同性、合作性的安全问题进行持续性地摸索和解决。

    总体来看,中国在推行“亚洲安全观”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中国政府高层和外交人员要时刻保持敏锐性、防范性和前瞻性,加快深化亚洲地区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同时,“亚洲国家在加强自身合作的同时,要坚定致力于同其他地区国家、其他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合作。”但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域外各方要“为亚洲安全和合作发挥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努力实现双赢、多赢、共赢”。[1]

    四、结语

    面对日渐严峻的地区安全局势,以及现有整体安全机制的空缺,亚洲迫切需要一套能符合地区各行为体安全需求的整体安全理念和制度框架。同时,随着新时期中国的迅猛发展,其需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需要更好地处理中国与世界、中国与地区的关系。所以,中国政府“亚洲安全观”的倡议正当其时,既展示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又是其融入地区,对地区安全架构的一次理论创新。

    当前的重点在于,中国要做好“亚洲安全观”的推行工作。这就要求中国在综合分析亚洲及其它地区现有的区域安全合作范例的基础上,根据“亚洲安全观”的中心思想,加快制定深化亚洲安全合作的机制。同时,通过经济合作、人文交流等途径增进亚洲认同,从而促进共同的安全观念的推行。此外,中国还应根据新形势,不断研究新问题,形成更全面、更完整的“亚洲安全观”。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应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在推行“亚洲安全观”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为世界安全合作提供有益的模式和路径。

    参考文献:

    [1]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在上海 举行——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 日报,2014-05-22.

    [2][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著,洪漫、于卉芹、何 卫宁译.战略远见:美国与全球权力危机[M].北京: 新华出版社,2012.

    [3]程国平.亚洲安全观:引领亚洲安全合作新方向[J]. 求是,2014,(14).

    [4][美]约翰·伊肯伯里.地区秩序变革的四大核心议题 [J].国际政治研究,2011,(1).

    [5][英]巴里·布赞、(丹)奥利·维夫著,潘忠岐等译.地 区安全复合体与国际安全结构[M].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9.

    [6]亚信峰会倡导“新亚洲安全观”[N].21世纪经济报 道,2014-05-22.

    [7]郑永年.不存在整体的亚洲崛起[N].21世纪经济报 道,2012-03-21.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