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两个朝代的北京税务学堂

    张晓明

    

    清宣统元年(1909)四月二十六日出版的《政治官报》第583号折奏类第5至9页,刊登了税务大臣的奏折《奏开办税务学堂折(并单)》:“奏为税务需才,亟宜设立专科学堂以宏造就而裨榷政,恭折仰祈圣鉴事。窃臣等自奉命督理税务以来,日以整顿税关为急务,溯自各口通商,新关递设,其时以事关国际贸易,总司税务聘用洋员,而各关办事华员大率略涉西文,未能深造。……为树木树人之计,臣等一再筹商整顿税关,自以设立税务学堂为先务……臣等为预备税关人员起见,是否有当,理合恭折具陈,伏乞皇上圣鉴训示。谨奏。宣统元年四月初三日奉旨:依议。钦此。”折奏中的“税务学堂”,就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北京创办的税务学堂,开创了近代中国税务高等教育先河。税务学堂在41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税务人才2000多名,完成了近代中国税务的重要任务,留下了奉献祖国和税务事业的历史足迹。

一、设立税务处与税务学堂

    自咸丰四年(1854)起,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就控制了中国税务,这是中西双方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恶果。随着西方列强控制中国海关税务程度的逐步加深,中国人民逐步觉醒并意识到其严重危害性,反对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税务的呼声和情绪越来越高。在清政府中以商部尚书载振、军机大臣铁良、外务部右侍郎唐绍仪三人为主要代表,形成了一支反对外籍总税务司把持我国税务的积极力量。光绪三十二年(1906)四月,清政府任命户部尚书铁良为督办税务大臣,外务部右侍郎唐绍仪为会办税务大臣,同年7月设立税务处统辖海关事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唐绍仪上任后,立即向总税务司赫德提出创办税务学堂的设想,并让赫德推荐熟悉海关业务的高级华员进入税务处工作。因无华员担任帮办以上高级职务,赫德以陈銮、张锦和张玉堂为总办,以筹办税务学堂。1907年10月唐绍仪撰写《关务学堂节略》一文,详述税务学堂的办学方针、培养目标、学制规定、招生数量和教学计划等,借鉴创办天津邮电专门学堂的经验,倡议办学,税务处督办税务大臣铁良等均表示赞同。

    

    1908年4月29日,税务处札令在北京开办税务学堂(英文校名为Customs College),任命税务处第一股帮办补用知府陈銮为学堂总办即校长。海关税务司邓罗(C.H.Brewitt Taylor)为洋总办。同年10月7日,税务学堂正式开学授课。税务学堂隶属于税务处由其直接管理,学堂总办由税务大臣任命。因创办税务学堂旨在为海关培养专用人才,总税务司署亦委派洋员出任税务学堂洋总办参与校务管理。总税务司署曾通令各关税务司:“凡由税务处督办涉及总税务司署之学堂公事,径由学堂总办会衔照知总税务司。”[1]

    清政府顺应历史潮流,设立税务处和创立税务学堂的重要举措,不仅引起了西方列强的极大震撼,更对此后中国税务事业发展影响深远。通过税务学堂的教育与培训,“以造就各关理事人才为宗旨,学生以深通中外文字、研究理财、商律条约及关于各项税务学问为成效,尤以敦品励行、通晓伦理诸书为进修之实践”。

二、中西共管下的办学方案

    税务学堂设总办和洋总办来负责校务管理。总办由税务处任命中国官员担任,主持税务学堂管理工作,但不主管具体校务;洋总办由海关洋员担任,承担学校具体管理事务。税务学堂还在华、洋总办下设一名提调,由税务处派遣。学堂除设总办、洋总办、提调以外,还设有“总教习、斋务委员、庶务官、中外教习、会计官、医官、司官、司书、夫役等管理职位”[2]。

    为加强师资力量,税务学堂配备的中文课教师大多具有进士、翰林身份,英文和海关专业课大多聘请新关即洋关的税务司、帮办等高级洋员担任兼职教师,由总税务司署择优委派。“教学的外籍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和外语水平,而且治学严谨,以身示范,坚持教书育人,给学生的成长以深刻影响”[3]。

    为保证生源质量,税务学堂采取了入学考试制度,1908年夏季,税务学堂在北京、上海、汉口、福州和广州五地招收首批学生,接受16岁以上、22岁以下满汉学生报考,其中广东省报名者超过300人。北京地区入学考试由总税务司署总教习主持,上海、汉口、福州和广州四地入学考试由所在地官员及海关税务司主持,如广州招生考场设在粤海关监督公署内,两广总督派出9名官员与粤海关英籍税务司庆丕负责考试事宜。

    税务学堂首批录取本科学生36名(16—22岁),补习科学生10名(14—20岁)。本科学制四年,补习科学制一年[4]。税务学堂规定每年本科班招生的学员名额先由补习科学生报考填充,合格者升至本科班,不及格者仍留补习科继续学習,本科班招生不足额数再由校外招考。因税务学堂经费由海关船钞项拨付,故本科学生免交学费,其饭食寄宿及所需制服、教科书籍、笔墨等项由学堂统一发放,不另给津贴。补习科学生每年需交费龙银100元(学费30元、膳费50元、体操衣靴费20元),分两次缴纳,入学时缴纳一次,暑假后开学前再缴齐,另在学堂寄宿学生每年还需缴纳寄宿费10元。

三、税务专业人才的培养

    创办税务学堂旨在培养我国自己的税务专业人才,以期逐步取代洋员,进而收回我国海关行政权,挑起管理我国海关税务事业的重任。因此,专门为海关税务班(内勤)设置了本科课程,分为汉文和英文。为保证教学质量,所设课程均从海关实际业务出发,学习国外相关先进科学技术。课程设置合理,既坚持基础理论学习,又重视实际操作内容,为学生今后从事海关税务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在教育内容上也体现了中西结合,学生所学教材大部分都是英语教学,要求学生有一定英语知识基础,为最终走上中国自己的海关岗位、取代洋员创造了条件。同时,学堂注重中国传统教育,通过人伦道德、中国文学、历史等科目的学习,向学生传播爱国思想,注重道德操守教育,培养学生“注重操守,真爱关誉”。后续事实充分表明,税务学堂学子没有辜负祖国和母校重托,他们勤奋学习、学有所长,通过长期努力,在海关的中高级岗位上逐步取代了洋人。这亦是税务学堂为抗拒列强把持我国海关,维护近代中国国家主权做出的重要历史功绩。

    较有意思的是,辛亥革命期间,税务学堂因北京局势纷乱,要求在校学生悉数请假回原籍,直至民国元年(1912)才陆续开课。按照原计划,第一届四年制学生应于当年秋季毕业,但由于毕业考试延期,直到1913年1月才举行第一届学生毕业典礼,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周学熙以及总统代表、总税务司代表等亲临观礼,向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从而出现了清朝大臣主持开学仪式,民国总长出席第一届学生毕业典礼的有趣现象。

    进入民国时期的税务学堂,发展也是一波三折,1913年更名为税务专门学校。1935年,学堂因华北时局动荡及海关人才需求量以南方居多等原因南迁上海,1949年7月1日起停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税务学堂迎来新生,创始于1953年9月的上海海关学校便是其延续和发展。今天上海市图书馆收藏了税务专门学校的珍贵图文资料。

    参考文献:

    [1]李少军.武昌起义前后在华日本人见闻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1(12):68.

    [2][4]李玉龙.税收知识读本:税收·发展·民生——税收宣传走进校本课程[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8(7):79.

    [3]周雄.税务专门学校的创立和发展及办学传统初探[J].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2(2):72.

    作者单位:1.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旅游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2.鞍山师范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