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途径研究与探索

    成伟华

    摘要: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术性、实践性人才为重点的高等院校,随着国家教育创新、科技创新政策的实施,高职院校在科技成果数量上相较于以往确实获得显著进步,但是在科技成果转化上,仍存在着较大不足。鉴于此,笔者主要围绕当今高职院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探索相关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为高职院校优化科技成果品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对策

    0 前言

    随着科技不断深入发展,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基地,也逐渐认识到了科技工作的重要性。为了能够让校内师生积极参与到科技工作中,高职院校实施了多种激励体制,并在科技成果数量上,确实获得了显著性的进步。但实际上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部分院校成果转化率为零。这一数字意味着我国每年投人在高职院校的科技资金,被明显地浪费掉了。因此,在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的社会时代,如何优化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亟待研究的课题。

    1 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

    1.1 教师转化参与工作动力不足

    职称评定是高校教师职业晋升的重要渠道,而绝大部分教师参与项目研究,亦或是教学创新,其中一部分原因都取决于自身职业发展考虑。然而据了解现如今关于教师系列职称评定,在条件限定上并未包含有‘科技成果转化”,而工程系列的高级工程师或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就明确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申报门槛条件。正是因为教师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缺少足够动力,才使得高职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始终得不到显著性的发展。据了解,很多教师为了达到职称评定条件,在科技成果方面仅是将目标限定为完成任务[1]。但实际上,有些教师提出的科技成果,可操作性和执行性很低,往往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不能顺利投人实践生产,造成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明显下降。

    1.2 学校缺少政策支撑成果转化

    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偏差,高职院校本是培养技术性、实践性的人才,然而在实际办学中,有些高职院校却同普通大学一样,重视理论,而忽略实践。这种办学思想明显是不切实际的或者说是错误的,与高职院校真正的办学初衷南辕北辙。高职院校在科技领域,只是将目标放在科技项目数量以及所创造的经济收入上,而对于具体科技项目的深人发展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并未形成长远目标,缺少系统规划。归根结底,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并未根据当前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健全转化政策[2],导致各项转化工作缺少明确性的政策支持,最终造成科技成果中途夭折,无法实现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尤其是科技成果的产权、创收分配比例方面,学校并未对此做出明确规定或者是仅仅停留在纸上的制度而得不到具体的落实,导致参与科技工作教师技术创新权利与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大大削弱了教师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与动力。

    1.3 科技成果中试力量不足

    科技成果的转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科技人员经过实践试验,虚拟现实、样机生产、执行间题、中试调试、指标反复验证、方案完善等一系列的严谨工作,形成闭环链条才能够确保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顺利完成。然而,因为部分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有限,在成果转化试验场地建设方面存在较大不足之处,包括试验设备、试验资金等方面都与实际的成果转化需求存在较大出入。据了解,有很多的科技成果在实验研发阶段功能指标都很正常,但是一旦投人实际生产便问题层出不穷,深究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在中间试验环节所提供的试验条件过于薄弱。科技成果未经过功能试验、系统测试便直接投人生产,这无疑会造成转化风险加剧。正是因为在中间试验环节缺少完善性的系统、功能测试,导致大部分科技成果在市场投入期间都会因为技术漏洞而停产。

    1.4 产学研合作不够深入

    现如今,校企联合是高职院校主要办学思想之一,在科技领域,企业同样发挥重要作用。而部分高职院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并未清楚地认识到产学研深度合作的重要性,导致科技转化面临重重阻碍。首先关于产学研合作,企业目标较为短浅,只是重点关注那些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一定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而对于科技前期关注度不高。其次,关于科技成果转化,所需要的资金投人较高,很多企业出于资金风险考虑不愿意参与其中。

    2 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有效途径探究

    2.1 建设独立机制,完善技术转移机制

    高职院校要想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良好发展,当务之急便是在思想上对此项工作加以重视,要牢固树立“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中第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总体思想,并根据科技成果转化具体要求,专门成立相关部门或岗位,比如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和科技促进等。并从校内外选聘品质优秀的人才担任相关工作,负责转化工作的设计、推广、统筹和管理等各项工作实施,这样,学校、教师和企业之间能够就具体科技成果实现信息对称式交流,并以第三方公司为载体,实现科技成果转让、推广等各项工作。

    2.2 健全转化政策,明确利益分配

    教师在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理应收到一定的资金收益[3]对此,学校应当健全转化政策,保证教师能够在参与转化工作中获得相应的资金奖励。这样,教师在转化工作中才会更加有动力。同时,从研发项目选题阶段,学校便要督促教师站在市场层面考虑,该项目研发成功之后是否能够顺利投人实践生产。此外,学校应当针对具体科技项目,明确项目资金使用流程、细则,并赋予教师一定的资金配置权利。这样,教师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才能够占据一定主动权,有助于转化工作的顺利实施。

    2.3 建立研发中心,强化科技队伍

    学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期间,必须注重研发环境、人才的优化与建设。首先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应立足于具体学科之上,并以当地产业布局和科技发展需求为准则,构建环境优良、设备先进的研发中心,确保各项科技工作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同时,学校应当注重引进新鲜血液,注入到科技领域。确保校内高素质科技人才数量充足,为自身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足够的人才动力。最重要的是,科技人员在选题时,必须立足于当地科技发展,瞄准地方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重大或关键技术需求,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校企联合,共同为当地科技建设服务,切实提高学校的科技竞争力。2.4专门设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在科技工作领域,学校应当注重结合市场实际需求[]。针对特定市场环境需求,专门成立具体项目,并在教师和企业精英的共同配合下,完成项目成果成功转化。因此,学校应当针对那些具有超强市场价值的项目,优化项目研发、试验以及转化流程,确保项目最终完成研发之后,能够顺利投人到生产实践。同时,学校应当致力于符合校企联合体制的科技项目,并进行重点研发和转化,从而为企业实现深人发展提供科技动力。2.5将成果转化纳入科技考核体系

    为了激发教师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表现的工作热情与动力,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科技考核指标体系,让教师更加有动力参与到科技成果转化当中。同时,学校应当对科技项目延长考核周期,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后续考核,确保科技成果投人市场中具有一定执行性。同时,对科技成果进行实时检查与动态监测,确保科技成果转化公平、合理,保证教师基础经济收益。学校应当针对自身实际情况优化科技人员评定体制,将这一项目纳人到绩效考核评定指標当中。这样在职业长远规划的动力驱动下,教师便能够更加自主、热情地参与到科技项目研究,并全身心地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当中。

    3 结论

    综上,高职院校在科技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科技领域要想做到量、质的双重提升,学校必须从理念上、体制上以及科技渠道等方面加以创新和调整,健全转化政策,优化科技人员考核指标体系等,都能够显著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确保所提出的科技成果,均能够顺利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为国家发展和建设提供科技成果支持。

    参考文献:

    [1]王艳戎.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困境及解决途径[J].酒城教育,2017,(03):15-19.

    [2]谢菲,陈凡.基于PEST理论探索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J].智库时代,2017,(08):65+67.

    [3]方晓霞.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0(02):6-8+17.

    [4]黄闯,孙芝杨,焦宇知.江苏省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及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 13(22):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