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杜李华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最常见的手法,可以说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提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实际教学的质量。富于技巧的提问,往往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尽管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多种方式地提问已经被广泛运用,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设置不合理,缺乏拓展空间,设疑不灵活,学生兴致不高,缺少师生双向提问互动的现象。

    那么,如何把握提问的技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激发学生的想象与拓宽思维中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活动氛围呢?毋庸置疑,应优化提问策略,强化对学生需求的关注,创新提问方法,突出提问的目的性,如此等等,都是值得我们为之探究的一些实质性问题。

    一、强调提问预设,突出设计主题

    “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师手中掌握的“常用武器”。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对于一些问题的引出,往往从提问中来营造。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提问是一种学问,要强调预设的重要性,要突出每一个问题都是精心设计的主题。当然,对于语文课堂中的主题,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来抓住重点,提升教学质量。

    比如,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对于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其中的“闲人”是该句的文眼,也是很容易被误解的关键点。从课文的注释来看,“闲人”被译为“清闲的人”。对于“清闲的人”,如何理解,如何确立其内涵,从课文所交代的背景来看,苏轼因为遭妒而被贬,仕途不顺畅,所以才有了闲情逸致。对于“闲人”,并非是清闲的人,无事可做的人,而是对情志的一种抒发和追求。从本文教学实践来看,教师首先要对苏轼的生平背景进行交代,要带领学生从文中挖掘彼时彼刻的心境,来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教师提出问题“苏轼将自己比作‘闲人,其用意是什么?”这自然会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和深层次思考。

    二、注重启发思考,增加问题关联

    对于提问的设置,还要具有启发性,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增强问题的关联性。比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作为鲁迅的作品,首先要对鲁迅个人进行介绍,了解他的性格、特点。我们从鲁迅的作品中了解,鲁迅先生最喜欢“孔乙己”这样的人物。鲁迅本人对孔乙己的定义是什么?他是如何来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呢?同样,对于悲剧来说,易卜生提出悲剧是“社会性问题”,莎士比亚提出的悲剧往往从“人物性格悲剧”上来定型,古希腊的悲剧多为“命运式”悲剧。

    相比而言,鲁迅在《孔乙己》中,对于孔乙己这个人物,到底是哪一种悲剧呢?由此,从这些关联性的知识点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增进学生思维的形成,既有情趣性,又有启迪性。

    三、融入“心理冲突”,拓宽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入的每一篇课文所传递的意义,不外乎学生从中吸取思想,增进思维。在课堂教学提问中,激活学习思维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心理冲突”,通过问题的矛盾性来激发学生产生兴趣,而这种矛盾性就是“心理冲突”的运用。学生面对“心理冲突”,其急切的思维是想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此来打开学生的好奇心。

    当然,有时候可以在提问策略上,利用“变直为曲”的方式,故意营造思维障碍,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反向思维。对于一些教师的直接提问方式,时间久了,学生对反思积极性就会自然而然地降低,也会对提问产生乏味感,甚至会阻碍学生对教学问题的积极性思考。因此,适当的“变直为曲”提问方式,将与学生的动脑相联系,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不一样的思维方式。

    比如,在《生命与和平相爱》教学中,文本中写道:“戴维来了,一位深棕色头发、精干、灵活的高个子青年,一脸迷惑外人的天真快乐——我这样说是因为他除了天真和快乐,还有超出他同龄人的某种冷静与成熟。”在对该句进行提问时,可以首先提问“戴维的天真快乐是用以迷惑外人的吗?”当学生否定时,可以再接着提问“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戴维的性格中有冷静与成熟?”由此,学生的思维被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想法也因此而逐渐地多了起来。这时,教师可以提出“文章这样写,表现了戴维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显然,从教师的“曲问”,让学生从问题的拐弯中进行了深入反思,也启发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这种提问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结合文本主旨,提升提问效果

    提问的设置要具有目的性,不能随意,要结合文本的主旨来引领学生的思维,来激活学生的思考,来提升提问的实质性效果。

    比如,在《本命年的回想》学习中,对于“既然舍不得吃色香味俱全的腊八粥,却在吃起来的时候又没有够,不愿放下筷子,这两句话之间是否是矛盾现象呢?”这一提问,迅即会产生“投石激浪”效应,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研读兴趣,原来“舍不得吃”是因为那个年代的腊八粥太珍贵了,“吃起来没个够”是因为腊八粥太好吃了。看似矛盾的语句,在本质上并不矛盾,而是富于情趣的一种语言表达,更能让读者从中感受到腊八粥的“珍贵与美好”。另外,对于提问的有效性,要避免无意义的提问,而是要从文章的疑问、反问、设问中来挖掘文本的意义。

    比如,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对于“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呢?”来引领学生注重挖掘文章的特点,彰显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情”。

    五、把握提问层次性,延伸多元化答案

    课堂提问的发起,教师还要强调问题的层次性。可以从浅显易明的问题入手,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接着展开问题的梳理,逐步深入,照顾学生“已知”,维持良好的学习兴致。教师只有掌握问题的梯度层次,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发问,才能让学生从中切实感受到回答问题的乐趣,保持强烈的求知欲。

    比如,在学习《变色龙》一文时,对于奥楚蔑洛夫,从文中的故事发展可以展现奥楚蔑洛夫的“善变”特质。在课堂教学提问上,先从基础性问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有什么特点”“奥楚蔑洛夫善变的特征是什么?”“奥楚蔑洛夫始终没有变的是什么?”连续三个提问,将问题逐步推向思维的深度,也让学生能够从文中主旨上来把握人物特点,养成良好的阅读思维习惯。同样,提出问题后,学生的回答和反馈,并非都能够契合问题。由于学生自身对问题的理解在客观上有差异性,可能回答的会有些片面,或者不够完整。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回答时,不能直接进行纠正,而是要顺着学生的思维,延伸多样化答案,特别是围绕文章主题思想,给予学生不同的探究答案的机会。

    在学习《社戏》一文中,为了突出提问的新颖性,调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趣味,针对课文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于这一结尾,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呢?在生活中是否有过类似的体会?请同学们在討论中作答。

    综上所述,语文学习并非一蹴而就,对于课堂提问本身也存在较大的主观性。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多元化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来探析答案,增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恰当、适宜的提问,才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增进师生互动,提高提问成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南阳中学(226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