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咖啡馆

    金蓉蓉

    

    

    

    现代的教育观强调课程设计要基于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注重学习过程,倡导充分体验和自主探索。宋庆龄幼儿园秉承宋庆龄先生“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的教育思想,致力于研究儿童、研究课程,努力培养儿童成为具有生存力、学习力、游戏力、合作力的身心健康的个体。在他们的幼儿园里,教师从儿童的兴趣、发现、问题出发,加以适宜的推动,每天都在开展统整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多种经验学习的课程。在本期刊发的这些故事中,儿童主动学习的表现令我们惊喜,教师尊重儿童、信任儿童、理解儿童,并给予适时适宜的支持,就是对儿童最好的教育。

    一天,孩子们照常进入建構区游戏,墙角堆高的纸巾盒进入了他们的视野。有几个孩子问我:“我们可以用纸巾盒搭一间房子吗?”我欣然同意,想看看他们会如何建构。于是,孩子们这个灵光闪现的想法,在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推动下,发展成了一个吸引全班孩子参与的游戏活动。

    问题1:用来搭房子的纸巾盒不够了怎么办?

    孩子们用纸巾盒搭起了房子,搭到一半时遇到了纸巾盒不够的问题。第二天,他们迅速带来各自从家中收集的纸巾盒。由于带来的纸巾盒高度和宽度各不相同,导致堆砌的“墙面”不平整,上层纸巾盒和下层纸巾盒之间出现了孔洞,墙面两边也不对称,甚至因为纸盒大小不一引起两边轻重不一,“房子”往一边倾斜。显然,他们对这样的“房子”是不满意的。

    游戏中的问题驱动着孩子们去思考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孩子说:“可以用别的东西塞住那些孔洞。”但随即就有孩子反对:“那不行,这样的‘房子肯定不好看。”又有孩子说:“用同样的纸巾盒搭的几层墙都是没有孔洞的,而且很稳,所以我们还是要用同样的纸巾盒搭房子。”这个听起来很有道理的建议立即得到了伙伴们的赞同。那到哪里去寻找很多一样大小的纸巾盒呢?自己班级的不够用,家里拿来的又都不一样,孩子们似乎遇到了瓶颈问题,于是我建议道:“我们可以尝试去别班问问他们是不是有多余的纸巾盒,因为幼儿园里大家用的是同一种纸巾,纸巾盒大小都是一样的。”“那我们就写倡议书吧,上一次宣传垃圾分类时,图书馆的老师就写过一份倡议书!”当即,大家决定让已经会写很多字的墨墨来写这份倡议书。苞苞说:“一定要写清楚我们需要的是跟现在用的一模一样的纸巾盒。”嘟嘟说:“还要告诉人家,把纸巾盒送到哪里。”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了一番自己的想法,我帮助他们进行了整理、提炼,随后墨墨便和我共同写完了这份倡议书:“小伙伴们,请你们帮忙把用完的纸巾盒收集在这里,我们需要用它变出奇妙的建筑。谢谢你们!”倡议书很快发挥了作用。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天都会有不同班级的孩子送来纸巾盒,大家都对这一“建筑”的进展情况充满了兴趣。

    有了足够的纸巾盒,孩子们可以继续搭建房子了,不多久,一间有门能进出、有窗能通风的房子便搭成了。为了让“房子”更加美观,孩子们刷上了彩色“油漆”,挂上了经过装饰的雨伞,还在门口铺上了一块小地毯。房子建好了,我们可以用来玩什么游戏呢?有孩子建议开饭店、书店等,但马上发现班里已经有“饭店”了,“房子”太小不适合开“书店”,最后大家还是决定开“咖啡馆”。他们开始讨论接下来该做些什么。比如:“我们应该先为咖啡馆取一个名字,每个咖啡馆都有自己的名字,就像我妈妈最喜欢喝的‘星巴克。”“我们应该再给咖啡馆画一个LOGO(标志),这样大家就能记住了。”“我们要想办法做一块招牌,让大家远远地就能看到。”需要做的事情可真多啊!

    问题2:LOGO是什么?怎样设计咖啡馆的LOGO?

    我们的咖啡馆该叫什么名字呢?孩子们提出了“苹果咖啡馆”“宋幼咖啡馆”“快乐咖啡馆”等名字,但似乎都不那么令人满意。正当大家决定不下时,晨晨提议:“现在是春天,就叫‘春天咖啡馆吧!”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就这样,我们的咖啡馆有了名字。接下来,我们就要制作LOGO了。那什么是LOGO呢?LOGO的作用是什么?你知道的LOGO有哪些?大家根据已有的经验,对LOGO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也都“贡献”出了自己脑海里的LOGO。“我喜欢吃麦当劳,它的LOGO就像一个大写的字母M。”“我妈妈爱喝星巴克咖啡,它的LOGO就是一条美人鱼。”接着,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大家丰富了对LOGO的理解:LOGO要简单好看,让别人一看就能记住,最好能包含咖啡馆的名字。

    就这样,有想法的几个孩子开始动笔进行设计了。有的孩子画了一只蝴蝶,理由是“希望喝我们咖啡的人都可以很快乐,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有的孩子设计了一棵大树,理由是“希望我们的‘春天咖啡馆可以开在大树下,夏天的时候就会很凉快”;有的孩子设计了一朵美丽的花,理由是“春天是百花盛开的时候,既然叫‘春天咖啡馆,那就应该有花”;还有的孩子设计了一艘邮轮,理由是“邮轮可以开往全世界很多地方,希望这艘邮轮能带着‘春天咖啡馆走向全世界”。

    在各位设计者展示自己设计的LOGO并说明设计意图后,我帮孩子们做了记录,接着公开投票环节就开始了。我和孩子们利用两块KT板展示了各位设计者的设计稿和记录下来的设计意图,紧随其后留了一个投票区域。我还特别考虑了投票贴纸的大小和投票区域大小的匹配关系,即在不重叠的情况下,横向正好贴5个贴纸,纵向正好贴4个。这样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1个1个数、两个两个数、5个5个数。为了让自己的设计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孩子们自行将投票人从自己班扩展到全园的孩子及家长,有的孩子站在投票板前向路过的伙伴们宣传,也有的将家人、朋友带来直接投票。在公开投票环节中,孩子既为自己拉票,也为别人投票。最后,邮轮方案胜出,一艘带着“春天咖啡馆”名字的邮轮把“春天咖啡馆”带到全世界,孩子们都喜欢这个LOGO的美好寓意。

    问题3:“咖啡馆”开张之前,我们还要做哪些准备?

    为了让游戏更加有趣,孩子们决定先将投票选出来的LOGO放大,制作成招牌。放大的LOGO在我的帮助下挂在了“咖啡馆”顶上,十分醒目。经过一番考虑和寻找,他们选择了一张蘑菇形桌子、几把小椅子、两个围栏,开辟了一处优雅的顾客体验区。接着,又有孩子提出,平时看到妈妈买的咖啡会用不同大小的杯子盛放,那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准备不同的杯子呢?我听取了孩子们的建议,买来了大中小三种纸杯。孩子们又根据自己的经验确定了咖啡的品种,如摩卡、焦糖玛奇朵等。随后,我又通过淘宝店家把LOGO印制成了一张张小贴纸,孩子们认真地将其贴在了纸杯上。真实的游戏情境以及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调动了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促使他们利用这些经验去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

    孩子们的咖啡馆和顾客体验区终于布置完成了。接下来该去准备咖啡了,但咖啡含有咖啡因,不适合孩子饮用。咖啡馆里不能喝咖啡,这可怎么办才好?于是,我建议:“我们可以请医务室的王医生给我们出出主意,她最懂小朋友该喝什么、不能喝什么了。”王医生建议用“阿华田”来代替咖啡,一是它们的颜色很相像,二是“阿华田”也是冲泡的,三是孩子每天少量饮用“阿华田”无妨。

    随即,我买来了“阿华田”,准备了冲泡壶、搅拌棒等工具。孩子们自己设定了游戏规则,每天有两位“咖啡师”上班,每人工作半小时,其余的孩子可自愿去体验区当顾客。因为我们的点心时间包含在一个小时的个別化学习时间中,孩子们平时都已经养成了吃点心前自行去盥洗室清洗双手的生活习惯,所以不存在卫生问题。此后,“咖啡馆”的生意每天都特别红火,大家沉浸在咖啡师和顾客的游戏情境中。

    问题4:怎样保证所调的“咖啡”浓淡合适?

    “咖啡馆”游戏开始后,孩子们在每天的个别化学习交流时间里,都会或多或少提到“咖啡馆”里发生的事。“今天咖啡师调的‘咖啡很淡,昨天的就比较浓。”“今天咖啡师装的‘咖啡很满,我拿的时候都洒出来了。”“今天我喝到最后发现底下的‘咖啡还有很多都没溶化呢!”挑剔的“顾客”提出了意见。为了让“咖啡馆”的生意不受影响,孩子们觉得有必要改进。那么,怎么解决一会儿淡一会儿浓的问题?怎么解决装多装少的问题?怎么避免“咖啡粉”留在杯子底部的问题?大家就此展开了讨论。我顺势采访了几位“咖啡师”,请他们说说自己冲泡“咖啡”时用了几勺“咖啡粉”、多少水。果然,大家的冲泡方法各不相同。我让他们当场试验并请伙伴们品尝,这样的品尝试验持续了好几天,孩子们渐渐发现浓淡的问题跟使用“咖啡粉”和水的量有直接关系。比如,等量的“咖啡粉”,水用得多就淡,反之则浓;等量的“咖啡粉”和水,如果搅拌程度不同,也会导致浓淡不同,并且可能会出现“咖啡粉”残留在杯底的问题。经过多次试验,“咖啡师”们都觉得找到了最佳的配比,那就是一勺“咖啡粉”搭配半杯水。

    问题5:我们如何知道谁需要送外卖?外卖送到哪里?

    孩子们的游戏继续着。有一天,别班一位教师路过,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你们的‘咖啡真的很诱人,但我实在没有时间坐下来喝一杯,你们这里能送外卖吗?”这个突如其来的要求让孩子们十分兴奋:“我们的‘咖啡也能送外卖吗?”孩子们对于外卖有一定的经验,都知道平时爸爸妈妈用手机叫外卖,过一会儿点的东西就会送到家门口。在得到我的支持后,“春天咖啡馆”的外卖游戏开始了。

    为了送外卖,我们要做哪些准备呢?大家认为必须有一个电话号码,而且中午吃饭时间和午睡时间不能接电话,所以就定下了“11:00~15:00不接单”的规则。很快,记录着电话号码和接单时间的小广告牌制作好了,孩子们把它摆放到了“咖啡馆”的门口。那些点外卖的“客人”分布在幼儿园的各个地方,我们要怎样才能找到他们呢?有的孩子说:“我妈妈会把我家地址发给快递员,快递员就能把外卖送到家门口了。”有的孩子说:“我们要问清楚叫外卖的人在幼儿园哪个房间。”有的孩子说:“医务室门外的墙壁上就有幼儿园的地图。”大家就听取了这个孩子的建议,聚集到医务室门口。与其说这是一张地图,不如说是全园的“综合指南图”,上面用ABCD四个英文字母代表四幢楼,每一幢楼分别显示了三个楼层每一个活动室及办公室。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经验搞清楚了以下方位:草莓一班在B楼,而且在樱桃一班和草莓二班的中间;苹果四班在B楼的三楼;草莓三班和草莓四班在C楼的三楼……接着,孩子们一起走了一遍幼儿园,再次确认了每一间活动室、办公室的方位,并记录下了它们的确切位置。记录纸上呈现出了每个孩子对于方位的不同理解,有些孩子按照楼层记录,如美工室在B楼的2楼;有些孩子则通过班级名字来记住具体的位置。

    问题6:送外卖时找不到目的地了,“咖啡”也洒了,怎么办?

    一切准备就绪,孩子们在热切期盼中接到了来自别班张老师的第一个外卖电话。为了让孩子们能在第一时间记录点餐人员的地址,我事先设计了一张有楼号和楼层的记录单,把它直接张贴在电话机旁,孩子可以边接电话边记录。制作好“咖啡”,关键就是外送了。有了之前的“踩点”,“外送人员”顺利找到了位于B楼303活动室的张老师,第一次外送成功!此后,为了记录孩子的外送过程,保障孩子的安全,我带着照相机进行了跟拍,发现了一些突发状况。比如,有孩子找不到目的地了,也有孩子在上楼时泼洒了“咖啡”。回到活动室,我们开始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孩子提出,外卖员在出发之前应该先说一说自己要走的路线,请老师确认一下是否正确。又如,好几单的外送任务都出现了“咖啡”泼洒的情况,那么除了小心翼翼端拿外,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孩子们尝试用了环保袋、纸袋、托盘等各种自认为可以减少泼洒几率的工具,然而纸袋、环保袋太软,咖啡杯放在里面不稳;托盘有点重,行走时不能很好地保持咖啡杯的平衡,咖啡杯更加容易翻倒。最后,孩子们在材料百宝箱里发现了平时收集的星巴克咖啡店的杯托,通过试用比较,他们发现这个杯托的设计科学合理,基本解决了“咖啡”泼洒的问题。

    一日又一日,孩子们的游戏在继续。一天,隔壁班的钱老师因为喝到了温热喷香的“咖啡”,送来了表扬信:“亲爱的春天咖啡馆的服务员们,感谢你们送来的美味‘咖啡,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品尝体验。你们服务周到,总是面带微笑,照顾客人的感受。你们太棒了,给你们100个赞。”听我朗读完这封热情洋溢的来信,孩子们欢呼起来,他们的游戏热情更加高涨了。外卖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得益于我园倡导的“全园是一家”的理念,因为其他班的教师都会自觉地将自己作为推动幼儿游戏发展的力量,给予幼儿恰到好处的支持。

    问题7:如何增加外卖订单?

    看到个别孩子承担了外送任务,其他孩子也非常向往。为了能有更多的“外送”经历,孩子们想出了赠送优惠券的办法,凡是有优惠券的人可以免费叫一杯“咖啡”。那时,正值“三八”妇女节,孩子们提议向全园所有教师赠送一张咖啡优惠券。说干就干,我在A4纸上整齐地打印了许多“咖啡券”的字样,剩下的任务就交给他们了。有兴趣的孩子立即裁剪了一些长方形纸片,先将“咖啡券”三个字剪下贴在纸片上,再贴上有咖啡馆LOGO的贴纸,最后还对每张咖啡券进行了装饰。大功告成,大家分头去赠送,并把咖啡券的作用告诉各位老师。果然,咖啡券的派发让外卖生意火爆,孩子们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外卖的电话,每个人都如愿以偿地承担了一次甚至多次外卖任务,对外卖路线也越走越熟,大家在游戏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春天咖啡馆”是我们日常游戏活动的一个缩影,活动中“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是支持游戏活动开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以幼儿的“问题”为驱动,通过为幼儿创设情境化的学习和游戏环境,来培养他们敢于探索的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设计创造能力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运用各种感官,通过观察、测量、调查、实验、比较等方式,将游戏进行得有声有色,幼儿的社会性情感也得到了发展。而教师作为幼儿园里跟幼儿最为亲密的接触者,为幼儿的学习活动搭建支架,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给予持续的支持和引导,及时组织交流和讨论,助推幼儿的游戏变得更加生动和丰满。

    点评/朱素静

    教师们都熟知“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这句话,但在实践中要真正落实并不容易。这个案例给我们呈现了以角色游戏为路径的教育之“道”。

    第一,在游戏中“看懂”孩子

    游戏中的孩子处于一种放松、无拘无束的状态。所以,游戏是孩子本真地呈现自我的场域。为了玩得尽兴,孩子们都会使出浑身解数来出谋划策。因此,游戏是我们认识孩子、读懂孩子的重要途径。在这个案例中,我们透过教师的“眼睛”看孩子们的游戏行为,这些行为又构成了以下主要的游戏环节:咖啡馆的搭建、命名以及LOGO的设计,咖啡浓度的调制(巧克力粉与水的比例),送外卖路线的规划,送外卖时防止咖啡泼洒,咖啡优惠券的制作,等等。

    这些外显游戏行为的背后蕴含了哪些关于孩子发展的信息呢?我们从中“看”到了游戏中孩子们的三类经验:第一类是咖啡馆的搭建、命名以及LOGO的设计,从案例中可见这些是孩子的已有经验;第二类是咖啡浓度的调制、送外卖路线的规划以及防止咖啡泼洒等,这些让孩子“似懂非懂”的内容就是孩子新经验形成的所在;第三类是送外卖和设计咖啡优惠券等,虽然这些经验大部分是孩子在生活中耳濡目染获得的,不是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的,但孩子们很喜欢在游戏中再现这些经验。

    孩子的游戏行為是外壳,穿透外壳“看”内在才能真正“看懂”孩子。唯有“看懂”,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运用各种策略引导孩子成长。

    第二,在游戏中“导”之有法

    教师在游戏中的介入和引导应该是有目的性的行为,而不是“凭着感觉走”的随意行为。在“看懂”的基础上,才能根据孩子的现有水平给予适宜的支持和引导。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教师面对孩子们不同的经验所采取的不一样的策略与方法。

    根据对孩子们各种经验的分析,教师采取了“放手”,她对孩子们“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了然于心。教师的“放手”在游戏中尤为关键,能为孩子创设一个提升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环境,但“放手”并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作为”。首先,教师要为孩子创设游戏的时间和空间。案例中,“咖啡馆”游戏很自然地内嵌于上午的点心时间和个别化学习区域游戏中,为“咖啡馆”提供了“天时”。“咖啡馆”随着“外卖”需求的出现已然突破了班级空间,向全园辐射,为“规划送外卖路线”提供了“地利”。其次,教师的“放手”更大程度上是为孩子创设了一个宽松、自由、充满安全感的心理空间。“放手”既是对孩子能力的充分信任,也是一种无形的鼓励,即使能力稍弱的孩子也能充满信心地去参与、尝试。

    面对孩子们学习新经验的过程,教师采用了介入和引导的方法。比如,当“顾客”反映“咖啡”的味道时浓时淡,而“咖啡师”又未发现问题时,教师以记者的身份介入游戏,顺势采访了“咖啡师”。在这里,首先,教师以非主导的角色身份介入,而不是以教师身份介入,其根本目的是不“喧宾夺主”。孩子是游戏的主体,倘若主体地位被剥夺了,孩子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机会就会旁落。其次,教师的引导没有痕迹,让处在游戏中的孩子没有丝毫违和感。比如,采访环节让“咖啡师”再现了冲泡咖啡的过程,这是已有经验的再现。“顾客”在观看的过程中通过与同伴互动发现了问题——粉和水的比例不对,最后通过多次的试验和品尝,发现了“好味道”的配比。形成集体智慧的过程正是孩子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里,“咖啡的浓淡”仅仅是一个载体,孩子获得的是“用实验进行对比研究解决浓淡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新经验有效地推动了孩子思维的发展以及认知结构的自主建构。后续在“送外卖路线的规划”问题上,教师也用了类似的教学策略。教师“隐而不现”,但引导却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