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画构图中的“骨架”的运用

    曲冠姝 徐文生

    

    

    

    摘 要:“骨架”具有结构性特征,是绘画构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画面形象构成的最重要的要素。画家根据绘画意图的基本审美需求,将画面零散的形象组织起来,通过“骨架”有机地建立起较为稳定的组织结构,创造出符合共性审美需求的表现程式。绘画是从看不到的东西开始,到看到的东西结束,看不到的东西即“骨架”。在绘画作品中,以抽象的思维概括物体形象,符合形式美的“骨架”对传达画家的创作意图及画面形式表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骨架;审美需求;创作意图

    一、“骨架”的基本构成要素与应用

    (一)对立统一是“骨架”的一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同样也适用于绘画,可以是绘画表现的主要技巧手段。对立,即客观对象之间存在矛盾,在画面中为表现形式的矛盾,例如开与合、疏与密、黑与白、长与短、虚与实等;统一,则是整个画面视觉效果的统一,这里说的统一并不是客观对象完全对称和质量的平衡,而是指客观对象的所有元素多样变化但又统一于整个画面,在视觉审美上具有独特的形式感。

    (二)“骨架”是简化的重要要素

    简化是将客观对象的本质纯化,即将客观对象的本质“符号化”,“符号化”指作画者将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转换为图形语言。索绪尔认为,任何符号都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能指”表现为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则表现为语言反映的事物和概念。“骨架”要符合共性审美规律,即将共性的特征转换为符合画面构图的审美理想。

    (三)运用“骨架”组织形象

    绘画作品创作中,为了使整体画面符合人的共性审美规律,将各部分元素组织成有疏密、有遮挡、有穿插的客观对象,这些被重新组织的元素又构成其他的“形”,即正形(在画面中占主要位置的“形”,也称主体)和负形(在画面中辅助主体使画面不失平衡的“形”),正形和负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将正形和负形合理安排在画面中合适的位置,对整个画面进行适当的分割,进而构成具有形式美与功能美的画面。

    1.虚与实

    虚与实,即抽象与具体。虚实结合,即把抽象的述说和具体的描绘结合起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是无形,实,则是有形。无形为有形勾勒出画面的精神气韵,有形则创造、承载着无形。“藏”与“露”在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清代恽南田说:“人但知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是画也。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发,人多不着眼处,妙在通幅皆灵,故云妙境也。”所谓视觉心理,是人的眼睛在观察客观对象时,可以从模糊的画面中瞬间选择某一主体物象。有画处是画,无画处亦是画,不能只看画面的表象,还要意会无形的世界。只有虛实相互影响,才能传达出画家在作品里想要表达的创作意图和主观情感。

    2.黑与白

    在绘画中,黑与白的对比如同围棋的黑白世界,即在画面中既起到对比的作用,又平衡了整个画面。“计白当黑”,“白”指画面留白处,“黑”指画面中肉眼能看到的物象。这里的“白”并不代表画面空空,而是有形有质、有灵气往来的空灵,是画中之画,“白”与画面中的客观对象相互影响、相生相成。这种空灵,创造出一个超出具体物象以外的境界,所表现的并非是一个物理的事实,而是画家心灵的境界,进而创造出没有绚烂色彩的独特的视觉效果。

    二、“骨架”在画面中的重要意义

    (一)三线交叉法

    在中国画中,画树木时通常会使用三线交叉的构图程式,在画面中的表现形式为主线、辅线、破线。所谓主线、辅线、破线,意思是一笔长即为主线,二笔短即为辅线,三笔破凤眼是指破线。主线是指在画面中起主导作用的客观对象的走势及形态,其位置在画面中突出和集中;辅线是主线的辅助,其走势根据主线变化,但又不平行于主线,相较主线短而弱,起到陪衬辅助作用,使画面富有层次;破线是指穿插在主线和辅线之间的物象的走势和形态,其作用是破除画面的呆板,明确画面主次关系,起到加强画面变化、完善画面的作用。三线交叉使画面前后产生了层次,从而拓展了画面空间的纵深关系。

    (二)“三角形”骨架在构图中的运用

    在几何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图形之一,给人稳固和坚定的感觉,象征着“力量”。使用“倒三角形”构图时,三角形一个角起到支撑作用,使得整个画面富有动感,而三角形边长和内角产生大小角度的运动也同时起到平衡画面的作用。动中静是中国画构图的重要要素,也更加符合观赏者的心理需求。清初画家笪重光在《画筌》里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画面中除了实处的三角形“骨架”形势,空白处同样呈现大小、疏密不等的三角形,所以中国画构图中虚实不等的三角形“骨架”的运用使画面看起来更加灵动(图1、2)。

    (三)“女”字形骨架在构图中的运用

    “妙悟”,即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并非依赖绘画媒介对客体的简单复制,而是用假定性笔墨语言及假设性符号表现画面。在绘画中,强调画家的感性认知,而不是理性认知,这种“悟”,来自于心灵的体验,表现形式是体验的直接性。例如,通过笔墨线条等视觉符号来表现婀娜多姿、千娇百媚的花卉草木,体现其线条形态美。以字形分析,画面中的“女”字体现了中国画结构美的“骨架”结构特征。画树木的枝干时,三枝穿插多用“女”字形,“女”字体现的是空间关系,通过对树枝的重新组织和利用,创造出无数个“女”字形。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成万物,无限循环,体现了单纯又变化丰富的花鸟绘画世界(图3、4)。

    (四)“S”形骨架在构图中的运用

    太极图也称太极阴阳图,太极图从形式上呈现 “S”形骨架特征,它不仅体现对立统一的关系,还具有相互融合的哲理性。一阴一阳,强调世间万物的相互联系,在绘画中则要求疏密有致、和而不同、虚实相生、长短变化、有立有破。“S”形曲线富有变化,曲折蜿蜒,把画面中各个分散的元素全部贯穿起来,即使是静态的物象也给人一种优美感和运动感,进而构成有节奏的空间,体现出整个画面的节奏美和韵律美。“S”形构图柔中带刚,刚柔相济,具有生命力,这种构图既不显得呆板对称,又能保持画面的灵动和均衡(图5、6)。

    (五)“三段式”在构图中的运用

    “三段式”构图(“井”字),即画面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平均分成三等份,然后在画面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处放入主体对象,“井”字是画面的辅助线,这种分割法类似于黄金分割法。其优点是画面精炼,表现鲜明。这种构图形式既突出了画面主体,又使画面保持均衡,主次分明。例如,花鸟画中将花或鸟放在三分线交点的位置上,这会比放在画面中央让人感觉更舒服,而且画面也更加富有层次且不显得刻板呆滞。观画者通过视点的移动,着眼于画面最具吸引力的主体部位,进而达到变化多端又突出主体的目的(图7、8)。

    参考文献:

    [1]朱良志.曲院风荷[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笪重光.画筌[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3]韩玮.中国画构图艺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1.

    [4]曲冠姝,徐文生.中国画程式化语言的运用与表现:以永乐宫壁画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