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理解难懂词语的有效方法

    马文文

    一篇课文中,往往会有一些表示状态、品性、感情等抽象概念的词语,学生即使查阅工具书找出相应的解释,一般还是不能获得很明晰的认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一、生成具体形象

    课文中的难懂词语,通常不含有具体的形象,而形象具体是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这样一来,在阅读教学中,遇到文本中的难懂词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采用想象的方法,将难懂的词语赋予生动形象的特点,以此理解其在文本中的意思和作用。

    如《搭石》一课,第4自然段中有这样的表达:“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其中的“理所当然”就属于抽象的词语,而且是这一自然段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一位教师在阅读中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想象的:课文中写老年人来走搭石时,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其中的“总要”说明这样的事情是不是偶尔发生的呢?学生回答“总是”表明只要有老年人走搭石不方便,都会有年轻人来帮助,这是很普遍的情形。由此教师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经常走这条小河上搭石的年轻人,遇到的不是老年人走搭石,而是腿脚残疾的人或者是孕妇走搭石,你会怎么做呢?学生纷纷进入想象世界后,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有的说“我”会俯下身子背腿脚残疾的人过河,有的说“我”会马上脱掉鞋子走在水中搀扶着孕妇慢慢地过河……教师追问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做时,有的学生说跟着榜样做,不需要讲什么道理;学生说每当别人有困难时都会及时获得帮助是家乡人的传统美德。由此,教师让学生再来说说对“理所当然”的理解,学生很快就能从自己的想象世界中感悟到:从道理上讲必然是这样,所以做起来连想都不用想就主动去做,根本不需理由了。二、把握真切感情

    课文中有些难懂的词语里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学生要想理解这种情感类的难懂词语,就要挖掘其中的内涵,才能让情感得以体现。

    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有这样的表达:“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走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搬不动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其中的“凡是”一词,就蕴含着十分强烈的情感在里面,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用近义词来理解。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挖掘的:第一步,联系上文的介绍,你认为“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是哪些东西?有的学生说是历代名人的珍贵字画,每一件都价值连城;有的学生说是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有的学生说是无数的奇珍异宝。教师追问“这些东西侵略者有没有留下一点呢?”学生回答是一件都没有留下,这样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所有的、全部”就是“凡是”的对象。第二步,教师要求学生把“凡是”用在“拿不走”“搬不动”的对象前面读一读,再联系上文说一说被搬走的是哪些,被毁掉的又是哪些,学生通过举例说出了侵略者抢夺我们国宝,毁掉建筑艺术精华的罪证,最后得出结论是“圆明园内的一切美好的东西一件都没有留下”就是“凡是”一词所包含的全部情感,这是对侵略者在圆明园犯下滔天罪行的强烈控诉。三、体味人生智慧

    在有些课文中出现的难懂词语,属于人生经验的总结、概括,所体现的是一种对人生智慧的感悟,这样的难懂词语,学生也不能简单地借助找近义词或词典就能够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细揣摩、体味,才能有所领悟。

    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其中的“交织”一词显然属于抽象词语,因为从表面上看,声音是无形的东西,两种声音如何交织是无法看见的。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先明白这里“交织”的两种声音表面上是什么意思,学生从“精彩极了”明白那是母亲十分喜欢“我”的创作,“糟糕透了”是父亲一点也看不上“我”的创作;接着联系上下文仔细揣摩,如果父亲也像母亲一样尽情地赞美结果可能会怎样,如果母亲也像父亲一样严重地打压“我”写作的积极性结果会怎样。由此,学生认识到,在孩子的学习上,父母双方需要分担不同的角色,宽严相济才能带来更好的效果。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遇到难懂的词语,学生不能简单地用查工具书或者找近义词来处理,而要借助想象来呈现难懂词语的具体形象,举例来感知难懂词语蕴含的情感,揣摩体味难懂词语中充盈的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