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王峰婷 刘桂生

    摘要:伴随着我国教育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同的教育层次和教育阶段都掀起了改革创新的浪潮。这次改革创新不仅涉及到初等教育阶段、中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同时也涉及到相关的教育领域和教育阶段。在这样的背景和情形之下,融合教学模式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可以采取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的高中教育阶段,这种方式显得尤为适合,更加符合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

    关键词:农村高中;融合教学;实践研究

    一、农村地区高中融合教学模式开展的现状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导致其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阻力。因为经济因素会影响到一个地区其他方面的发展,所以经济因素是评价一个地区发达程度比较典型的标准。

    1.农村地区高中教学设备缺乏

    农村地区教育发展较慢,与其具有的教学设备不足有一定关系。农村地区不仅缺乏硬件的教育教学设备,同时也缺乏软件的教育教学设备。在现有的教育教学设备的限定下,部分教育教学方式无法进行,甚至有部分教学活动无法开展,进而使农村地区高中教育阶段的融合教学模式无法实行,教育改革的进程受到阻碍。其中教学设备的缺乏不仅体现在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设备、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相关设备,同时也包括云端教学平台、线上学习平台系统等。

    2.农村地区高中教学师资缺乏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有待进一步改进,工资水平不高,导致其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较小,进而使得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在引进人才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名校毕业的优质师范生,引进难度会更大。没有优秀的师资,新的教学模式就很难顺利开展。

    3.农村学校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的能力较弱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薄弱,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也是教育教学水平无法快速提高的原因之一。第一,教育资源占有量有限。各校在图书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的建设方面参差不齐。在实验室设备设施的配置上,很多实验仪器老化、实验药品过期,只能给学生做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第二,资源管理不善。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下与资源管理不善有直接关系。一方面,是由于资金短缺;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管理不善而导致资源浪费。第三,资源利用的低效性。造成该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本身资源占有数量少、质量差,师资水平不高,资源利用的低效性造成有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加剧了薄弱学校发展的困难。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不能够顺利开展,导致学生成绩提高較慢,这也是使得农村地区高中教育阶段融合教学模式开展困难的原因之一。

    二、农村地区高中融合教学模式开展的对策研究

    1.农村地区高中应积极采购教学设备

    面对农村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教学设备缺乏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以保障相关高中学校可以采购先进的教学设备,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体系,这样才能够为融合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新型的教育教学方式也才能够正常的应用。

    2.农村地区高中应积极引进师资

    要进一步加大对高校优质师范生的引进力度,改善待遇,尽量满足其精神和物质上的需求,以吸引更多的人才留下来。充分发挥所引进人才的自身优势,为融合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最有力的支撑,进而促进融合教学模式的开展,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3.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

    扎实开展校本培训,多渠道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每位教师在教学方面都有其可取之处,学校应该搭建平台使教师有沟通、交流的机会,并使之常态化,使本校教师培训成为校本培训的主导。

    注重激励教师,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农村薄弱学校在积极争取政府优惠政策支持、确保教师基本待遇、提高教师生活水平的同时,更要注意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使其具有高尚的职业操守。学校可以采用目标激励、精神激励的方式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坚持“请进来,送出去”,将教师素养与学校目标有机结合,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师资力量与当今教育战线的先锋团队融合,提高教育资源的整合。

    三、结束语

    在当前的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是空前的,我们要抓住契机,努力实现农村地区高中教育教学的蜕变。实现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一个全方位的、全方面的调整和创新,不仅涉及教育体制、教育机制,同时也涉及到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我们要以为学生服务为宗旨,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切实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的整体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金项目:2020年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疫情背景下融合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GS[2020]GHBYQ162)。

    参考文献:

    [1]刘希伟.关于浙江新高考改革的若干思考[J].教育与考试,2016(3).

    [2]黄蓝紫.日本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管理体系[J].教育文化论坛,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