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启思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曾秀娟

    【摘要】近年来,高考的考查重点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素养立意”,倒逼基础教育的改革,因此诞生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来提升学生学习能动性的有效方式,这就是“学启思教学”。本文简要谈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启思教学”的运用。

    【关键词】“学启思”;初中语文;“136新授课”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师常常采用填鸭式教学,教师讲得气喘吁吁,学生却觉得无味无聊。我们应该把学习的步骤做有效的调整,把“学”放在“启”之前,把“启”放在“思”之前。“学启思教学”为教师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道路。

    一、“学启思教学”的来源及概念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启思教学”就是以儒家教育思想为源头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是一种以前置学习为基础,以问题导引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为特征,以交流讨论、教师启发为动力,以学会学习、生成学科思想为目的的教学组织方式。

    二、初中语文课堂的现状

    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够,教学中教师仍处于中心地位,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形式单一、内容肤浅、过程虚假,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这些弊端的根源,是没有一个系统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作为指导。只有实现“学—启—思—新学—新启—新思”的新模式,才能建立螺旋式上升的教学体系。

    三、“学启思教学”在初中语文新授课上的运用

    “学启思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上可以运用于各种课型,在新授课、习题讲评课、复习课上都能根据不同的课型特点设计合理的操作程序。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运用得最多的应该是新授课,也就是“学启思”的“136新授课”。

    “学启思教学”必须树立课堂教学“为了学生,依靠学生”的“学生中心”思想,即“一个中心”。按时间尺度划分为课前、课堂、课后这三个阶段。按课堂教学步骤,可以分为“导入新课、讨论学习、精讲释疑、练习应用、点拨提升、总结反思”六个步骤,简言之为“导—议—讲—练—点—结”。

    1.课前预习

    教师在安排课前预习时,要对教材和学生的学情有充分的了解和分析,要吃透教材,对目标和重难点作细致的把握,甚至要把课文涉及的考纲内容进行认真消化。比如在完成课前预习的时候,可以通过分层次、有阶段的《导学案》来完成。

    2.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学习

    这个阶段是一堂新授课最关键的环节,我们把这个阶段分为六个步骤:导课、讨论、精讲、练习、点拨、总结。比如,在对余光中先生的《鄉愁》一文的教学中,首先我给学生设计了如下的预习任务:(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扫除本诗的字词障碍。(2)请同学们假设,如果现在的你是二十年以后身在异乡的你,叫你回忆故乡,你会想起故乡的什么呢?

    3.课后练习

    同学们可以试试用自己找到的故乡事物来写写小诗,可以写一节,也可以尝试写一首完整的乡愁诗。

    综上所述,“学启思教学”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教学方式。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断地去尝试、思考、感悟,也要在自己的课堂上完成自己教学的“学启思”。

    参考文献:

    [1]李建刚.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三题[J].江西教育,2015(6):147-147

    [2]吴荣华.新课程呼唤有效课堂交往[J].课程教育研究,2012(03):8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