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桥”中文比赛中华文化传播探析

    袁凌

    【摘 要】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在文化的所有载体中,语言是最重要的部分。“汉语桥”中文比赛在向全世界推广汉语的同时,也是在向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从而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提升中国的影响力。近年来“汉语桥”这座语言文化传播之桥变得越来越宽广、越来越坚固,它在挖掘本国文化资源的同时,也让多元文化互相交融,增进了中国与各国人民的友谊,推进了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成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友谊之桥、文化之桥、和平之桥。

    【关键词】汉语桥;中文比赛;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1-0208-02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在中华文化传播方面可谓匠心独运,通过对各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和雕琢,将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通过语言渗透出来,进而考察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选手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在向全世界推广汉语的同时,也向全世界传播了中华文化。2019年第十八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总决赛涵盖的文化内容丰富,非常立体生动地展示出中华文化的卓越风姿。

    一、传统文化贯通古今

    总决赛第二轮考核为剧情考演秀,本轮将通过剧情表演的方式考核选手的汉语表达能力和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水平。表演的节目是《李白的朋友圈》,表演者是中国演员马可和五位洲冠军。“诗仙”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马可扮演李白举行诗歌会,分别给选手出题。埃及的诗雨、澳大利亚的小马、摩尔多瓦的安子轼不仅吟诵了《静夜思》《古朗月行》《关山月》《客中行》《月下独酌》等以“月亮”和“酒”为题的颇负盛名的李白诗作,还对起了“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古传承,今传承,古今传承传古今”等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对联。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楹联习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接下来缅甸的蒋天改和美国的罗明彦则还原了鉴真大师和日本遣唐使晁衡东渡日本的历史故事。公元753年,年迈的鉴真在五次东渡失败后,重整旗鼓,再次起航东渡。大唐博大精深的文化通过鉴真大师之口娓娓道来,而他不畏艰险、六次东渡、辛勤不懈传播唐朝灿烂文明、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壮举更是流传千古。

    二、现代文化影响世界

    总决赛第一轮考核是让选手乘坐汉语的“梦想列车”去到中国的山川大地、城市乡村,感受中国变化的方方面面。本轮考核选手对中国当代国情的了解程度。例如主持人大米带领观众来到湖南株洲,由在中车株机公司任电气工程师的巴基斯坦籍朋友李汉引导着参观了中国第一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浮列车。磁浮列车的研制涉及自动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直线推进技术等,技术复杂,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中国高铁的“复兴”之路已然开启,未来的中国技术和中国力量必将在全球兴起。

    总决赛第三轮考核为巅峰对决,争夺本届“汉语桥”全球总冠军的两位选手进行一对一竞答。例如缅甸的蒋天改被提问:“在袁隆平团队完成的全球首次热带沙漠实验中,成功种植的是哪一种水稻?”答案是“海水稻”。受迪拜酋长私人投资办公室邀请和委托,袁隆平院士带领团队在迪拜沙漠进行实验,种出杂交水稻, 这是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取得成功,为沙漠地区提升粮食自给能力、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区生态环境再添“中国贡献”。又如埃及的诗雨被提问:“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提取出了哪种药物,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答案是“青蒿素”。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该奖项,她研究发现的青蒿素在非洲抗疟工作中具有突出贡献。屠呦呦发表感言称:“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含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青蒿是一种菊科草本植物,东晋医药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 治寒热诸疟方》中就记载其有治疗疟疾的功效,“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受此启发,经过190次实验失败后,终于实现了青蒿素的有效提取和人工合成。自2000年起,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疟疾全球死亡率十年内降低了60%。此疗法不仅为很多非洲国家消灭了疟疾,更为全世界提供了更廉价有效的抗疟方法。

    三、中外文化水乳交融

    总决赛第一轮考核过后,第六届“汉语桥”的选手,来自拉脱维亚的安泽和来自美国的唐伯虎用中文和英文演唱经典歌曲《梨花颂》。《梨花颂》为大型交响京剧《大唐贵妃》的主题曲。而《大唐贵妃》描绘的是梨园始祖唐玄宗和杨贵妃短暂而绚烂的爱情故事,它取材于梅兰芳20世纪20年代的名剧《太真外传》,同时参考白居易的《长恨歌》、白朴的《梧桐雨》、洪升的《长生殿》等名作和今人的一些作品。剧中,杨玉环得到唐玄宗的赐浴,到长生殿乞巧盟誓,共誓君妃合笃、永世和谐,《梨花颂》就在这样的浪漫气氛中唱响。安泽和唐伯虎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汉语桥”这座跨文化大桥上亲密合作,对中国戏曲《梨花颂》进行了再创作,于是这首唱腔婉转、气势恢宏、意境华美的中国戏曲第一次在“汉语桥”的舞台上用英文方式演绎出来,其精彩亮相正如习近平主席对文明的诠释:“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梨花颂》之后,中国声入人心男团和德国慕尼黑童声合唱团为观众联合带来了美声歌曲《今夜感受爱》。声入人心男团是因参加湖南卫视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目《声入人心》而得名。声乐和美声给观众的感觉,一直都是曲高和寡,非常高冷。《声入人心》借新鲜、年轻的群体,为文化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打破了大众对于声乐的“傲慢与偏见”。而德国慕尼黑童声合唱团,是慕尼黑一张闪亮的音乐名片,是代表巴伐利亚州的国际文化品牌。该合唱团多次应邀参加国际音乐盛典,并在西班牙、俄罗斯、法国和意大利等多个国家进行巡回演出。中国声入人心男团和德国慕尼黑童声合唱团的默契配合又是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有力写照。2014年6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说到了“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他表達的恰好是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汉语桥”中文比赛在向全世界推广汉语的同时,也向全世界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提升了中国的影响力。它在挖掘本国文化资源的同时,也让多元文化互相交融,增进了中国与各国人民的友谊,推进了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软实力构建的重要助力。

    参考文献:

    [1]王巧娴,徐杰.“汉语桥”的语言文化传播探析[J].文化与传播,2014,(1):41-44.

    [2]李冰.“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中语言文化对外传播特点浅析[J].电视研究,2017,(2):75-76.

    [3]杨子扬.文化类节目的多角度创新——以湖南卫视《第十七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为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3):22-24.

    基金项目:2017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汉语桥”中文比赛与中国文化软实力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7C0805。

    作者简介:袁 凌(1978-),女,汉族,湖南长沙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现代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