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情境教学模式的有效探索

    郭应举

    摘要:情境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通过情境创设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信息知识的理解和体验,实现由形象感知向抽象理论的有效转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动力,在学习探究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从信息技术情境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出发,提出了任务驱动情境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在故事情境中激发探究兴趣;让探究欲在问题情境中迸发的教学策略,相信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生;信息技术;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1-121

    信息技术学科具有较强的科技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其發展态势迅猛,并在社会生活得到了广泛应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已然成为人们日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必备的一项生活技能。可见,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是响应时代发展的召唤,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为此,信息技术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领悟先进的教育思想,将信息技术课打造成集趣味性、科普性、应用性、创新性于一体的高效课程。实践证明,情境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通过情境创设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信息知识的理解和体验,实现由形象感知向抽象理论的有效转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动力,在学习探究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信息技术情境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情境创设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一个合理的情境能够促进课堂互动,点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情境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信息技术教师深入研究探讨。要创高有效的教学情境,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要具有一定的原则性。

    1.坚持目的性原则

    教学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是服务教学,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不能将情境当摆设,为了情境而情境,毫无章法,无助教学。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精巧的情境创设可以起到启发、点拨的作用,吸引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2.坚持认知性原则

    任何教学都是围绕教学对象展开的,初中生心智发展水平有限,个性特点突出,对新事物敏感且好奇,具有较强的探索欲。情境创设应从初中生的这些认知特点出发,设计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为信息技术教学创设一个充满活力的探究氛围。为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利用适宜的教学资源,将信息教学融入一些具体的生活、学习情境中,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情境的导引和启发作用,让学生在探索中成长,切实提升学生的信息技能和素养。

    3.坚持整体性原则

    情境教学要强调教学过程的整体性,情境是为整个教学过程服务的,它是有序的、多层次的、立体的。情境要贯穿始终,每个情境环节都是关联的,都是围绕一个教学目标的。教学情境不是为某一个知识的引入设置的,而是为了营造一个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应用新知识。课堂教学要以情境为主轴,紧紧围绕情境组织设计教学过程,实现情境与教学的完美融合。

    二、信息技术课堂情境教学的探索

    情境教学的关键是情境创设,信息技术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目标和学情,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互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化解知识难点,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信息技术教学更具高效性。

    1.任务驱动情境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表明,初中生相比于知识讲授学习,更喜欢操作性知识学习,这是由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决定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置阶段性的任务情境,让学生亲自操作完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成为学习的主角,在操作探究中发现问题,并独立思考,自主解决。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了启发性指导作用,学生在精心设计的任务情境中,深刻思考,在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自主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通过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体会到知识学习的基本流程,在任务解决中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了创新思维的发展,发展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了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学习WPS软件文本框相关知识时,可先向学生出示一张报纸的图片,并让学生观察报纸的排版特点,学生会注意到报纸文字排版有的是竖排,有的是横排,并且各版块中文字的字体、字号也有所差异。于是,学生会产生问题,怎样才能排出报纸一样的版式,既有竖排文字,又有横排文字,且字体格式也不一样。教师可将此问题作为一项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怎样排出横、竖排文字,并可以自由修饰文字。在任务的驱使下,学生会不断进行操作尝试,猜想验证,最终引出了文本框和艺术字的相关知识,再结合教师的知识讲授,在掌握相关知识概念后,让学生再次亲自实践操作,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本框和艺术字的含义,加深对本部分知识的理解。

    这种情境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成了问题的解决者。学生在反复的探究分析中,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学生在这种自由、自主、积极、有趣、竞争性的学习情境中,收获了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并体会了成功的快乐,这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动力,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有深度和广度,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2.在故事情境中激发探究兴趣

    初中生的感性思维比较强,喜欢用直观感知的方式认知新事物,尤其是对故事情境情有独钟,有趣的故事情境可深深地激起学生的认知兴趣,激发丰富的联想,活跃学生的思维。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从教学实际出发,创设一个故事情境,将信息技术学习融入到故事情境中,再配上集声光电技术于一身的精美课件展示,可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产生强烈的学习参与意识,有效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效。例如:在学习FLASH形状补间动画时,就可以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故事情境,将汉字演变过程与FLASH形状补间动画教学结合起来,以汉字演变的故事情境,形象直观地演示了FLASH形状补间动画的操作技能,在动画演示中,再配上有趣的故事情节解说,将枯燥的信息技术知识赋予了生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不再单调无趣,变得充满人文性、实用性、趣味性、娱乐性,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体验信息技术课堂的快乐,在愉悦的享受中掌握了补间动画的基本特点和技能知识,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也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喜爱。

    3.让探究欲在问题情境中迸发

    引领思维发展的关键是质疑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创新。为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深入到问题的探究中去。问题情境的创设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艺术性,问题情境一定要富有内涵,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要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挑战性、新颖性,这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探索的冲动,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特别是当问题情境中包含了新旧知识间的冲突时,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吸引学生急切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渴望快速找到答案。

    例如:FLASH补间动画制作教学中,上课伊始,教师可将制作好的补间动画蝴蝶飞.swf在课堂上展示,再将动画半成品源文件传给学生,让学生制作完整的动画。这个任务比较简单,这个作品其实就是一只蝴蝶由左面向右面飞行,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可以快速完成制作,所以,很多学生并不感到新奇,也缺少制作热情。此时,教师可让学生再看一个动画:桃子掉落.swf,并提问:是否可利用上节课的知识制作一个完成的掉落过程?是否有更简洁的方法?在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后,顺利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补间动画制作,学生听课很认真,教学效果自然很好。这样的问题情境就包含了一种认知冲突,先是利用旧知识作为课堂导入的引子,再通过问题情境的引导,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解决问题中掌握了新知识,体会到新知识的技术特点和优势。

    总之,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体验和理解新知识,让信息技术学习变得富有趣味性、高效性,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虹博.中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分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9(12):34-35.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第三铺初级中学,甘肃 通渭74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