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设计

    黄新垚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运用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遵循小学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的具体系统的计划过程。一份教学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教师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将从当下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问题出现的原因等方面来探讨如何更好地做一份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设计 策略

    一.前言

    小学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其承担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正因语文课程对小学生教育如此重要,而语文教学设计是教师开展学科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努力优化完善教学设计才能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有效性[1],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教学设计的编写,重视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

    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表现出两极化的状态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要制定一个正确、恰当的教学目标,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2001年实验版的课标中已经提出,这是再次做出强调。课标中的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就包括了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如有关工具性的具体要求就体现在:学生要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但往往很多教师过于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忽视了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把语文课堂变成了煽情课堂,如有的老师在教授《斑羚飞渡》,出示了大量的感人泪下的图片给学生们欣赏,一节课下来学生上得很感动,但读写的训练基本是没有。除了在教学目标上过于注重人文性,教师们也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只关注工具性。特别是为了适应当下的应试考试,很多教师会把关注点放在一篇课文的字词句的讲解分析上,把课文肢解成一句一句从而进行修辞,写作手法上的讲解,使得一篇课文失去了原有的美感以及其对学生精神世界产生的影响。如在教授《司马光》这篇古文时,有的教师只强调了字句的翻译,而有引导学生关注司马光的美好品质,教师应该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忽视学情

    教学内容的选择可谓是教学设计中的重中之中,没有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就很难追求优质高效的课堂。王荣生在《阅读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中提到: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情。根究学情的前提,是了解学情。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或多或少都是了解其重要性的,但是从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陈隆生的论文《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基于“学情分析”的视角》中对当前语文教师对学情的研究得出了一下几个结论:

    1.做过学情分析的教学案例不多,在备课中去进行学情分析的老师,从总体上来说,不很多。

    2.了解学情的手段比较简陋,基本上是一种经验似的判断。

    3.学情分析的过程比较粗糙,基本上是三言两语,只见判断,不见分析;只见结论,不见过程。

    4.学情分析的深度不够,很多学情分析是一种浅度的描述,是一种印象的判断。

    这样的学情分析,是很不够、很不到位的,很难同一篇课文的具体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也不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有效地教学活动。很多教师都说:“我们班的学生很差。”但在追问差在哪里时,教师又语焉不详,很难说出个一二三来。学情的分析,如果不是具体到每篇课文学生所具有的学习经验,比如,他们已经懂了什么,他们还有哪里不懂等等,实际上等于没有做过学情分析。在课标中除了提出总体目标与内容还详细地规定了各个学段的目标与内容,要求教师应要树立“学段”意识以及具备开发、细化“学段”教学目标和课堂内容的能力,强调“学段”意识,实际上也是在强调教师要以学生的学情为基础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曾经有人问优秀语文教师钱梦龙:“为什么钱老师上课时学生总能和他配合得那么默契呢?”钱老师的回答是这样的:“因为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自己的教学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因此,仔细体察学生认识活动的思路和规律,是我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备课时,自己觉得理解起来有难度的地方,我想,学生可能也会比较难理解;我自己看好几遍才看出来好处的地方,我想,学生也很难看出它的好處,我就会在这些地方导一导”。而教师们忽视学情往往很难写出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也无法打造一个优质的课堂。

    三.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的教学设计理论不够充实

    西南大学的教授魏小娜曾说过:“每个教学设计的背后都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念,就语文教学而言,语文课程标准就是最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如果一个教师连最基本的必须要解读的语文课程标准都无法正确理解,那写出来的教学设计也是空中楼阁,没有任何实际的理论基础用于支撑,笔者在某小学做代课老师时,曾采访过学校内部分教师,通过访谈的形式,发现教师对教育教学相关著作的阅读量不够,对课标的理解也不透彻,虽然口头说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总是走向某个极端,比如谈及“人文性”,很多语文教师就以为是在语文课堂上大肆进行感情的渲染,忽视语言教学,但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也是实现“工具性”要求的,章熊曾说过:“语文需要科学的训练,但语文训练不是万能的,然而它又是重要的,我们要走出一个误区,就是把言语技能的训练理解为简单的、机械地、反复的操作。”《文心》中也有提到:“只中思想而忽视训练,所获得的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只取其思想那便是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将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只取轮廓是没有什么用的。”

    没有足够的理论的引导和支撑,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也就缺少理论依据,教学设计能力没有提高,很多时候就是照搬参考书上的教案,但并不理解背后的设计原理,因此在课堂上也无法做到真正落实有意义的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