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有施工企业如何确保可持续发展

    史娟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20)07-130-01

    摘 要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国有企业进入创新、品质、透明、信用时代。一系列新战略、新探索,必将刺激国有施工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在精细管理、降本增效、安全管控、质量提升、品牌发扬上革故鼎新、推陈出新。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改革 可持续 发展

    一、当前国有施工企业面临三种矛盾

    (一)市场监管与现有体系的矛盾

    “四库一平台”与发改委项目信息库等实现数据对接,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永久性标牌制、质量信息档案制以及铁总质量安全“十条”红线管理规定,说明国家立体监管网络显著增强。而部分人员长期停留在传统作业流程和固化思维模式上,对新形势、新标准敏锐性不够,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落伍,体系更新跟不上形势要求,管控能力层层弱化。

    (二)发展需求与薄弱基础的矛盾

    施工企业前有标兵、后有追兵,行业竞争愈演愈烈。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夯实管理基础,全面提高运行水平。但是,国有施工企业管理基础薄弱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企业高增长与低积累、高产值与低利润、高速度与低效率问题依然突出,安全隐患不断、劳务管理难度大、物资设备创效不足等症结依然存在。

    (三)梯队建设与人才结构的矛盾

    人才梯队建设处于初级阶段,人力资源不足与生产规模扩大存在矛盾;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序列管理、分级管理融合度不高,自我造血功能不强;薪酬体系改革处于初级阶段,绩效考核办法没有发挥最大激励作用,奖金奖励执行效果还不够明显,员工职业规划体系没有建立,职位晋升渠道还不够宽畅。

    二、确保可持续发展要做好四项工作

    (一)确保人力资源充足性

    按照“平衡总量”原则,在人才储备上,打破单一的用人形式,加强社会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一线高技能及稀缺岗位劳务用工转正率,多渠道弥补专业人才不足现状;在薪酬改革上,凭能力就位、按业绩取酬,推进薪酬体系改革,推广项目薪酬包干试点、绩效考核分层级工作,建立“优胜劣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薪酬体系;在激励机制上,建立长效淘汰机制、关键岗位人才竞聘上岗机制、岗位考核胜任机制,让吃苦的人吃香,实干的人实惠,有为的人有位。

    (二)確保工程项目优质性

    严格秉持“一票否决”原则,严守安全质量红线。完善监管体系,建立“奖罚分明、权责明确”的监管体系,确保安全质量监管专业化、制度化;落实主体责任,创新包保兑现方式,实行分级分项负责,形成全员管安全新局面;强化现场管控,配齐配强现场监督人员,认真落实领导带班、安全旁站以及安全生产九项制度,有效提高一线作业人员监管能力;严肃劳务准入,把好劳务进场验收关,对施工资质、施工信用等进行审核,严禁不合格队伍进场。建立劳务队问题库,坚决将屡次违规或发生安全责任事故的队伍清理出场;重视信用评价,按照“提名次、割尾巴、抓加分”要求,制定措施消除各类隐患和负面因素;对标先进单位,从施组、进度、环保、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打造新形象,确保信用评价持续提升。

    (三)确保经济运行效益性

    经济效益是企业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要确保效益最大化,必须抓好降本、治亏、增效三个核心。实行项目绩效考核。推行项目责任成本分解与绩效考核兑现相结合的模式,将绩效考核单元细化至序列部门及现场管理组;推进大临成本管理。编制大临工程标准图集,对合同、验收、计价进行统一。推行大临工程考核兑现和后评价制度,提高大临工程施工规范性和成本可控性;推进亏损整治问责。通过专项整治督导,对重难点项目进行专项帮扶,明确减亏和二次经营目标值,签订减亏责任书,严格落实考核兑现。对未能实现减亏目标的项目,严肃问责追责;推进节超创效考核。加大物资、设备创效奖惩标准建设,从材料采购、设备改造、节能降耗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创效策划、执行、考核管理体系。

    (四)确保理想信念坚定性

    理想信念关乎全局、关乎长远、关乎根本。环境好、氛围浓、风气正,就是吸引力,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增强党建引领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精神,以示范党组织辐射带头作用,切实提升干部队伍整体水平;增强文化号召力。高起点、高标准抓好企业文化展馆、品牌创新工作室等特色文化建设工作,为企业发展打造深厚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力量;增强青年凝聚力。推进“号、手、岗、队”等青年组织创建工作,做好青年“五小”创新创效活动推广,助推青年员工成长成才;增强组织亲和力。创新劳动竞赛、技能比武、慰问帮扶方式,在提高职工素质、激励团队士气、建设一流队伍上发挥融合作用;增强宣传感染力。紧盯施工一线、重大节点、创新工艺、先进集体等关键线索,用身边的典型人物和突出事迹,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增强执纪战斗力。切实发挥纪检监察组织的执纪问责职能,秉持“监督全覆盖、执纪无空当、问责无盲区”原则,让“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成为常态。

    三、结语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如何顺应时代趋势,激发企业发展新活力,推进规模与结构、效益与品质的系统提升,是我们必须深入探讨的课题。只有不忘初心,担当有为,把握市场利好,深化结构调整,专注品牌升级,围绕目标任务,抓实抓牢工作重点,才能推动国有施工企业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