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建设与乡村振兴

    乡亲们,上午好!今天是望粮山村党支部书记尚海功同志和我共同发起的“教授下村季度讲堂”的第二讲。我本来打算从武汉大学请一位教授来主讲的,并且已经跟这位专家打好了招呼。但是,望粮山村的不少朋友都希望我能来亲自讲一次,觉得我是这个地方土生土长的人,对这里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讲起来更贴近实际,大家听起来会感到更加亲切。对家乡人的要求,只要合情合理,只要力所能及,我一向都是乐意效劳的。因此,我今天就赶着鸭子上架了,来跟乡亲们讲一讲家风建设与乡村振兴的问题。

    我先讲一下家风的基本特征。什么叫家风?通俗地说,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积累而形成的,被家庭或家族成员一致认同并坚持的风气、风俗和风尚。事实上,家风属于一种文化形态,也可以称为家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家风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个特征:示范性。家风不仅是一种价值观,更是一种方法论。我的意思是说,家风并不只是空洞的说教、僵硬的口号和抽象的律条,更多的时候不是挂在嘴上,而是落实在一个一个的行动上。说到底,家风还是一种为人处世和待人接物的行为方式。它是具体的,鲜活的,形象的,因而具有明显的示范性特征。比如尊敬老人,每当看到这四个字,我就会马上想到一个生动而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的时候,我可能只有四五岁。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父亲,他那时在镇上工作,每到月底才能回家休息几天。他对我外婆很好,每次回家休假都要把外婆接来吃顿饭,甚至还留她住上一夜。有一次,父亲又把外婆接来了,当晚让她睡在楼上。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外婆有点感冒,睡到半夜里,她突然在楼上咳得厉害,把我們都咳醒了。听到外婆的咳嗽声,父亲立刻就披上棉袄下了床。我看见他打着手电,先从糖罐里抓出一块冰糖,然后就快步上了楼。我还听见父亲跟外婆说,冰糖止咳,您含在舌头下面慢慢化吧。他一边轻声细语地说着,一边就把冰糖喂到了外婆嘴里。外婆含上冰糖之后,果然就不咳了。这个故事给我的印象很深,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时我想,等我长大后,一定也要像我父亲这样尊敬老人。成人以后,在对待老人方面,我的确很像我的父亲,无论是对自己的老人,还是对别人的老人,例如对我的父母,例如对我的姑父姑妈,例如对油菜坡的文叔,例如对显华的父亲金甫伯伯,我都能真心实意地去尊敬他们,并尽力在行动上给予关心和温暖。很显然,我的父亲在这方面给我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他是我的老师,是我的榜样,是我的楷模。

    第二个特征:传承性。家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文化基因,因而具有与生俱来的传承性特征。但是,文化基因不同于生物基因,生物基因会自发地遗传,而文化基因的传承则需要一种自觉。也就是说,家风的传承不像生物遗传那么简单,由于时间的更替、空间的转换和家庭成员的变化,它在传承过程中往往会遇到阻力。因此,当我们遇到阻力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有一种担当意识,有效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从而保证优良的家风代代相传。比如关于礼节问题,在家风好的家庭里,孩子早晨出门和晚上回家,都必须跟大人打个招呼,说一声我出去了或者我回来了。这是一个起码的礼节。在我小的时候,母亲对我很严,我早出晚归都要跟她说一声,否则就会遭到严厉的指责,甚至挨打。后来我当父亲了,也要求女儿像我小时候那么做,希望把这个好的家风传下去。可是,我女儿出生在武汉,城市的文化氛围与家乡油菜坡有着很大的不同,她有时便对我的要求不以为然。有一个故事,我至今难以忘记。那是女儿读高中的时候,有一天早晨,她起床晚了一点儿,匆匆忙忙刷了牙洗了脸,然后便慌慌张张下了楼,出门之前没顾上跟我说再见。当时我们家住七楼,没有电梯。我从书房走到阳台时,女儿已经下到一楼了。我大声叫住女儿,命令她回来跟我打了招呼再走。女儿用求情的口气对我说,爸爸,我今天快要迟到了,你就饶了我吧。我说,不行,你必须回来跟我打招呼,否则就不要再回这个家。女儿还算听话,只好一边哭一边跑步上楼,规规矩矩跟我道别后才又转身下楼。我爱人是城市人,当时对我这种做法极为不满,觉得我不近人情。但是,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必须要严格,尤其在家风问题上,丝毫不能马虎,一次也不能放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优良的家风从上一代继承下来,再传递给下一代,并让它永远延续下去。换一种说法就是,我们千万不能让那些优良的家风在我们这一代中断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承是我们的义务,更是我们的责任。假如我们没有尽到义务和责任,别人就会指着我们的后代说,这人没有传受。

    第三个特征:变异性。家庭或家族虽然具有相对稳固和独立的特点,但并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而是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时刻与社会、与时代、与他者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所以,家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因为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诉求、他者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当然,其中也包括家庭或家族成员认知水平的提高和审美趣味的提升等因素。这就是家风的变异性特征。比如,在我们家乡这一带,自古以来传承着这样一种风俗,即女儿出嫁之后,和女婿一起回娘家时不能同房睡觉,同床更不允许。这是一种地方风俗,同时也是一种家风。然而,随着社会的开放,随着人口的流动,随着城乡的融合,随着文化的交叉,随着人性的彰扬,这种业已成为规矩的家风已经被逐渐消除。现在,很多女孩子外出打工,逢年过节带着男友或丈夫回到娘家的时候,差不多都是大明大摆地睡在一起,同床共枕,其乐无穷。在我看来,这一家风的改变是一种进步,它是合乎时代的,也是合乎人性的,更是合乎现代文明的。再说,传统的家风也有好坏之分。对好的家风,我们要努力发扬和光大;对坏的家风,我们则要敢于批判和废弃。就拿女儿和女婿回娘家必须分床而睡来说吧,这本身就带有一种重男轻女或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儿子和女儿都是人,凭什么儿子儿媳可以同床欢乐,而女儿女婿只能分房干炕?这明显不平等嘛,更要命的是违背人性,所以必须改变。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娘家风俗》的小说,反映的就是这种家风的变迁。一个叫雨花的姑娘,在南方打工时爱上了一个外地男孩,结婚后带着丈夫回到娘家度蜜月,却被父母棒打鸳鸯睡进了两个房。分开睡了两夜,小两口实在坚持不住了,便跑到小镇上开了个钟点房。谁料到,他们的行踪被雨花的邻居盯上了,并且还受到了邻居的要挟。邻居让他们付保密费,否则就把这个秘密告诉雨花的父母。有意思的是,当雨花的父亲知道女儿女婿遭到邻居敲诈之后,居然主动废除了女儿女婿不能同房的传统禁令。从这天晚上开始,女儿和女婿便理直气壮地睡在了同一个房里的同一张床上。通过这个故事,我想要表达的主题是,家风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前进。

    接下来,我讲一下俗话与家风的关系。俗话,又称古话,有时也称为土话。它实际上是一种民间俗语,即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广泛流传的格言警句。从形式上来讲,俗话往往比较短小、简洁、凝练,多用修辞,基本上都是短语,而且琅琅上口,易于记忆,易于背诵,易于口耳相传。从内容上来讲,俗话常常运用具体而浅近的民间事象来揭示抽象而深刻的人生哲理,所以有时候又被称为口头禅。

    家风的形成,应该说经历了一个从实践检验到理论提炼的过程。在实践检验阶段,家风主要表现为一种故事形态,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动作,有原因,有结果。而到了理论提炼阶段,家风基本上又以俗话的形式出现,要么是一个比喻,如“屋檐水滴在旧窝里”;要么是一副对联,如“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要么是一段顺口溜,如“长到五六七,就要有规矩,桑条从小育,长大才成器”。可以说,俗话是家风的主要载体。许许多多的家风,都是通过俗话呈现出来的。打个比方来说,俗话就是一座家风的富矿,值得我们深入开掘,认真讨论,有效利用。前几天,为了回到家乡讲家风,我抽空集中分析了一些耳熟能详的俗话。通过分析,我发现俗话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家风资源,如果要进行分类的话,俗话里的家风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一类是,家庭伦理。所谓伦理,指的是人们关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哲学思考,它涉及到道德、信仰、标准、秩序、关系等各个方面。家庭伦理,主要指的是用以指导家庭或家族成员开展各种行为的观念,包括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关于家庭伦理的俗话很多,多到不胜枚举,比如:老老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人正不怕影子斜,上梁不正下梁歪、穷要穷得干净,富要富得宽正、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父慈子孝,夫唱妇随、養儿防老,积谷防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只要工夫深,铁棒磨成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关于家庭伦理的俗话真是太多了,说三天六夜也说不完。这些俗话,说的都是为人之道和处世之理,有讲公正的,有讲孝顺的,有讲慈爱的,有讲团结的,有讲诚信的,有讲勤奋的,有讲吃苦的,有讲感恩的,可以说涉及到了家庭伦理的方方面面。有意思的是,这些俗话虽然字不多话不长,却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有情有义,还有浓郁的烟火气息,很容易被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比如“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一听到这句俗话,我便会猛然想到我姑妈给我喝糖水的故事。那一年我满十二岁。头天晚上,我一夜都没睡着,心想明天就是我的生日了,我妈肯定会给我冲一杯糖水喝。第二天是星期天,我天一亮就起床了,希望早点喝到糖水。我妈那天也起得很早,一起床就在灶台上烧水。我想,她肯定是烧水为我冲糖水的。然而,我妈没等水烧开就舀起来放在了脸盆里对我说,今天不上学,你赶快洗了脸去山上打柴。听我妈这样说,我的心顿时一凉。显然我妈把我的生日忘了,这让我心里很难过。我本想告诉她今天是我的生日,但我想了想什么也没说,草草地洗了脸就上山打柴了。从山上扛柴回家必须从我姑妈家门口经过,姑妈家门口有一根高大的柿树,这会儿树上的树叶已经落尽,只剩下几个黑色的鸟窝。当我扛着柴走到那根柿树下面时,姑妈突然喊了我一声。她让我把柴捆放在柿树下,到她家里去一趟。我放下柴捆,迅速进了姑妈家。刚一进门,姑妈就迎面将一只玻璃杯朝我递过来。今天是你的生日,姑妈冲一杯糖水你喝!姑妈微笑着对我说。我顿时激动不已,寒冷的心一下子变得热乎乎的,仿佛有人在我心里烧起了一团火。我接过糖水迟迟没有喝,端糖水杯的手不停地颤动。姑妈催我说,快喝吧,趁热喝下去!我圆睁双眼看着姑妈,真想对她说一句什么,但我却什么声音也发不出来。我只好举起糖水杯,放在嘴前,一仰头将那满满一杯糖水一口气喝了下去。就因为这一杯糖水,我一生都记得我姑妈。大学毕业有了钱,我每次回家都要给我姑妈买礼物,买的最多的就是糖。

    二类是,家庭规则。规则即规矩和原则,也称为制度。家庭规则指的是用来规范家庭或家族成员行为的一系列规矩和原则。关于家庭规则的俗话也不少,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不言,睡不语、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宁可想着说,不可抢着说、当面锣,对面鼓、老的要像老的,小的要像小的、言传身教,上行下效、大人说话,小孩莫岔、娇儿不孝,娇狗上灶、子不教,父之过、格子大不过蒸笼,胳膊比不过大腿、可以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家有主,船有舵、人有脸,树有皮、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软、父管三十,子管三十、小来是兄弟,长大各自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这些俗话,体现的都是管理一个家庭或家族的规矩和原则,对每一个家庭或家族成员都有一种约束力。如果没有规矩,这个家庭或家族便不成方圆;如果没有原则,这个家庭或家族便不成体统。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要想兴旺发达,持久繁荣,必须要建立起一系列的家庭规则,甚至应该把它当作纪律和制度,要求每一位家庭或家族成员共同遵守并执行。否则的话,这个家庭或家族是没有前途、没有未来的。譬如上面提到的“娇儿不孝,娇狗上灶”这句俗话,看起来是个比喻,实际上传达的是家庭教育的一个规则,它要求父母对子女必须严格管教,不能娇生惯养。严是爱,既是对孩子的爱,也是对大人的爱。娇是害,既害孩子,更害大人。这里,我想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正面的,一个是反面的。我先举反面的例子,有一个人,岁数比我稍大一点,也是本地人,住的地方离我家不远。小时候,我隔三差五到他家附近放牛,所以经常见面。他的父亲喜欢吸烟喝酒,受父亲影响,他很小也染上了吸烟喝酒的毛病。更为糟糕的是,他父亲对他非常娇宠,对他几乎是有求必应。他要吸烟,父亲就给他上烟;他要喝酒,父亲就给他倒酒。有好几次,我曾看见他父亲给他上烟后还亲自划火柴帮他点燃。这个人长大以后,对烟酒都上了瘾,烟可以一根接一根吸,酒是每喝必醉。但是,他好吃懒做,手头并不宽裕,有时买烟买酒都困难。他父亲这时老了,也没能力挣钱了,却依然喜欢吸烟喝酒,还时常低三下四找他要烟吸要酒喝。然而,他是个无义包,对父亲一点也不孝顺,不仅不给父亲买烟买酒,而且还把自己的烟酒藏起来,生怕他父亲发现了。后来的结局很惨,有一次,他喝酒喝醉了发酒疯,居然亲手放火把他们家的房子烧了。这个例子,就是教子不严、娇儿不孝的悲剧,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我再举一个正面的例子,是关于我本人的。我当年在万寿读初中的时候,每个星期日都要回家干活。有一天,母亲让我打蒿垫猪栏。我对母亲说,如果我一天能打十捆蒿,你就给我买一双凉鞋。母亲答应了我的条件。那天,我清早上山打蒿,一刻也没停,到中午就打了七捆蒿,扛回来一捆一捆摆在猪栏边。吃过午饭,我担心母亲变卦,便要她先把买凉鞋的钱给我,然后再去打那三捆蒿。母亲倒是很爽快,马上把三块七毛钱给了我。没想到的是,母亲刚把钱递到我手里,父亲突然从镇上回来了。他听说我打蒿还讲条件,立刻把我教训了一通,说劳动是我的义务,不应该讲任何条件。批评之后,父亲不单是让母亲收回了那笔钱,而且还逼着我又打了三捆蒿。当时,我的确有些想不通,还在心里怨我父亲不近人情。可是成人以后,我才意识到父亲当初是为我好。他让我懂得了人生的意义在于付出,而不是在于回报(索取)。因此,我特别感谢父亲当年对我严格甚至有些苛刻的教育。这种不娇不宠的教育,让我终身爱益。

    三类是,家庭策略。策略一般指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也可称为计策和谋略。家庭策略,主要是指家庭或家族成员在为人处世、治家理业、待人接物过程中所采用的计策和谋略。它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在浩瀚的俗话中,总结家庭策略的也很多,比如: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一个人吃不饱,十个人吃不完、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逢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早不忙,晚恓惶、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升米的恩人,一斗米的仇人、智大養千口,力大养一人、当面教子,背后教妻、手心手背都是肉、众人拾柴火焰高、君子动口不动手、宰相肚里能撑船、闷头鸡子啄白米、伸手不打笑脸人、磨镰不误砍柴功、兔子不吃窝边草、憨人有憨福、家和万事兴……上面这些俗话,既有对生活姿态的捕捉,又有对生存智慧的打捞,还有对生命意义的发掘,汇聚起来简直就是一本人生指南。在坚定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的当下,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优良家风,就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些家庭策略的价值,其中既为我们提供了正面的经验,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反面的教训。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对我们来说都是宝贵的,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和汲取。比如“当面教子,背后教妻”这句俗话,对我们正确处理夫妻关系就具有很好的启示。据我所知,眼下乡村的夫妻关系总体上并不是太好,横眉竖眼的有之,骂骂咧咧的有之,动手动脚的有之,笑脸相迎的少,和风细语的少,相敬如宾的更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缺乏夫妻生活策略。俗话说,当面教子,背后教妻。意思是,作为丈夫,对待妻子的态度和方式绝对不能像对待子女一样,妻子有缺点有错误,千万不能当着外人的面进行批评和指责,否则就会让妻子颜面扫地,从而使夫妻关系更加恶化。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是我在老家亲眼目睹的。我的一位邻居,为人非常勤劳,每天天一亮就起床下地干活。他的妻子,却喜欢睡早床,经常睡到太阳升起来才起床。有一天早晨,邻居耕完一大块田回家,左邻右舍都在吃早饭了,他的妻子居然还睡在床上。邻居一气之下,便把浑身只穿了一条花裤衩的妻子抱到家门口,对左邻右舍大声喊道,你们都来看呀,看看这条大懒虫!他边喊边把妻子扔在地上。他妻子被羞得满脸通红,恨不得挖个地洞钻下去。这一出上演之后,他们夫妻关系更紧张了。我想,邻居如果能像俗话说的那样背后教妻,那效果肯定会好得多。

    最后,我想简要地谈几点关于家风建设的建议。我认为,家风建设,重点在于家风的传承。其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什么要传承家风?二是传承什么样的家风?三是如何传承家风?为了正确回答和有效解决这几个问题,我提出三点建议供大家参考。其一,要有时代意识。所谓时代意识,就是要把对家风传承的认识上升到新时代的高度。其二,要有辩证意识。所谓辩证,就是坚持辩证思维,全面地、客观地、冷静地、一分为二地看待一切事物。家风做为一种传统文化,毫无疑问具有二重性,其中既有优良的部分也有不良的部分,既有精华的部分也有糟粕的部分,既有先进的部分也有落后的部分。所以,我们开展家风建设,首先必须要用辩证的眼光去对家风进行审视,从中挑选出优良的部分、精华的部分和先进的部分,同时剔除那些不良的部分、糟粕的部分和落后的部分。其三,要有审美意识。所谓审美,就是要把情思和哲思融为一体,把感性和理性融为一体,把意思和意义融为一体,设置美的氛围,创造美的形象,给人们提供美的享受。从家风传承的角度来说,我发现有一种倾向,就是在家风传承的过程中,我们过于强调了这项活动的教育性,好像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教育。其实,我倒觉得,新时代文明实践更应该是一种审美活动,即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在活动中感到轻松,感到快乐,感到开心,有一种美的享受。换一句话说就是,我们应该适当淡化活动的教育性,同时强化活动的审美性。

    晓苏,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