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生成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汪腊梅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要求老师重视小学语文生成性阅读教学课堂。在构建阅读教学课堂时,老师可以通过课堂留白、角色互换、问题追问、实物展示、捕捉问题等方式,有效抓住课堂中无形的生成性资源,引导小学生不断深入课文思考,提高其阅读及思维能力。同时,通过生成性阅读教学,能良好的显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们得到有效的关注,其学习动力才能激发出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成性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生成性阅读教学是秉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来帮助小学生高效地完成阅读任务。传统的阅读教学通常是老师让小学生自己阅读,然后进行文章讲解,进而忽略了小学生的自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按部就班地解说文章,也易造成小学生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而且课堂中学生们的理解错误、兴奋点、特殊体验等,都能为生成性阅读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生成性阅读教学,能让老师准确的捕捉教育契机,优化教学策略,让小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文章,最终提高其学习能力及综合素养。

    一、课堂留白,奠定生成基础

    留白,属于绘画艺术的常用手法,能引发读者深思,激起无限想象。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习惯将课堂内容安排得满满当当,提出问题让小学生课后思考、做练习,这并不利于小学生养成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可利用课堂留白,引发小学生深思、学习,为课堂生成奠定基础,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例如,在学习《不会叫的小狗》这一課时,小狗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叫声而到处学习其他动物叫声,遭遇各种困难。文章结尾有三个结局,老师可以利用课堂留白的形式让小学生们发挥想象力,尽情分享自己的想法,指出文章中的三个结局哪一个最好,或者让小学生自己想一个更适合的结局。这样,小学生就可以大胆想象、思考,踊跃发言,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小学阅读教学内容更精彩。同时,通过课堂留白,可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为课堂生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生在课堂留白中能有充足的思考、独立学习时间,有利于其课堂知识的吸收,而这一方式又可以良好的展示生成性阅读教学的独特之处,更具新颖性。

    二、角色互换,催生课堂生成

    小学语文课文的内容中,有不少人物对话,如果只是让小学生自行阅读或者老师进行教读,学生们可能无法正确地掌握每个角色的心理和情感,这容易降低课堂教学效率,限制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针对上述情况,老师可以进行角色互换演练,让小学生分别扮演每个人物进行对话,让其真正感受到每个角色的情感和内心活动。例如,在学习《狐狸分奶酪》这一课时,为了让小学生更能了解狐狸的狡猾,老师可以让三位小学生分别扮演熊哥哥、熊弟弟、狐狸进行对话。为了保证代入感,老师可拿来一块比萨来代替奶酪。这时,扮演狐狸的同学看到美味的比萨,忍不住吞了吞口水,有小学生便起哄:“你的样子真像贪吃的狐狸。”当三位小学生分别扮演完三个角色后,便让其进行自我总结。其中一位小学生说:“我知道狐狸为什么那么好心要帮熊哥哥、熊弟弟分奶酪了,它这么狡猾肯定是眼馋这个奶酪,而且故意咬得不均匀的。”另一位小学生附和:“没错,别说狐狸,我看到好吃的我都眼馋。如果狐狸是真心想帮助熊哥哥和熊弟弟,应该做到公平。”最后一位小学生说道:“熊哥哥和熊弟弟好笨呀,奶酪都快被狐狸吃完了还给它分,刚刚看到这位同学吃比萨,我都不想给他分了。”通过角色互换,练习文章中人物的对话,不但能有效催发课堂的生成,而且能让小学生深入了解狐狸的内心活动及狐狸的狡猾,更利于教学和小学生思维成长。

    三、问题追问,推进课堂生成

    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散发小学生的思维,让小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知识,老师要在课堂上进行有效追问,进而保证课堂的生成性。通过一系列的追问,能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去认真思考,找出问题答案,老师再根据小学生的答案进行深入追问,便能有效促进小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学习《父亲、树林和鸟》这一篇课文时,文章的末尾写着:“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在阅读前,老师可以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小学生理解这句话:“文章中的树林有什么特别之处?父亲是如何发现鸟的存在?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在小学生认真阅读完课文后,有小学生回答:“文章中的父亲很了解鸟的生活习惯、特点,能根据鸟和树林的关系,在安静的树林中发现鸟的存在,这表明父亲对鸟尤为喜爱。如果父亲是猎人,便能准确的捕捉到鸟,这并非好事,所以作者才会这样说。”老师则继续追问:“同学们从父亲的描述中都学到了什么?”有小学生回答:“从细微之处可学到很多知识。”通过追问,能让小学生去粗取精,从文章中学到更丰富的知识,有利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当然,追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师只要能在恰当的时间和情景下进行追问,便能激起小学生对阅读的好奇心,同时还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最终保证了生成性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四、实物展示,转化课堂生成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会有许多小学生没有接触过、见过的东西和事物,小学生们虽然年龄较小,心智尚未发育成熟,但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好,很容易对未知事物感兴趣。所以,老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点,转化课堂生成,让小学生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有效吸收、消化课堂知识,使其正确掌握学习技能,进而提升学习氛围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竹节人》这一课时,老师可让小学生提前准备一些竹节,并在课堂上根据课文中的内容制作各种各样的竹节人。通过自己动手,能让小学生了解“威风凛凛”“呆头呆脑”“齐天大圣”“金钩大王”等竹节人是怎样形成的,而竹节人又是如何进行“开战”的。并且,通过实物展示,小学生们能将抽象的课文内容转化成实物,更能正确认识文章的内容。如果没有实物展示,小学生可能不一定能正确理解竹节人的“威风凛凛”“呆头呆脑”了,课堂也不会妙趣横生了。

    五、捕捉问题,激发课堂生成

    课堂教学流程在老师心中虽然早已预设好,但课堂情境是千变万化的,老师要及时捕捉课堂中的小问题,引发小学生进行思考,让其正确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和内容,有助于小学生的思考能力提升。例如,在学习《盼》这一课文时,老师请学生朗诵,在读到:“我开始盼着变天……”的时候,有一位小学生直接指出:“还有人盼望变天、下雨的,晴天不好吗?”老师并没有直接批评这位学生,而是在朗诵完成后,提出问题:“刚刚在朗读的时候,有位同学指出了他的想法,认为文中的小女孩有些奇怪,竟然盼望变天、下雨,请同学们再细细琢磨课文,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通过阅读,有同学指出,小女孩那么盼望变天,是因为得到了一件与众不同的雨衣,非常喜欢;有同学则认为这件新雨衣还没有用过,想尽快尝试,就像我们得到一件新礼物一样,都想迫不及待地使用,这表明了小女孩急切的心理。在课堂上,老师能及时捕捉小学生随意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小学生们进行探讨,让其意识到“盼”字所表达的迫切心理。因此,在小学语文生成性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接受小学生的问题,倾听其真实心声,并把握时机,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其深入思考,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最终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

    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想要丰富教学内容,需尊重小学生的真实想法,及时接收其不同的观点,通过各种方式让小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促进课堂生成,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佩玲.语文生成性阅读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9,10(33):9-10.

    [2]沈彩群.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分析[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35(11):22.

    [3]居小丽.小学语文生成性阅读的实施[J].华夏教师,2019,4(30):71.

    [4]罗昌英.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分析[J].读与写,2017,14(10):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