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孙玉香

    在小学阅读教学课堂上,一些教师喜欢走套路,总是范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概括主要内容、进行重点品析、关注表达方法等,阅读方法也是老一套。这样一来,学生对阅读自然就提不起兴趣。如何走出这种不变的程式,教师要适应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新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方法,让每一节阅读课都带给学生全新的感觉。一、多种方法换着用

    阅读方法既有针对整体课文的,如概括主要内容、体会表达方法等,又有适合部分的,如咬文嚼字的品析、类似材料的比较等,可以说对每一篇课文的阅读来说都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学情,选择适宜的阅读方法,让学生顺利地进行阅读。

    如教学《暮江吟》和《题西林壁》这两首古诗的时候,一位教师就运用了不同的方法。教学《暮江吟》时,教师采取想象画面加吟诵的方法,一方面适合理解、体会诗句所直接呈现的效果——画面感强烈而且很美,让人流连忘返;一方面与诗人创作的情境相适应,古诗的诗意吟着吟着就出来了。学习时,教师带领学生像诗人一样用自己喜欢的调子来读这首诗,在不知不觉中就达到背诵全诗的目的。教学《题西林壁》的时候,教师采取师生合作板书的方法,让学生尝试根据诗句画出示意图,教师先示范画出一个大三角形代表庐山,然后一边读诗句一边继续完成板书,将诗句中的一些关键词板书在大三角形中适当的位置上,使其能够体现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蕴和哲理,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了一幅富有创意的板书,使人一看就领悟“不识庐山真面目”是没有跳出庐山来看山。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不会有雷同感了。二、自主阅读重运用

    自主阅读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但自主不是放任自流,需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标,采用适宜的方法来完成。具体地说,一些常规的阅读方法策略,如精读、略读、浏览、跳读等,还有提取关键信息、梳理课文脉络等,都需要借助不同的课文引导训练,然后再把这些方法在自主阅读中适时加以运用。

    如教学《在柏林》(六年级上册第14课),这是小说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需要学生运用在前面精读课文《桥》和《穷人》中学习的语文要素的训练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为了学生有效把握本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本单元《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中的内容,找出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即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进行体会,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还可以借助环境描写来突显人物形象。之后,学生自主进入《在柏林》一课的阅读,首先确定课文主要刻画的人物,继而找出围绕人物的描写中,突出了哪些因素(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情节、环境)的作用。当学生确定小说通过一对后备役老兵夫妻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来刻画人物形象时,教师再让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和环境描写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进而懂得小说的主题。三、辅助方法讲实效

    进入“互联网+”时代,多媒体走进了课堂,以其生动形象、容量大、信息丰富等特点,深受学生喜爱,但也出现了另外一个现象:淹没了语文教学的主体任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因此,多媒体所带来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只能属于辅助方法,教师在使用时以学生学习需要为准,要讲究实效,不可喧宾夺主。

    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五年级上册第14课),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关于圆明园的资料太多了,而且有許多珍贵文物或者画面都是能够吸引学生关注的,全部都呈现的话借助多媒体一节课也播不完,这就需要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精选其中最能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资料进行呈现,那就是侵略者对圆明园的毁灭,可以剪辑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让学生感受侵略者在圆明园犯下的滔天罪行。这就是追求实效的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总之,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构有效的阅读模式,提高阅读能力,形成阅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