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何晓莹

    摘要:《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小学科学课列为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将科学课程的起始年级延伸到小学一年级。这一变化得到了教师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小学科学教育,对从小激发和保护学生对于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身边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践引导,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得成就感;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各类科普展览拓展眼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教学;动手能力;科学素养

    一、研究背景

    科学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学习基础,而物理、化学等学科又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基础课程,其重要性毋庸多言。从蒸汽机、电气化到航天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和量子物理,每一次人类社会发生划时代的进步,都依赖于科学的突破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推动科技不断进步,青少年是重点人群。只有在小学科学教育一线上出新搞活,不断厚植科学的土壤,在学生心中撒播科学的种子,才能引导学生走进科学的大门,为未来培养、造就更多具有科学素养的现代人才。

    二、优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不断成长

    积累了十年的任教经验,笔者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尝试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思考,并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保持活泼、好动的天性,对于周围的世界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科学、体验科学的兴趣。

    1.从身边探索,由易到难发现科学的奥秘

    幼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育,通过鼓励提高学生从身边有趣的事物中观察科学现象、发现科学问题、大胆做出预测、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彩虹是怎么形成的?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学生在探索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产生很多问题,每个问题追根溯源都是一門科学的基础。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灵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策略,保持学生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从身边小事入手,培养学生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好奇、兴趣和理解。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以下统称“教材”)五年级上册“太阳和影子”这节课时,教师通过实验开展引导性探究,让学生观察身边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规律,即影子随着太阳东升西落位置会发生规律性变化,并根据这一规律来制作日晷,学生会发现原来平常的影子有这么大的作用,同时也会赞赏古人的超凡智慧。

    又如,在教学教材“看月亮”这节课时,学生对又大又圆的月亮印象深刻,但也不是每天都会出现满月,学生在生活中也发现了这一问题。学生的疑惑加上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的引导,会让学生深入思考,为以后太阳系等宇宙空间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持之以恒探索科学的决心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选择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兴趣的形成和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从身边有趣而平时又没有注意到的事情入手探索科学知识。因此,教师要从语言组织、实验操作、教学计划等方面有意识地吸引学生,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这一单元时,教师首先介绍了世界上最先进、最有趣的穹顶和桥梁等建筑,并及时把实验——“手握不破鸡蛋”“A4纸搭建桥梁”引入教学,验证了形状在建筑上的应用。当几名身体比较强壮的学生发现自己无论怎样用力都握不碎一个鸡蛋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立刻被激发,此时教师再顺势分析各种形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让学生动手实验,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进行自主研究,从而获得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的双重体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由于教具不足或实验程序烦琐、危险等原因,只是凭空讲解或自己动手示范,这样并不能让学生将感性的认识与理性的教材知识做到知行合一。因此,在科学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尽量增加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内容,并要注意强调各种实验(如火、电、化学品等)的危险性,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强调让学生注意保护自身安全。

    3.引导学生实践,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只要有生活的地方,就有科学。小学科学课堂要走出去,扩大教学范围。教师要告诉学生,在学习科学的同时,还要意识到科学可以用来解决很多问题。

    例如,教材六年级上册“洗衣服的学问”介绍了怎样洗掉衣服上的污渍,如血液、油脂等。教师要求学生回家洗一次衣服,体会家长做家务的辛苦,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讲卫生,爱护辛苦洗好的干净衣服。

    又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上册“做酸奶”这节课时,教师指出饮用奶制品对于学生身体成长的重要性,督促学生多饮用奶制品,增强健康体质。而酸奶与牛奶相比量少价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亲手加工制作酸奶。

    再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太阳和影子”“研究磁铁”相关内容时,教师提问:你在野外迷路了怎么办?通过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教会学生用看太阳、指南针,或者看北极星来识别方向,同时给学生讲述与星座有关的有趣小故事。小学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学习—应用—快乐—再学习”这样奖赏、激励和快乐机制来激发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从中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会学生探索感兴趣的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2018年,通过对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电视和互联网是公众日常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在互联网渠道中,微信、百度等成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工具;科普活动在公众获取、了解科学知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参加过科技展览和科普讲座、科技周、科技节或科普日活动的公众比例较2015年有大幅度提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为当下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时间、空间、资金都不再是限制学生开拓眼界的桎梏,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高质量的科学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以教材为中心,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服务于学生的科学学习,通过强大的资料库和全方位的互动,让学生感受到乐趣。如果教师能沿着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时通过丰富的课程资源“定制”教材,回答学生科学现象产生的原因,同时涉猎其他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知识体系,那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必将极大提升,同时积累丰富的科学知识,对今后的学习也有很大助力。

    三、结束语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应当加大对信息技术,尤其是教学软件的投入和使用,在教学工具开发中更加重视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大对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通过多种手段的应用,加强科学素质教育,特别是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进一步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何薇,张超,任磊,等.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及对科学技术的态度:2018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报告[J].科普研究,2018(6).

    [3]黄玉玲.开放式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教育研究,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