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感法”突破文言文诵读

    雷义成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阅读鉴赏”部分所选的课文中,有不少文质兼美、人文性很强的文言文,如《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陋室铭》《桃花源记》等,对于这些充满生动丰盈的人物描写、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生哲理的好文章,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那就是“诵读”。诵读,就是“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是对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我认为诵读是一种过程。那么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运用,我产生了一点思考。

    一、诵读是一种感觉的过程

    帮助或者让学生自行解决字词读音,是诵读的前提。让学生自行在没有心理负担的前提下去感知这些古代文学作品。当然,这里的诵读除了学生自己的初步诵读,还可以借助一些媒体和恰当的音乐来感染学生情绪,营造良好的情境,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以增强诵读的效果。

    如在教学《答谢中书书》一文时,我用一句话直接引入课文后就让学生结合注释揣摩该怎样读课题,之后,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自讲文段,用多媒体投影温馨提示:

    一读,读清楚课文的层次:学生先准备,第一层读到哪儿,第二层又从哪开始;学生朗读第一遍之后,教师随机插入提示,这篇小美文前是叙后是议,然后要求学生再读,读出层次,层与层之间停一拍;第三遍朗读要读出壮美和秀美的意境,教师范读后学生再读。此时便完成了第一轮朗读,学生不仅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而且还厘清了课文层次,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又初步把握了美文的意境。

    于是,很自然地便进入到第二轮的朗读。多媒体投影,二读,读出作者的陶醉与赞叹:先是教师范读,尤其是“实是欲界之仙都”一句,在语气语调上要读出夸张的赞叹。然后学生试读,并辅之以优美的配乐,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陶醉其中,此时已然不是在课堂之中了,学生仿佛置身于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犹如欣赏了一幅仙境一般的山水画,此时,再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赏析文中佳句,至此,这篇山水小品文的意境美、人文美学生已了然于胸,这是那种纠缠于语法讲得太多的传统教法所不能比的。

    二、诵读是一种感知的过程

    初步诵读之后,就要进行深入感知。感知是指利用感官对物体获得的有意义的印象。在排除文言文阅读困难之时,可以通过诵读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理解难点进而选择教师辅导解决,也可增强学生自己探究学习的动力。

    在排除文言文阅读困难之后,通过诵读加强学生对于文言知识点的印象,也是增强文言文语感的一种方法,文言文中难以讲解清楚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都将会在诵读的过程中有所感知。这就是通过诵读产生“知”的作用,是一种有意义的印象。

    如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时,在初步诵读之后,学生就产生了疑问:秦王让使者问安陵君的问题与他在朝堂上质问唐雎的问题,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但为什么表达的句式不相同呢?因为前者是命令的语气,就应该用祈使句,而后者则是厉声质问加威胁的语气,就该用反问句。同样,唐雎回答秦王的话与安陵君回答秦使的话本质上也是一致的,但回答的方式也不同:安陵君用的是外交辞令,属于委婉拒绝,而唐雎则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对秦王说:“否”;语气不一样,是因为秦王是厉声斥责,所以唐雎也以反问反击。就这样,学生在诵读感知中不断地走向了深入,学习水平也不断地提高了层次。

    三、诵读是一种感悟的过程

    感悟就是有所感触而醒悟或领悟。在初步的感觉和中期的感知后,最终需要增强对课文所表达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进而产生自己的想象和体会。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朗读时就要从中感悟到菲利普夫妇的无奈、失望而又抱有一丝幻想的心态。像这个片段:“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要动身到南美去做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的过日子了”朗读时,通过加重语气,体悟“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中的“你”和“担心”中,表达于勒由于破产却不想告诉哥哥菲利普而產生的那种内心底气不足、担心哥哥看出他的破绽的心理。这样在朗诵中抓住表情的词去进行感悟式的朗读,将其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以及表现技巧化为己用,最终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知识体系。

    诵读是承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将文学作品转变为有声语言的一种方式。它能够让学生在感觉课文内容思路、感知文言文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最终获得自身对于文言作品的个性化的感悟,所以,诵读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七中学(73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