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影响中学生德育的原因分析

    陆晨

    【摘 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落实教育工作树德育人的根本任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抓好学生德育工作、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但现状表明,我国德育的许多重要环节仍存在着障碍,导致中学生德育效果低下的原因包括社会环境、学校教育、教师素质、家庭教育等。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障碍;原因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1-0141-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报告进一步明确了中学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和使命。

    有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我国中等教育在校人数(包含高中教育和初中教育阶段)己达到8400万之多①,是青少年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道德需要是中学生的一种基本需要,同理智需要、审美需要一样,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学生未来在社会中的社会性发展程度和社会性接纳程度②。中学生道德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社会各方面发展。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对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当下中学生的德育状况并不乐观,德育的低效甚至失效现象确实反映了我们在中学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

    一、社会德育大环境的复杂性

    (一)不良社会风气的混淆与侵蚀

    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给中学生提供成长环境。社会风气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思想道德行为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风气之于中学生,犹如土壤之于树苗,古语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深刻揭示了社会风气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形成所产生的影响。③社会风气中有我们党和國家所倡导的正面、积极的文化,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中值得借鉴的优秀文化等;然而,社会中的不良风气也不在少数。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丰富起来,人们的主体意识增强,开始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然而,由于经济与文化发展不是同步的,在中国经济腾飞、生活条件改善的同时,社会上也滋生了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被引进我国的同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利于我国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糟粕文化也随之涌入。

    (二)现代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

    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具有开放性、多元性、隐蔽性的特点,网络用户的主要人群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网民素质良莠不齐。网络上发布的信息数量庞大,真实性、合法性、道德性难以辨别,再加上我国目前尚未出台相关引导、规范网络秩序的法律法规,使得我国当前网络环境混乱,充斥着暴力、色情、违法的信息。长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钻我国网络管理上的漏洞,宣传一些有悖于我国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反动思想,给我国维护网络安全、营造文明积极的网络环境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再加上商业媒体的趋利性,导致了很大数量的媒体不顾职业道德和社会影响,利用网民在网络上追求新鲜刺激、发表言论又不受法律和伦理约束的侥幸心理,发布一些有违社会公序良俗的广告、视频、图片,网络环境受到污染。

    中学生处在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时期,尚未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力,缺乏抵御诱惑的能力,经常会感到无所适从,当他们面对社会和媒体上的各种思想和五花八门的诱惑时,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如果这些消极、负面的社会风气不加以遏制而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它们很容易与我们教育工作者所倡导的价值观发生正面冲突,甚至混淆视听,使中学生按照错误的方法论做事,从而很难树立起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长时间在这种不良风气中耳濡目染,也容易使原来在学校中培养起来的正确价值观产生动摇,模糊了道德标准的界限,削弱德育工作的效果。

    二、学校德育工作的低效性

    (一)学校德育方法的滞后性

    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内德育工作也是中学生接受德育的重要环节,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未来接班人的重要责任。然而,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大多数学校还是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灌输式德育。德育工作主要是由班主任和思想品德老师担任,德育过程往往是照本宣科,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讲台下昏昏欲睡。学生是德育活动的主要对象,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扮演着思想政治理念和道德情操规范的被灌输者角色,没有真正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来,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个体差异,使学生难以真正领会德育的真正意义所在。再加上德育教材内容空洞、案例陈旧,单纯地照本宣科不能将党和国家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和真理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现实相结合,缺乏针对性,难以使正确的政治理念和优秀的道德观念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情操。

    (二)学校德育理念的功利性和评价手段的单一性

    尽管国家提倡素质教育改革已经多年,也出台了多部旨在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的相关文件,但是多年的教学实践结果显示作用并不明显。原因就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中考、高考仍然是学校考虑的第一要事。在不少学校领导、老师甚至学生的心中,分数与升学大于一切。

    此外,德育评价的标准和手段过于单一。德育评价对德育工作具有导向性作用,可以加强学校德育质量管理。然而实际情况是,我国目前对于学生德育的评价手段主要依靠的还是考试成绩,对于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主要依靠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例行检查等,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出现“为了德育而德育”的现象。德育理念的功利性和评价手段的单一性导致了中学生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间的巨大差距,教育者所传授的理念无法在学生的内心产生共鸣,从而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知与行难以得到统一,使我国的德育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教师自身水准的制约性

    (一)教师德育水平的局限性

    教师是一项对专业性要求很高的职业,和医生、律师一样,从业者必须经过规范化的学习和严格考核才能符合教育界的职业标准与要求。我国现代化教育起步较晚,而且很长一段时间对中学教师专业性要求不高,进入教师队伍的门槛较低,没有进行系统的德育方法培训,导致了老教师教学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面对德育明显理论与实践能力不强,而且也不善于学习新的德育方法。在新晋教师方面,年轻中学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院校,在上岗之前接受过专门性、系统性、全面性的理论与实践训练,但是目前的高校培养模式并不能保证师范院校的学生毕业时符合教师的职业要求,一般评定学校师资水平的标准也偏重于学科教学和科研能力,忽略了对他们道德教育能力的考察。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通常着重于传授专业知识,重智育而轻德育,将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德育、美育等割裂开来。而班主任和思想政治老师作为德育的主要承担者,依然沿用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方法,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活动也比较单调乏味,使学生对德育毫无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德育结果只能差强人意。

    (二)教师私德的差异性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战斗在教学工作的第一线,自然也成了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教师是否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好坏。现在的中学教师队伍,青年教师占了很大比例,成为教学一线的主力军。他们大多思想活跃,充满干劲,不墨守成规,但是由于资历尚浅,思想和政治方面不够成熟,作风上不够扎实,即使掌握了充分的德育方法,他们本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也难以保证可以承担起引导学生的重任,加上教态教风不成熟,教师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将个人不正确的价值观带入道德教育中。有时教师无意说的一句话,很可能会误导学生,带来严重的后果。

    在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严重冲击社会道德风尚的今天,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受到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很大一部分来自教师的个人素质。教育的工具化和功利化倾向、中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不高等现状,使很多教师仅仅是把教育当成谋生的手段,收红包、私下开班等现象屡见不鲜,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学生缺乏爱心和耐心,从而更不注重德育工作。

    四、家庭德育环节的缺失

    (一)家庭德育意識薄弱

    家庭是每个孩子成长的摇篮,也是孩子性格和行为习惯养成的第一场所。我们常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中学生的家长希望子女早日成才,只注重学习成绩,认为孩子参与德育实践和培养健康的思想道德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还有的家长把德育任务全部推给学校,认为学校对孩子的学习和思想道德教育有着培养职责,孩子一旦出现偏差,全部都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很少反思自己,导致了许多中学生在家一个样,在校一个样,思想和行为出现两面性。

    (二)家庭德育方法缺乏科学性

    大多数家长都能认识到家庭德育的重要作用,能够在家中对孩子的思想认知和价值选择进行引导,但是部分家长的教育能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稍有欠缺。当代中学生的家长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子女进行家庭德育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有的父母对于子女过于溺爱,不舍得孩子吃苦,任凭孩子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的父母教育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使孩子身心都受到伤害,产生自卑心理,对家庭生活产生逃避心理,甚至疏远父母;有的父母使用传统的灌输方法,偏向于理论说教,忽略孩子特殊时期错综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情感需求,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刚刚形成的人格,让孩子产生不被理解的孤独感和厌烦感;还有的父母受限于自身素质,生活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分场合地在孩子面前吵架、说脏话,或是发出一些与学校和社会倡导的道德风尚不符的言论,很容易给孩子造成误导。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有时候教师一堂课的教育都抵不过父母在家随口说的一句简单的话,所以来自家庭的影响因素也会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

    总之,这些年党和国家各级教育部门十分关注中小学德育工作,并专门出台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相关文件。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应该抓住原因,找准对策,为中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8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②孙良.讲好德育故事提升道德品质[N].中国教育报,2019-7-9(2).

    ③李贵兵.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