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媒性外来动物疫病传播阻断技术初探

    赵研

    摘要:非洲猪瘟、尼帕病、疯牛病、西尼罗热等外来动物疫病已经传播到周边国家,对我国构成严重威胁。结合国际动物疫情动态和我国新发生的动物疫情状况,重点分析了重大动物疫病和一般动物疫病可能传入我国的主要途径。为阻断防控外来动物疫病的传播途径,防止传染源通过传播媒介传入疫情,有针对性从区域防控、进口监管、检疫准入、指定口岸以及生物安全等环节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建议。

    关键词:虫煤性外来动物疫病;传入;防控

    中图分类号:S8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7-0047-02

    伴随着新型的传染病模式出现,包括以前传染病的重新出现与流行,国际动物疫情发生非常大的变动,口蹄疫、禽流感、疯牛病等大型动物疫病在世界范围里进行流行和传播,给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严重危害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在实行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人类、货物、运输工具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广泛流动,给动物疫情提供了传播的有利条件[1]。

    1 动物疫病传播的渠道

    1.1 自然传播

    自然界对人类本身来说就存在很多本体不发病却能够携带病原体的生物,这些生物在传播虫媒疫病等非直接接触感染的疫病中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控制住它们传入定居对防止疫病的传入很重要。如在近几年国际上非常流行的高致病性禽流感、非洲猪瘟、蓝舌病、西尼罗热、尼帕病等动物疫情,生物在其传播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2 通过非法手段入境的动物和产品

    因为近几年在国际上出现重大动物疫情的现象越来越多,很多国家都禁止从疫区进口动物和产品,我国在政策上也明令不允许进口。但部分不法分子想方设法通过走私、夹带、换包装或者伪造卫生证书等将疫区的产品非法贸易到别的国家谋取暴利,利用一些国家漫长的海岸以及陆路边境线进行走私和非法贸易,通过周边贸易的方式私下交易疫区产品,这种方式最容易对疫病进行广泛传播,威胁到众多国家的畜牧业和公众的健康安全。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全国检验检疫系统在口岸截获非法进口肉类及产品11 000批次、151 007 kg,其他动物产品95 403批次、2 087 600 kg以及3批次、2 469只动物。根据目前有关专家进行的研究分析得出,非法走私贸易疫区的动物和产品,是近几年来在国际上传播动物疫情的主要途径之一,必须要进行重点防控[2]。

    1.3 正常贸易的动物及其产品

    正常贸易的动物及其产品也可能导致动物疫病流行,因为有些动物疫病处于潜伏期、抽样调查也存在着局限性和检测方法的缺陷等,在进行检疫的时候很有可能漏检部分的疫病;或者对新发生的疫病研究和认识不足,导致早期并没有被发现。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上的做法,合理制订科学检疫程序和要求,要具备优质的检疫设施和专业的检疫能力对口岸进口实施严格的检疫,才可能将疫病的传入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2 防控措施

    2.1 重点加强区域防控

    对有着重大动物疫情的周边国家接壤的边境口岸地区实施重点防控,在此区域设置缓冲区域,对产品的贸易、边贸、民间贸易等多种方式入境进行严格监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完整的监控体系,通过合理布局与设立疫情监测点,对疫情监测和预报进行加强,在必要的时候建起免疫保护带,只要疫情传入国内,就立即采取措施将疫情控制住,避免扩散传入国内造成巨大的损失。与此同时,要及时建立和周边国家疫情通报的防控机制,跟有关部门协商好防控政策和措施。

    2.2 加强进口监管

    重点对陆路、海运口岸非法贸易动物和产品进行大力打击,严查往来旅客的携带物和邮寄物,严禁疫区产品通过人为携带、假冒和走私等手段入境。还要颁布有效的检疫管理措施和政策,对贸易口岸进行严格控制,降低外来动物疫病传入的风险[3]。

    2.3 指定进口检疫口岸

    规定活动物以及高风险的产品只允许在有检疫能力和检疫设施的口岸进入到国内,必须严格实施进口检疫,重点监管外来动物疫情的检疫,减少动物疫病经过引进活动物带来的高风险。只要工作人员在检疫过程中发现疫情,就可以及时在口岸迅速扑灭,让传播风险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4]。

    3 小结

    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科研单位使用的进口病原微生物、转基因物质等生物材料进行严格监管,对公民尤其是养殖场主的生物安全知识进行强有力普及。国内的养殖场必须采取对生物的安全防护措施,如拒绝使用泔水饲养动物,对从疫区来的人若想要进入养殖场就必须对其隔离一段时间,进入时要采取淋浴、更衣等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以免人为携带而造成疫情大范围的传播,这是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要对相关疫情的传播进行严格控制。

    参考文献:

    [1] 孙根年,杨欢欢.基于Internet与GIS的全球禽流感时空动态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6,22(6):24-29.

    [2] 刘景利,孙建宏,管雪婷,等.蓝舌病的研究进展[J].畜牧獸医科技信息,2005(9):19-21.

    [3] 夏红民.重大动物疫病及其风险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4] 陆承平.兽医微生物学[M].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