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农村两个舆论场的双赢对接模式研究与实践

    杨道忠++洪怡

    【摘 要】本文着眼于“高校与农村”两个舆论场的现状,以温州“新青年下乡”作为研究的实践模板,研究和探讨“高校与农村”两个舆论场的双赢互补对接模式,分析该模式的运行机制、目前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在此实践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阐明“高校和农村”两个舆论场的双赢互补对接模式的推广价值所在,并就该模式的完善和推广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校;农村;舆论场;对接模式

    【中图分类号】D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5-0082-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阵地意识,加强阵地管理,不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渠道。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高校与农村两个相当数量的群体,如果能够用双赢的模式进行舆论场的战略对接,不仅有助于巩固两个阵营的思想,同时发挥大学生的力量提升农民的素质,走进群众生活又能促进新青年的进步,最终使得两个舆论场得到共同提升和发展。

    “高校与农村”两个舆论场的双赢对接模式不仅有助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和农民群体放飞中国梦,而且有助于争取“互联网+”背景下全球舆论战争的主动权,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创新,不断巩固壮大基层思想文化阵地。

    一、高校与农村舆论场对接模式创新实践与研究的意义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与农村”舆论场对接模式的创新研究和践行,有助于使高校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基层群众在活动中得到实惠、基层阵地在活动中得到巩固,实现中国梦在高校和农村两大舆论场的践行和腾飞。

    (一)放飞中国梦

    在中国梦的雄壮交响中,无论是对于实现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还是对于追求社会个人的幸福生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是一曲催人奋进的旋律,而大学生则是青年群体中主流价值的代表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中国梦视域下“高校与农村”舆论场对接模式的创新研究和践行,有助于丰富中国梦的相关理论研究和践行,有助于大学生在中国梦时代背景下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推动“美丽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使中国梦更具生命力。

    (二)争取“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舆论战争的主动权

    信息网络化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西方的文化霸权,威胁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网络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构成严峻挑战。“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和农村”舆论场对接模式的创新研究和践行,有助于高校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基层群众在活动中得到实惠、基层阵地在活动中得到巩固,有助于争取“互联网+”背景下全球舆论战争的主动权,提升政府对舆论的引导力。

    (三)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创新

    高校舆论场反映了相关利益群体的舆论和声音,要确保主流观点在与其他各种观点的交锋碰撞中主导舆论方向,就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随着网络和各种新兴媒体的发展,复杂严峻的校内外舆论环境对舆论阵地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需要从实体和意识两方面不断提高对舆论的整合能力,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和谐的舆论环境[1]。

    (四)巩固壮大基层思想文化阵地

    近年来,基层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得高校和农村两大舆论场的宣传思想工作更加艰巨。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期待和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追求生活必需品到追求多元消费品,从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从关注经济层面到关注文化层面、精神层面[2]。“高校与农村”两个舆论场对接模式创新的渠道研究,有助于巩固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

    二、高校与农村舆论场互补双赢模式的创新研究——以温州“新青年下乡”为例

    温州市开展“新青年下乡”活动,就是把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很好地对接起来,让高校学生在基层实践中融入群众生活、服務基层发展、感受发展成就,使个人能力得到锻炼、精神世界得到洗礼,从而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同时通过组织高校与县(市、区)结对子,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文化、科学、文艺、体育等方面的特长,巩固壮大基层思想文化阵地,培育农村文明新风尚。

    (一)高校与农村舆论场互补双赢模式的主要运行机制:

    第一,活动项目安排上,“点对点”与“面对面”相结合

    “点对点”匹配挂钩。按照“一校一县、一系一乡、一班一村”的思路,每所高校联系一个县(市、区),每个学院(系)联系一个乡镇(街道),每个班级(社团)联系一个村(社区),结合温州各高校院系专业设置和基层实际需求,进行“点对点”挂钩,确定“一对一”结对名单。特别注重结对双方服务与需求对路,各高校在充分了解各个镇街、村居和社区需求的基础上,根据院系、班级、社团的特长和专业进行合理的挂钩结对,使效果达到最大化。

    “面对面”平台共享融合。充分运用在温州高校和农村文化礼堂双方面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已有的平台资源。在活动项目的安排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策宣传。结合“七讲”活动,组织大学生进农村讲形势政策,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普及国情省情市情。第二,科学引领。引导农民文明上网和科学用网,使广大农民参与到“互联网+”知识、技术的普及中;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做好当地特色农副产品的宣传、推介、销售工作,助力农民增收、农业转型、农村发展;组建硕博研究生为骨干的服务团队,在发展现代农业、创意农业、观光农业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第三,主题宣讲。利用农历年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在外温商回归、冬季农闲等时机,积极开展形势政策、安全知识、生态环保等各类讲座活动,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基层,把绿色生态健康的生活理念传递到基层,助力和谐农村建设。第四,送演乐民。充分发挥高校各类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送歌舞、送戏曲、送书画等文体活动,抓好文化惠民。第五,文化传承。发挥大学生专业优势,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并以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为契机,开展送歌舞、送戏曲、送书画等系列活动,将群众喜闻乐见、贴近基层生活实际的文艺节目送到农村文化礼堂,巩固农家书屋建设,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移风易俗,远离不良宗族势力的影响,远离极端宗教的不良影响。

    第二,空间上,有主力阵地,又兼全覆盖

    以进文化礼堂为主阵地。发挥大学生的自身优势,结合腊八、小年、春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喜迎猴年送春联”“送新媒体技术进礼堂”“拍摄最美全家福”“送文艺进社区”等活动,强化和充分发挥文化礼堂的主阵地作用。

    做到空间上的全覆盖。在人群集聚街道,开展送枣茶、送热粥、送春联等活动;在火车站、汽车站、码头等地开展春运志愿服务,协助维持秩序,帮助搬运行李,普及防骗知识,并为新温州人购买返程车票等,使“新青年下乡”服务进街头巷尾。

    第三,时间上,“集中活动+常态服务”相结合

    “集中活动+常态服务”,做到服务在时间上的连续性。除了寒暑假大规模的假期社会实践外,重视周末和节假日的常规化大学生基层服务活动,以确保活动贯彻全年。同时做好“棒传棒”人员接力服务。坚持结对挂钩双方主体不变,建立不同届学生之间的接力和服务传承机制,确保为农村输送一届接一届的学生。

    第四,对象上,做好重点服务,又兼面向全体

    “三关爱”行动。针对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各高校纷纷组织开展慰问帮扶志愿服务活动,真正为冬日里的群众送去温暖。关爱老人,对象包含孤寡、留守、空巢在内的各类困难老人。定期入户开展探望陪伴活动,特别是在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开展与老人一起包饺子、看文艺表演、谈心等活动,为老人送去温暖和关爱。关爱特殊青少年,对象包含留守、单亲、残疾等特殊青少年。定期组织开展学业辅导、情感呵护、自护教育、心理援助等活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爱失独家庭,定期组织开展精神慰藉、生產帮扶、生活照料等关爱活动,为其提供必要支持和帮助。

    “新青年下乡”活动,涵盖在温州13所高校95个院(系)的1120支实践队,结结对全市11个县(市、区)131个乡镇(街道)599家文化礼堂,做到农村和高校两个舆论场最广泛的参与。在人群集聚街道,开展送枣茶、送热粥、送春联等活动;在火车站、汽车站、码头等地开展春运志愿服务,协助维持秩序,帮助搬运行李,普及防骗知识,并为新温州人购买返程车票。组织开展防寒宣传、医疗义诊、消防安全、家电维修等志愿服务活动进村入户,并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第五,组织上,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落实

    “统筹安排+灵活自主”的组织安排。由温州市委宣传部、团市委统筹,各高校、县(市、区)委宣传部、团委参与,乡镇(街道)党(工)委支持,筹办“新青年下乡”活动的校县对接、启动出征等活动。同时,各高校结合院系专业设置和基层实际需求,灵活自主、科学合理地进一步细化结对要求,确定二级院系、学生社团或班级与乡镇(街道)、农村(社区)进行“一对一”结对名单。

    第六,经费上,多元投入,强化经费保障

    “新青年下乡”活动经费由市财政局落实,各县(市、区)配套支持,各高校、各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分层次、多渠道通过多种途径落实活动经费。

    第七,考核上,以“老百姓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的价值引领方向

    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新青年下乡”活动的考核,并且制定“双向”考核评价体系,把“老百姓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有没有真心为老百姓考虑,有没有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有没有给基层百姓带来切实的好处,作为考核引领的价值方向。在此基础上评优评先,及时总结表彰,形成互学互比、先进示范的良好局面。

    (二)高校与农村舆论场互补双赢模式的成效

    温州市委市政府为更好地搭建“校院+农村实践基地”共建教学平台,深化实践育人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决定开展“新青年下乡”活动。2016年,在第四届“浙江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评选活动中,以地市第一的成绩荣获“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在全省获得推广。该活动受到了浙江省委省政府、温州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获得了省市领导的批示肯定。省内、国内各高校的专家学者也对此项活动给予了极大关注。

    “新青年下乡”活动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次创新,有助于坚定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巩固了基层舆论阵地,提升了政府公信力,增强了主流价值观在两大舆论场中的主导权,有助于凝聚人心和促进社会稳定。

    第一,坚定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

    “高校与农村”舆论场互补双赢模式暨“新青年下乡”活动,搭建了大学生常态化实践平台,引导广大高校学生在关注基层、了解基层、服务基层中受教育、明责任、做贡献、长才干。高校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调研社会热点和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仔细观察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感受温州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增强明辨社会纷繁复杂现象的能力,坚定对温州改革发展的信心,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第二,巩固了基层舆论阵地

    发挥大学生的自身优势,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文化、科技、文艺、卫生等知识运用到农村的生活、生产中去。在文化礼堂,他们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田间地头,他们积极服务“三农”;在乡村庭院,他们寻访家风家训;在民营企业,他们用创新思维奉献转型发展金点子;在重点水系,他们致力“五水共治”;在山区海岛,他们用新知识去启迪新居民子女和留守儿童。

    通过“高校与农村”舆论场互补双赢模也暨“新青年下乡”活动,进行政策宣讲、政策解读,开展送歌曲、送戏曲、送书画等活动,帮助农村加强村落文化、乡贤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和开发当地文化资源,促进移风易俗,远离极端宗教,使层群众在活动中得到实惠、基层阵地在活动中得到巩固。

    第三,提升了政府公信力

    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共同愿景、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生活。“新青年下乡”活动主体是高校学生,对象是基层群众。“新青年下乡”活动的内容载体设计方面,要注重思想引领与惠民服务并重,一方面,注重通过高校学生另一方面,注重发挥高校学生的专业特长,以惠民服务为重点,“对接基层”群众的需求,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困难。

    通过“高校与农村”舆论场互补双赢模也暨“新青年下乡”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的优势,让他们深入基层一线,大力宣传党委政府的方针和政策,积极为广大群众送服务、送文化、送知识,助力新农村建设,让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增进群众对党委政府的认同感,对家乡的归属感,对不良信息和文化的抵抗力,促进基层群众思想的统一,形成基层群众对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共识。

    第四,增强了主流价值观在两大舆论场中的主导权

    文化礼堂是抓好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争夺阵地、争夺人心的重要抓手。“新青年下乡”活动以文化礼堂为主阵地,有利于将高校的各种资源集聚到文化礼堂,使文化礼堂的内容更加充实、活动更加丰富、群众更加喜欢,进一步强化了文化礼堂在基层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利用高校学生激情昂扬、知识丰富、专业全面的优势,通过各类活动丰富文化礼堂的内容建设,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文化礼堂的各类活动,使群众在活动中思想得到潜移默化的改变,使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内容成为基层群众精神世界的主流。通过“高校与农村”舆论场互补双赢模也暨“新青年下乡”活动,增强了主流价值观在两大舆论场中的主导权。

    第五,有助于凝聚人心

    高校学生通过专题讲座、公益服务、爱心助学、技能培训等形式,组织开展防寒宣传、医疗义诊、消防安全、家电维修等志愿服务活动进村入户,并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广泛开展关怀老人、关爱儿童、就业帮扶、扶贫帮困、权益维护、科技支农、医疗义诊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真正把关心关爱送到基层,让群众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带来的温暖,使基层群众更加信任党和政府,进而实现人心的凝聚。

    第六,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

    农村舆论场作为基层最庞大的实践主体,因为先进舆论传播方式的相对滞后,有时候易受谣言所左右。正如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发布《2012年群体性事件研究报告》,群体性事件的46.7%在农村。同时在高校舆论场,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高校师生群体,作为最具激情和最富有爱国冲动的知识分子,也容易被某些用心不良的势力所诱导。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高校师生群体,与受教育程度最低的广大农村农民群体,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传播能力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建立“高校与农村”舆论场互补双赢模,创新舆论渠道,健全前期处置机制,有助于稳定促进社会稳定。

    同时,“高校与农村”舆论场互补双赢模,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提升群体间的凝集力,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等。

    三、高校与农村舆论场互补双赢模式的推广思考

    “新青年下乡”活动的开展,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高校学生只有走进基层才能得到锻炼、得到成长,可以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和感受,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基层阵地只有装进内容才能吸引群众、教育群众。“新青年下乡”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实施科学理论引领计划、文艺送演乐民计划、志愿服务接力计划、文化传承星火计划和硕博服务惠农计划,每一项计划都是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群众最迫切的需求而設计的,将这些内容装到基层阵地就能使阵地的内容更加丰富,从而吸引更多的群众到我们的阵地中来。第三,党委政府只有着眼群众才能得到认同、赢得人心。对群众想知道的重要事情及时宣传,对群众关注的重大问题正确引导,对群众不明白的重要政策讲解清楚。采取了寓教于乐的方式,以大众化、通俗化的方式,把党的政策信息以最朴实的语言、最快速的方式、最准确的声音传递到每个群众心中。

    (一)创建“主阵地+多个固定点”的空间网络

    创建以文化礼堂为主阵地、连接全覆盖式的固定点的空间活动网络,以固定性增强原来流动服务点的不确定性,以“主阵地+多个固定点”的空间网络模式整合服务地域的资源平台,增强服务地域的空间联系,增强服务地域群众在空间点选择上的可操作性。

    (二)创建结对双方的“服务供需”时间表

    创建结对双方的服务活动时间表,在农村和高校两个场域各自提供时间表的基础上,增强“集中活动”的灵活性,也即在寒暑假的大时间段范围内,充分考虑结对点村民的具体时间要求;增强“常态服务”的规律性,也即增强周末和节假日活动的计划性,提高结对点双方在非假期服务上的可预见性。

    (三)加强“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组织效用

    创建“横向联络和协调中心”,在“调查摸底阶段+组织实施阶段+总结表彰阶段”的组织安排的基础上, 在一定范围(比如全县或全市)内,根据活动过程中反映的不同情况和问题,尤其是针对结对双方在服务“供需”上的差异,对服务的高校团队和接受服务的农村团队,进行及时的调整。通过对结对双方的横向调整,让需求的一方找到真正的服务供给,让服务的一方真正发挥自己的专业和特色,增强服务活动的组织动态效用。

    (四)创建“运行机构常设化、财务保障具体化和考核量化”运行系统

    建议创建常设机构,取代原来由政府文件驱动的的临时性的各级领导机构;落实专项活动经费,取代应付出的临时费用;制定具体详细的考核细则,且纳入各级政府部门、高校的述职、考核体系中。

    (五)建立“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信息共享资源库

    建议创建互联网信息推广中心,以资源库的形式,做到面向全体社会、全天候的互动机制。通过面向全体社会、全天候的互动机制,让高校主体、大学生、农民和社会资源进行良好的互动,不但可以扩大对接活动的受益面,还可以服务于更广大的社会人群。政府可以借助于这个平台,扩大政府对两大舆论场的影响力,加强政府对两大舆论场的掌控力。

    参考文献:

    [1]蒋立宏.高校舆论场建设试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 育,2013,(3).

    [2]陈一新.深化村民中心建设打造农村红色阵地[J]. 温州人,2015,(7).

    [3]杨琪.当代中国农村民意表达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D].苏州大学,2013,(4).

    [4]秦燕燕.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 探讨[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7).

    [5]聂德民.高校网络舆论场内的评价问题研究[J].教育 评论,2012,(3).

    [6]郭护团.新农村建设中农业高校构建村官培训体系 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11).

    [7]张景.地方性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J].知识经 济,2015,(8).

    [8]黄秋生.全球化时代实现中国梦的机遇与挑战[J].南 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

    [9]李钦杰.中国梦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探析[J].现代经 济信,2013,(7).

    [10]苏生.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幸福观的培育和践行 [D].重庆师范大学,2015.

    [11]高建华.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与 挑战研究[J].南开大学,2010,(5).

    [12]姜巽林,叶剑锋. 新青年下乡[N].今日浙江,2015, (9).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