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成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摘 要】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助力。时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对思政课发展提出新方向和新要求,文章以此为依据,分析了思政课教学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方式和模式,以增强新时代成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达到新目标新要求,以人民为中心,为国民提供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关键词】成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8)04-0076-04

    【收稿日期】2018-02-26

    【作者简介】许洋毓(1986—),男,法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时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时代,党中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新要求和新部署,尤其重视思政课作为理想信念教育主渠道的重要作用,这也对新时代成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在教学一线工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学习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文件精神,基于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更基础、更复杂和更艰巨的现状,我个人的一点体会就是:必须创新成人思政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增强教育教学实效性,“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1]思政课教学内容做到“入脑、入耳、入心”,使学生“真听、真懂、真信、真用”,促进成人教育良性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

    一、新时代成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方向与新要求 十九大报告中所述:“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普通高等教育还是成人高等教育,首先必须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服务,致力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的新目标;以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教育最高价值目标,为国家强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其次,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为人民供给更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新使命;教育既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民生之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3]解决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其根本路径就是从过去外延式的发展,转变为内涵式的发展。必须把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更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落实内涵式发展,采取切实措施,激活各种教学资源。激活教学内容,重新整合教学内容,避免交叉重复,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感和开放性,使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激活教材,使教材由“呆板”、单一变为“主辅相补”而充满“活力”。最后,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之路。必须立足实践上的新作为,做实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需“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发展高等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这个根本任务;发展高等教育,必须坚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开足创新驱动这个引擎;发展高等教育,必须坚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这个本质要求;发展高等教育,必须提高教育质量,为人民供给更优质高等教育資源。就是面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任务,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就是面向为人民提供更优质教育资源,着力解决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就是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充分彰显中国高等教育的本质和特色。

    二、新时代成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素质是我国公民的重要素质之一,也是我国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我国成人教育以培养人的专业技能,提升公民素质为目标,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我国成人高校的重要课程,也是成人高校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思潮和互联网的兴起,成人学生本身功利性日益增强,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普遍对思政课兴趣不高。同时,成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由于各种文化思潮的兴起,教育教学手段的落后,使得思政课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地位下降,教学设计和课程考核不严格,形成思政课的粗放式发展。经实践情况反映为一种国家社会很重视,但是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成人学生影响效果甚微的实效性下降的现实状态,这种状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意识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重视

    这一方面主要表现为教与学的两个主体上。在教的主体上,成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基础课程,成人高校学制和学期较短,思政课课时量不够,甚至还有压缩思政课课时的情况发生,这就导致在学校教学安排和教学过程中,只能讲授理论知识,不能够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再加之近些年来,成人教育招生质量下降,学生学习和接受能力较差,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较高,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材内容针对性较差,教学考察不严格,许多院校都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这就造成在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在思想意识层面上对思政课不重视。而在学的主体上,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教学基本上就是函授和业余两种形式,这就使得成人学生在校接受系统的理想信念教育相对较少,导致成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于普通院校在教学和管理上相对粗放一些,许多成人高校专职教师数量和学生人数比例严重不符合国家标准,教学质量不够精细。同时,成人教育学生多来自社会中失学或在岗人员,他们原有的文化基础较差,个人背景方面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再加之,现今社会多元化思潮兴起,冲击了主流价值理念,这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青年学生。成人学生相较于其他的大学生,处于更开放的教育环境,受到不良的思想和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更大,这也就使得许多学生学习的功利性越来越强,由于专业课程直接关系到今后就业的方向,导致学生在思想意识上重视专业课,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学习。以上这些现象发生正是源于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的不重视,教师对教学目标设定的不明确,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对思想政治课程不重视所导致的。

    2.成人思政课教材使用上实效性降低

    当前成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是按照“05方案”要求,由中宣部和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统一教材,统编教材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实践经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最新总结,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课堂教学没有按照教材的框架和逻辑脉络去授课,而是将教材放在一边,按照自己的理论研究脉络去讲课,并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将课堂变成了讲坛,不是传道授业而是去学术探讨;还有一些教师在没有吃透教材的情况下,就去讲授教材内容,使得授课内容针对性不强,难以形成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最终造成思政课教学过程学风浮躁和实效性低。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陈旧

    成人思政课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采取课堂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理论教学的,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只在课堂开展,教师讲授,学生听讲,表现为一种完全填鸭式的理论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只负责讲,学生只负责听。同时,受限于教师的专业功底和教学技艺的水平,许多教师的教学案例、语言等多相对匮乏和单一,这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完全處于被动状态,再加之学生学习基础较差,难于接受和理解讲授的理论内容,也就难以达到思政课较高的要求,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也使得许多成人高校思政课期末考核不得不降低标准,开展开卷考试的形式。可见,教学方式方法的陈旧直接影响教学过程,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

    三、新时代成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发展之路的探讨 1.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效应

    思想政治素质对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助力。对于已经步入社会的成人学生更是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成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也关系到社会各行各业的建设发展和社会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这就需要根据十九大的部署,首先以新理念新思想为引领,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完善成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和培训体系,加快成人高校内涵式发展,营造更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平衡好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比例,设置符合成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点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共同培育一批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的人才,优化成人学生培养的机制,增强成人学生对社会的认同、政治的认同和情感的认同,提升成人学生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的专业技艺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其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成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营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做到与时俱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效应。如果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目标和方式陈旧落后、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速度,那整个的教学工作就是无效的,或者毫无特色的,受众是一定会排斥的。尤其是在当今“互联网+”的时代,“打造符合国情实际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教育体系,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4]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营造良好教学环境,更新观念,加强网络教育体系建设,形成现实虚拟联动,课上课外互动,发挥互动体系效应,提升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的运用能力,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彰显终身学习的理念。

    2.拓展思政课教学方式的新渠道,创造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新模式

    从教学手段上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方式仍是面对面的教育方式,依然需要按照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理论的讲解。但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信息及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只是采取单项的说教模式,是不能对成人学生达到引导和教育的,是不能达到对不良思潮和思想进行抵制的效果,应该主动变化,更新和扩展教学方法和载体,开展更为主动和开放式的思政课教学,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积极运用自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多感官和多渠道的信息传输和价值引导,提升学生自我教育,主动参与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强抵御不良信息和提高思想认知的能力,形成社会主流的价值理想信念。正如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指出,“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将横亘于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对教育者来说更是如此。”[5]因此,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该采取信息技术手段,多将如4G网络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元素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达到由传统黑板课本教学方式至多媒体立体教学方式的转变,进行更为立体和形象的教学,牢牢抓住学生的多种感官,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和思考,使得思政课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课堂教学变得有效生动和形象。从教学模式上来看,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应改进原有一本教材、一间教室、一名教师的标准传统教学模式,尝试一个终端、一个网络、一些学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大数据平台资源,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单向性和载体单一性的束缚,形成现实与虚拟联动,课内课外互动的新型思政课教学模式。在课堂内,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如超星学习通、微信),建立班级群组,利用论坛二维码等开展教学和问题的互动与交流,进行课堂互动。保证班级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师生跳出时空限制,形成现实和虚拟的联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这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点,而且还帮助教师掌控课堂状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外,思政课教学必须进行实践教学,这是课堂教学最有利的补充,也是课内课外互济的关键,尤其是对于成人高校学生,更不能扼杀实践学时,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例,实践教学可以锻炼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彰显自我个性和职业特长,极大提升思政课教学的系统效应。所以在进行实践课时,思政课教师应开展多样性的活动,如辩论赛、情景剧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之后,一定要有正确的总结和评价,教师指出优缺点,要特别注意肯定参与了活动的学生;实践考核分数,应由师生民主评议,共同形成结论。

    3.密切聯系成人高校学生的专业和职业,增强教育实效

    成人高校的思政课教学设计,首先要紧密联系成人教育学生的特点和诉求,进行课程设计和安排,以增强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只有课程设计合理,符合受教育者的需求,才能让学生满意,才能得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同。再加之,成人高校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有着很大的个体性差异。根据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要想提供高质量的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就需要依据成人高校学生突出的职业性和专业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将理论与时政相结合,使学生能在历史的基础上对时政焦点问题做出理性的分析,注重多学科的融合,尤其是需要将思政课与专业课融合,修订和完善针对成人思政课理论教材,着重探索现实生活中学生面对的思想和理论困惑,紧密联系学生身边发生的案例,教师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发言,梳理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理论的认识与理解。对每一门专业课程都要求学生在思政理论的基础上去提出问题,进行相关的学习研究,进而达到多学科的融合,多领域的思考,来加强德育教育和核心价值观的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其次,新时代成人高校学生课程需求标准提升,要求思政课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在学校层面上,成人高校需要转变观念和思想,对思政课的作用和效果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在学风建设、教学过程设置和教师队伍建设上都要与其他专业课一视同仁,增强对思政课主体地位的认识,不削减思政课课时、不设置超过100人大课堂、不删减思政课教学实践经费,并设置和开设特设课程和个性专题,如历史与地图——十九大的大格局、大国崛起等课程。在学生层面,成人学员最大特点就是他们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职场经验,应遵循成人学员的学习周期和特点设计教学。因此,思政课教学应强调“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改进思想政治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增加实践考核分数,共享共建网络资源,加强教师对学生的课题指导,引导学生组成小组,协作学习,在突出课程考核实践性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效果评价,完成考核。最后,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切实将教学效果质量监督落到实处。真正要实现思政课教学的高质量,不只是学生出勤了,抬头听课了,达到入脑和入耳就可以了,而是要达到学生认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起思想上、情绪上的共鸣,要做到入心的思政课才是新时代学生所需要的,才是国家社会所要求的。由此看来,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高质量标准和要求,是学生、教师、社会和国家共同的追求和目标。成人高校思政课必须加强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成人高校应充分利用本单位和本区域的优质资源,多与一流大学和一流教学资源合作,聘请优质大学和教学资源的专职教学督导员和资深思政课教师,设计日常教学活动规定制度,检查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和水平,课后给予教师建议和意见。同时,加强思政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成人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定期召开教育工作会议,研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加强思政课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和专业技艺培训,成人高校进行系统制度体系构建,完善教案课件检查制度、课堂教学监督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学生教育评议制度,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提升思政课教师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教学实效,促进成人教育良性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5-01-20.

    [2]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4]陈宝生.职业教育要与高等教育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N].人民日报,2018-01-08.

    [5][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Adul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XU Yang-yu

    (Marx School,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Harbin 150028, China)

    【Abstract】Adult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When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has put forward new directions and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On the basis of this research, it analyzes the new situation and problems appeare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nd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dea, mode and mode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a new era of adult college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achieve new goals and new requirements, taking people as the center, to provide high qualit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national.

    【Key words】adul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effectiv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