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产业链”协同理念的高职院校多元主体育人机制研究

    陈思茹?贺郁萱

    摘 要:根据2035年教育远景战略任务,想要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其着力点便在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有助于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宏观背景下,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性选择。由此,在本文的探究中,主要展开了对基于“专业—产业链”协同理念的高职院校多元主体育人机制的研究。

    关键词:“专业—产业链”;协同理念;多元主体;育人机制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6.266

    基金项目:陕西省中华职业教育社2020年职业教育研究课题《基于“专业–产业链”协同理念的高职院校多元主体育人机制研究》(项目编号:ZJS202019)。

    通过对已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到当前国内有关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主要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其一,以人才共育、成果共享为校企合作建设目标,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其二,以校企共建双聘为主要形式,建立协同育人机制。针对这样的现状,我国学者也提出了不少优化建议,比如说针对高校建设、校园管理、师资完善、学科优化等方面,提出了建构长效化开放型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扁平化动态型的内部组织体系、培养灵活化高素质型的管理服务队伍,以及形成以人为本的工作机制和校园文化等的治理策略等。但是这样一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的成效并没有达到预期,这也与多种因素有关。为了优化目前高职院校的育人机制,本文尝试着基于“专业--产业链”理念,将产教融合与高职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融合在一起,借由此种方式,来更好发挥高职院校的育人功能,培养出更多对社会有用的技术人才。

    1 基于“专业--产业链”协同理念下多元主体育人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从现今高职院校办学发展前景来看,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必将成为一种趋势,基于此,笔者主要是从“专业--产业链”协同理念出发,来对高职院校中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的必要性加以分析。而经过资料分析,发现此种机制的构建有这样一些必要性:

    从服务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已经进入到经济发展新常态,此种背景下,“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要实现其中提及的目标,最为关键的还是在于人才,也就是教育。在研究了我国技能人才的供给现状后,发现当前制约新时期经济转型的重要因素便是技能人才质量上的不足。

    从当前产业发展需要这一角度看,要想让一个产业持续优秀,最关键的便是囊括吸纳各种优秀的人才,而且随着生产技术与市场需求的不断革新与升级,这些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基于“专业--产业链”协同理念构建多元主体育人机制,其实就是在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提升,想要让后备人才队伍储备能够得到更为稳定有序地建立,进而减少一定的用人成本,让经济效益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从高职院校的教育使命来看,这些院校本质上就是帮助社会、国家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地方,他们自身肩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当高职院校的教育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他们需要思考的,便是如何为当前的社会发展新常态提供合适的教育服务。从这一点,也能够看出,只有加强对职业教育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深入探索,才能够让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有所提高。

    站在学生成才的角度分析,衡量他们是否成才的直接标准便是就业,但从收集的一手资料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就业形势不太乐观。面对此种情景,院校负责人想要改善,最为首要的一点便是对育人模式进行不断的突破与创新,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文化水平、职业素养、实践应用能力强化培养,从而充分锻炼学生的能力,让他们可以更加适应未来职业对其的要求。

    2 当前高职院校育人机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从收集反馈回来的数据来看,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虽然也开始运行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但是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实施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经过分析,发现主要存在着这样一些不足与问题:

    首先,在主体特性融合上存在着问题,还需要展开进一步探索。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益诉求。从属性上看,企业与学校本质上存在着不同,他们是属性不相同的社会组织,所以在基本利益诉求方面就会产生差距。企业主要是盈利,而學校则是为了培养人才,关注的也是如何让自身的社会声誉得到提升。虽然双方已经尽力磨合,但就实际情况而言,他们寻求的一致性依旧与预期存在差距。二是学校与企业的文化观念不同,不论是管理理念还是组织文化,都是不一样的,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双方合作的积极性。

    其次,在具体的合作形式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原本的这些主体在合作过程中,不仅主体类别有限,而且参与主体的关系也比较单一,这就导致这些主体之间的合作基础相对薄弱,无法推动育人机制高效运行。

    再者,在教育管理方式上面存在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当前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这就导致企业与其他主体在对人才需求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但从学校情况来看,大部分时候依旧局限在培养人才队伍上面,对于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与销售、推广,还有培训方面比较忽视,若是学校无法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也会影响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的运行效率。

    最后,关于政府政策法规支持方面,没有充分利用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学校、行业、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政府的支持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为此不少地方政府部门也会出台一些政策规定。但是就是基的情况而言,其他主体并没有将这些政策法规充分利用起来,这部分还是存在着进一步完善与提升的空间。

    此外,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潜在风险。这里所说的潜在风险,其实就是指市场风险,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两个部分,即企业经营风险与战略决策风险。因为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主体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但这些培养目标还是需要依据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需求制定,若是出现偏差就可能会对协同育人机制的实际效果带来妨碍。

    3 基于“专业--产业链”协同理念下多元主体育人机制构建措施

    3.1 目标定位

    基于“专业--产业链”协同理念,来对高职院校的育人机制进行优化,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需要注意的一点,便是需要将政府、学校、企业以及整个行业的优势资源整合在一起,并且尝试着开展实践,从实践之中来对原本的育人机制进行优化。而在这之前,应当明确的,便是需要对高职院校育人机制进行目标定位。

    首先,要让整个办学合作模式具有示范意义。针对这一点,着重说明的,就是需要让“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利益一体化”得到落实。其中,需要对一些政策方面的限制巧妙规避,在此基础上对职业教育中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规范性与长久性问题有效破解。

    其次,注重人才培养模式自身的典范意义。学校与企业需要强化合作,在共同努力下,构建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学训一体”(对核心课程与实训项目共同开发)的课程体系。经由此种途径,将教师“身份合一”的管理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并在其中科学构建企业环境之下的现代师徒关系。

    再者,让实训基地机制具有市场意义。这样一种实训基地机制,需要做到紧贴市场需求,及时更新设备动态,注意经费的多方集聚。在实际操作中,借助培训所得的收益对机制进行反哺,从而完成实训室的建设。

    最后,要让社会服务能力具备现实意义。针对这一点,最为重要的便是对人才技能的可持续提升与良性交流进行重点关注,通过这样的渠道,来让学生能够成为具备优秀专业技能的人才。如此,才能够更好配合政府部门的工作。

    3.2 具体措施

    3.2.1 依据政府政策建立保障机制

    在高职院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中,首要的一点,便是需要对政府相关政策有清晰地了解。不论是2008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还是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这些文件中都明确提出了要注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这两方面的制度化建设,并且其中还提及了协同育人思想,这也是国内首次明确提出此种思想。基于此,在实际操作中,还是需要去寻找与之相关的更为系统性的操作与运行规范,可以尝试着从这些方面入手:1)遵循政府主导,将相关政策、管理以及协调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且注意采取一定的经济手段来对协同主体的运行加以刺激;2)对与之相关的资金扶持与税费减免政策再做进一步的分析,查询其中是否有部分税收能够用来作为参与协同培养的资金;3)正确政府部门的认同,通过各种政策与方案来对多元主体的协同育人权利与职责进行明确;4)取得政府部门的同意,获得政府与行业的支持,与他们协同参与育人机制的实施,并注意签署相关的合作协议,以此保障自身的合法利益。

    3.2.2 依据市场导向建立驱动机制

    这一点,其实就是指需要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利益驱动机制,而它的具体表现,便是多元主体在协同过程中所获取的利益价值。直白地说,协同育人机制之下做直接的受益者便是学校以及学生,将市场需求作为导向,来对学生进行高水平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并使其获得对口、稳定的就业渠道与岗位,本身就是在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机制进行肯定,这也能够有效推动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当然,构建出这样的驱动机制,除了学校与学生,企业获取的利益也不容忽视。立足于企业协同过程中获取的价值来看,企业之所以参与进多元主体的育人机制之中,是因为他们能够取得这样一些收益:1)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出,形成了“订单人”人才培养模式,此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完美契合企业的需要;2)能够在协同育人过程中有效破解自身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创新方面的难题,借助多方主体的建议,能够对原本的工艺加以创新,促使其研发出新的产品;3)在合作过程中,能够获取政府政策方面的优惠与补贴,企业便可以从中获取经济效益。此外,便是政府这一主体,他们可以在协调整合各方资源的过程中,让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得到有效落实,从而创造出实在的经济价值,让整个市场变得更加繁荣。

    3.2.3 基于互惠共赢建立互补机制

    基于“专业--产业链”协同理念构建起多元主体育人机制,而其中的主体主要包含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在这些主体共同参与之下构建起人才协同模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则主要是政府在宏觀层面上对其进行主导与协调,而行业的职责便是在中观层面上进行有效地引领与指导,至于学校、企业则需要在微观层面上积极配合。经过对多方面主体的独特资源有效整合,来让技术、文化、资金能够得到更深的渗透于融合。

    具体来看,政府进行宏观指导,发挥其主导作用,可以尝试着建立起一个由政府、有关职能领导专家、院校的领导以及行业代表构成的“协同培养指导委员会”,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就是对此种培养机制的建设规划与政策实施加强其权威性。行业在中观建设上,则需要发挥其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比如说可以举办论坛或者是研讨会,汲取多方面的经验来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从而让整个育人机制的运行稳定性得到增强。

    3.2.4 基于互通互融构建人才公用机制

    这里提及的“人才公用机制”,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人才共享,它是指在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实施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学校优秀的教师、优秀的行业、企业高技能技术人员能够互相共享经验。针对这一点,可以分步骤进行:1)对企业或者是行业优秀人才工作机制进行创新,比如说可以指定“教授、博士”这样的身份让他们留在高职院校中,或者是实施人才引进战略,将技术人员的双薪双向互聘、共同培养、人才共享的目标落到实处;2)在其中引入竞争机制,采取“优势劣汰”的方式,对考评制度进行严格制定,对兼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也为他们职称的晋升提供考核依据;3)对学校的优秀教师进行鼓励,让他们积极进入到合作企业中的研发、生产、管理一线,通过此种途径,让这些教师对各个岗位的技能要求有所了解,经过实操锻炼,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3.2.5 构建多方参与的经费投入机制

    经过前期调查研究,从反馈回来的信息中,能够发现高职院校想要让理论教学与实践培训一肩挑的目标得以实现,同时还需要满足企业与行业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实现这二者之间的无缝对接,无疑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学校的教育具有一定滞后性,以学校的设备来看,它与企业中的生产设备相比存在着差距,更何况是对市场的信息了解。在此种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培训,其效果是无法与企业实习比拟的。所以,想要让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长久的运行下去,关键的一点,就需要对其投入更多的经费,如此让协同培养机制能够有最基本的资金保障。而在经费的投入过程中,多元主体也需要共同参与进来。针对这一点,政府方面可以在学校开辟实习场所的时候为其提供资金,建立起专门生产工厂,而学校则可以将其中的死讯经费用在具有较大发展前景的企业或者是行业中,帮助这些主体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实践培训。

    3.2.6 基于规范原则构建协调机制

    基于协同育人理念,想要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应当注重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有效配合。所以在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过程中,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并且对课程内容的设置也要清晰明了,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方面可以提供哪些便利,比如说让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到企业中实习之类的。这些内容的处理,都需要各个主体要素之间能够进行协调沟通。而要具体实施这一点,就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且注意整合企业、行业、学校这些主体的能动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协同培养规划合理制定,搭建起多元主体之间的协调沟通平台。而从学校方面来看,最为主要的,便是加大对人才培养以及专业调整这些信息的关注,并做到行业、企业及时通报这些消息,借由此种方式来让多元主体各个要素之间的及时沟通与协调有效能够落到实处。

    4 结语

    總的来说,现今社会经济正在不断快速发展着,行业、企业、政府等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愈演愈烈,面对此种情况,高职院校自身肩负的人才培养责任也进一步加重。高职院校受到更多的关注与更高的期望,这就促使他们必须对自身的育人机制进行优化。而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基于“专业--产业链”协同理念的多元主体育人机制极为适合当前高职院校的育人要求,通过对这一机制进行有效的研究使其为人才培养作出贡献,具有将十分长远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秀玲.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研究.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J].2020,(01):116-118.

    [2]李玮炜,贺定修.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产教融合的基础、需求与路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19,(30):5-9.

    [3]罗春婵,唐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及实践[J].2019,(21):128-129.

    [4]赵静,孙冬云.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教学模式探究.计算机产品与流通[J].2019,(11):212.

    [5]徐畅.产教融合视角下职业教育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教育与职业[J].2018,(19):25-32.

    [6]肖柳梅.新经济形势下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对策研究.现代营销[J].2020,(04):225-226.

    作者简介

    陈思茹(1988-),女,陕西西安人,讲师,研究方向:公路运输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