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育人的实施路径

    张静

    摘 要:心理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心理育人的提出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定位、目标指向。本文重新探讨了心理育人的内涵和功能,从而优化心理育人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心理育人;思想教育;协同育人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6.265

    心理育人被列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1]。心理育人是新形勢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新使命。2018年7月,为了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心理育人质量,教育部党组颁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提出:“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

    1 心理育人的概念内涵

    在对心理育人进行概念界定之前,我们需要先弄清楚几个概念: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育。心理育人与这几个概念既有相关又有区别。后者的几个概念现在最常用也最合适的是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的相同点是都涉及心理的教育,而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只是说心理教育。而心理育人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实现育人的目的。在心理育人这一概念中,“心理”与“育人”之间包含了多方面的含义、多层关系,“心理”既可以指“育人”的手段、途径、方法,也可以指“育人”的内容、理念、态度、氛围等,总的来说,都是指通过“心理”最终实现“育人”目的。育人是目标,是目的,是根本,是出发点也是归宿。只有这样来理解心理育人,才能更好地把握心理育人的实质。

    心理育人是指通过心理的方式来实现育人。具体地说,是教育者从教育对象的身心实际出发,遵循人的心理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通过多种方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对象进行积极心理引导,缓解心理困惑,开发心理潜能,提升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全,以实现培育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一目的的教育活动。心理育人为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确立了一个目标,给出了一个明确的价值定位,那就是为培育时代新人作出贡献。当我们站在这样一个高度去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定位时,就会更加自觉地融入育人队伍中。

    2 心理育人的功能意义

    2.1 心理育人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心理辅导所强调的尊重、温暖、真诚、积极关注和共情的基本态度,以来访者(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等等,都更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为学生所接受,起到为学生排忧解难的作用,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实效性。这一点正符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此外,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而培育良好的心理品质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方法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促进作用。

    2.2 心理育人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2016年,国家卫计委、中宣部、教育部等22个部委颁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指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改善公众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心态稳定和人际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的关键措施,是培养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工作。”这一对心理健康工作的价值定位进一步明确了它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就会更尊重大学生的心理及其活动规律,更好地理解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乐于接受,使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好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教育人”向“服务人”转变,由“说服人”向“引导人”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就要重视育心与育德结合,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2.3 心理育人有助于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进

    心理育人要求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理论、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都要有充分的育人意识,要站在育人的高度来理解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育人的目标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定位也更加清晰。心理健康教育立足于育人,就不再只是消除心理障碍、排忧解难,目标就不仅仅是没有心理问题和保持心理健康。而是服务于大目标,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3 心理育人的实施路径

    心理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中的一环,一方面,要融入整个育人体系中,体现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中,从而发挥出育人的综合效应;另一方面,心理育人在整个育人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心理育人工作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一定会渗透到或体现在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其他育人环节中,心理工作是其他育人工作的基础,其内含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对人尊重信任理解共情的态度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而心理的方法也可广泛地运用于其他育人环节,各育人环节都应重视心理元素的开发和使用,从而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心理育人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发展需求,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供给,改进活动方式,创新工作载体,全面统筹学校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工作所蕴含的心理育人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开展宣传活动,强化咨询服务,加强预防干预,完善工作保障。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一些新的转变:1)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从少数专兼职心理工作者转变为把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班主任乃至全体教职工纳入其中,加强对他们的专业培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成为心理育人的重要力量;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转变为必修课,进一步提升课程的覆盖面和教学质量,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3)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更多地与大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如学习、交往、择业、情感、情绪管理、自我发展、人生理想、价值选择等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障碍性内容的比例将大大下降;4)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全体大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5)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主题:应更多地聚焦大学生如何更有质量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提升价值感和幸福感,而不仅仅是如何预防心理问题或预防心理障碍;概而言之,心理育人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发展人,是育人,而不仅仅是治病防病;是服务于全体人的心理发展和人的成长,而不仅仅是少数人或一些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工作并不是孤立的活动,而是渗透在一切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育人的提出优化了我们的思维和行动,它引导我们自觉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战略转变,这种转变涉及心理健康教育乃至整个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从理念到内容到方法到队伍,是系统性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意义是深远的,一方面,它使心理健康教育由育心提升到了育人,另一方面,使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具有了育心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