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课在小学传统蒙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蒋文生 马翠霞

    摘要:传统蒙学教学因其文字性、图画性、溯源性、趣味性等特点,受到众多师生喜爱。而微课教学,又为其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将两者结合,传统蒙学类微课便应运而生,成为新时代有效学习方式之一。本文将此类微课运用于小学第一学段传统蒙学教学,探究它在单字教学、解释类教学和背诵教学中的实施过程,并配以典型案例,进一步验证其时代性和有效性。为使学生喜欢传统蒙学,乐于主动学习传统蒙学,我们引导学生用“微课导引”的形式,利用经验加速,将蒙学内容从已知拓展到未知。

    关键词:微课?第一学段?传统蒙学?教学策略

    “传统蒙学类微课”指教师在蒙学教学过程中,围绕蒙学进行教学设计,应用录屏、摄像等多媒体技术,开发时长为10分钟左右的教学资源。其目的是辅助学生理解蒙学的博大内涵,进一步掌握蒙学各篇目的音、形、义,最终提高蒙学教学效率。

    一、开拓字理,传统蒙学类微课应用于《百家姓》

    蒙学的起点是学习《百家姓》,读字与认字相辅相成。在认中读,在读中认,即整体认读。这就要求教师创造良好的认读环境,以语境为纵线,让孩子对蒙学发展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这个语境便是字理背景。孩子通过对构字原理的理解,在读中认,在感悟中认,在认中读,在理解中读。

    比如《百家姓》中的“经”字教学,在传统蒙学类微课的设计上,先录制相关视频讲解“经”姓。关于“经”姓,原有一个小故事:“京”最初是以地名作为姓氏的。春秋时期,郑武公的小儿子共叔段,很受郑武公喜欢,而且郑武公还把京(今河南省荥阳市)赏赐给他,此后人们每次称呼他时,都称他为京叔段。京叔段死后,他的子孙也就以封地京作为家族的姓氏,这就是百家姓中的京姓。但《百家姓》中却并没有“京”字,这是为何呢?原来围绕这个姓氏又发生了一个故事。传说到了汉代,京姓中出了一位音乐家,他叫作京房,但他很不幸运,不小心因某事得罪了汉元帝,于是汉元帝就派人把他抓起来关入大牢。后来他在牢房中死了。他的后人为了躲避灾难,就取“京”的谐音字“经”作为自己的姓氏,所以百家姓中就出现了“经”姓。《百家姓》中“经”“京”可以说是相通的。

    教师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经”姓故事,故事是低年级孩子喜闻乐见的。因故事中出现了“经”“京”,所以在教学中,我们由“经”及“京”,教他们书写京字。在讲解“京”字时,教师边点击鼠标“笔画”按钮出示书写顺序,边加入语音配音:“点就像是人的头,长横代表张开怀抱的双臂,口是人的身体,下面的小好像欢舞着的双腿。”如此讲解,让学生对字形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想当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者设计会徽时,灵感也来源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呢!瞧,你能在会徽上找到“京”字拼音吗?学生在会徽上找到“京”字拼音后,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拼读。至此,学生在《百家姓》“经”字的认识基础上又认识了“京”,且对字形和字音都有了整体把握。

    二、生成画面,传统蒙学类微课应用于《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经典儿童启蒙教材之一,内容浅显易懂,选材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历史、忠孝节义等,核心思想是“仁、义、诚、敬、孝”。小学阶段的学生从幼儿阶段就有《三字经》的阅读经验,所以在阅读中可以适当进行拓展。

    在学生初学《三字经》的时候,他们往往是随心所欲地学习,没有得到科学的指导。同时对于《三字经》中的语言文字也缺乏深入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借助于微课短视频把《三字经》中的文字转化成一个个具有画面感的短小故事,帮助学生整体理解《三字经》,进而知道它的取材典范。

    比如在教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1《人之初》之后,教师拓展了《三字经》“香九龄,能温习。孝于亲,所当执”。在教授这几句时,教师先范读,再利用微课短视频播放“东汉时,有个小孩叫黄香,他是个孝子。他在九岁的时就很孝顺他的父亲。夏天,他为了让自己辛苦劳累的父亲晚上睡觉时舒服一些,就用扇子把父亲的凉席扇凉再让父亲休息;冬天,他为了让自己劳累一天的父亲晚上回到家有个温暖的被窝睡觉,就用自己的身体把父亲的被窝焐热”的故事,形成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这段文字。然后,教师再利用微课分时呈现“温席的黄香”等画面,指导学生精度每一句。对于后半句的“孝于亲,所当执”,我们引导学生继续观看微课的画面,让低年级的学生对其中的含义能有深刻的了解,而不是传统学习上的肤浅理解,如对“于”和“执”的理解,利用微课画面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而不是蜻蜓点水。

    三、助力背诵,传统蒙学类微课应用于《千字文》

    《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便于孩子记诵,但它比起《百家姓》和《三字经》,学生对它的熟悉程度不是很高。如何让低年级的学生走进《千字文》,喜欢《千字文》,領略它的韵律美?微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千字文》,而且还能让学生在音像中感受到《千字文》带来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千字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微课的视频画面,并且可以播报声音来帮助学生理解,如在开句“天地玄黄(tiān dì xuán huáng),宇宙洪荒(yǔ zhòu hóng huāng)”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先自己理解“玄黄”的含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理解会有很多的错误,这时候,教师借助微课带领学生观看视频,学生立刻理解了“玄黄”指的是色彩。教师通过微课讲解,也可以帮助学生懂得这里的“引用方式”。借助于微课,学生对《千字文》中更多的句子有了新的理解,对于下一步的背诵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注重趣味,传统蒙学类微课应用于《笠翁对韵》

    英国著名教育家怀特海认为,在孩子学习伊始,我们就应该帮助他们感受到发现世界的喜悦,这样所学知识才能有助于儿童发现世界,才能激起孩子学习知识的动力,才能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

    作为中国古代儿童学习写作,熟悉对仗、用韵等知识的启蒙读物——《笠翁对韵》按韵分编,包罗万象,虚实应对。古书今用,我们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借助于微课将其内容与天文、花木等知识结合起来,让儿童在对对子的过程中感受它的声韵协调,在朗朗上口的诵读中感受它的韵律美,进而接受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将所学知识用来帮助学生认识大千世界,这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比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5》的对韵歌就是选自《笠翁对韵》。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通过微课把文中那些抽象的,与天文、地理、花木知识有关的文字转化成生动形象、充满童趣的有声有色的画面,让学生在边看边演中既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音韵之美,又领略了中华汉字之妙。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因其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形式有趣而得到师生的广泛喜爱。因此,传统蒙学教学和微课教学的有效结合,犹如双剑合璧,必将为小学第一学段孩子的蒙学学习,打开一条崭新的、充满魅力和收获的平坦大道。

    参考文献:

    [1]刘艳霞.姓氏起源[M].合肥:黄山书社,2012.

    [2]流炀.少年国学游7——《三字经》的秘密[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8.

    [3]许珂.古时衡阳如何开启童蒙教育[N].衡阳日报,2015-12-01.

    [4]许书明,徐海梅.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5]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