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想让爸妈帮帮我

    王军

    〔摘要〕一个高三女生因为抑郁情绪,经常哭泣,出现用小刀划手腕的行为。经过多次会谈,使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理念和技术,与学生和学生家长沟通,最终学生的渴求和愿望得到家长的理解,帮助学生缓解了抑郁情绪,动力十足地投入高考的备考中。

    〔关键词〕抑郁情绪;自伤行为;焦点解决短期治疗;高考备考

    一、个案背景

    晓月(化名),一个留着短发的高三女孩。新冠肺炎疫情复学后,班主任发现她情绪低落,用小刀划手背,由此介绍她来心理辅导。晓月家在农村,父母经营一家百货小店,家有两个年幼弟弟。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四年级时来县城上学,吃住都在接送站,周末常自己坐公交车回家,父母很少来接她。小学时,一个城里女生嘲讽和歧视晓月是农村来的,不配坐到自己的前面,晓月很难过,自己趴在桌子上哭。除了跟家里要钱,父母还经常嫌她花钱多外,几乎和家里没有什么交流。

    高一时,她学习很努力,中午也在教室学习,成绩有很大进步。在校时,刻意不想家里的事,对人际关系及同学的看法也不屑一顾。高一末,重新分班,换了班主任,对班主任把自己排在靠后的位置很不满意,觉得自己的成绩进步,不应该把自己调到靠后的位置。与班主任协商无果后,觉得很委屈,觉得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认可。学习动机一点点地下降,只是在教室里呆坐着,学不进去。高二时,学习动机逐渐下降,学不进去了。高三寒假疫情期间,独自在县城亲戚家的空房子里上网课,很懈怠懒散。复学后,学习跟不上进度,经常会陷入情绪崩溃的状态,还会有用小刀划自己的手背及自杀的念头。

    二、案例分析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6至11岁的发展需求是获得成就感,面临的发展危机是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孩子在学习、做事、待人的过程中,习得各项能力,同时得到重要他人的鼓励、肯定和支持,就会满足内心对成就感的需要。青春期(12~18岁)的发展需求是自我的统一和廓清角色,面临的发展危机是自我的统合和角色的混乱。青春期的孩子想要去发现自我,如果从学习、人际、实践中获得正向、积极、一致的经验,就会发展出良好的自我。反之,如果来自外界重要他人的反馈是负面的、糟糕的,就会形成混乱的自我,经常感觉彷徨迷失、无目的、无方向,可能会有自暴自弃、伤害别人或者通过惩罚自己来惩罚别人的行为。

    晓月四年级离家,家人忙于生意和照顾弟弟,缺少对她情感上的关心,精神上的支持、鼓励和认可;从家人和同学得到的反馈是,自己是不重要的、糟糕的,她的自我是混乱的。头脑中的非理性信念是“要么最差,要么最好”,因此她的想法和行为容易走极端,达不到高要求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内心深处有一个信念:只有变优秀,别人才能看见自己,不忽略自己。她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学习上,强烈渴望通过成绩得到教师的认可。因此调位事件对她的打击很大,自此没有了学习动力。疫情期间,她独处两个月,父母很少来看她,她的孤独感变强,越来越孤立无助,导致复学后情绪经常低落,有自伤的行为和自杀念头。

    三、辅导方法与过程

    (一)利用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倾听和共情,让学生敞开心扉,建立信任的咨访关系

    在晓月的内心深处,她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也担心真实的自我表达会被别人评价。所以,只有让学生感到被尊重、被接纳、被理解,才能化解她的防卫心理。在心理教师面前,晓月诉说很多往事,在诉说中流下眼泪,压抑的情绪得到一定的舒缓和释放。

    (二)用焦点解决技术中的问句,让学生看到自己身上的优势、力量,能够理解和接纳自己的现状,看到自己的目标

    晓月来访时,自信心和情绪都比较低,所以用应对问句,比如“你靠什么支持自己到现在,还一直努力不放弃?”“从四年级起,很多事情都靠你自己,在你困难的时候,你是如何想出那么多的方法来帮助自己的?”曉月回答:“不拿困难当回事儿,还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每天都是新的。”晓月给出回答后,及时地赞美她,给她赋能,让她看到自身的优点和力量。

    理解学生的期待,引导学生朝向正向的、未来的会谈方向。在谈到和父母的关系时,适时运用目标问句:“你希望的理想的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是什么样的?”晓月回答:“能尽到他们该尽的就行了,爱已经是奢求了。”“我就是希望他们能理解我现在的状况,帮帮我,和我一起想想办法,而不是不理我,认为我事多,和别的同学不一样。”通过晓月的回答,更加了解她与父母关系的现状和内心对父母的期望。

    例外是指问题没有发生、问题较不严重、问题发生次数较少的时刻。我问晓月:“记忆中父母曾经带给自己温暖的时刻有哪些?” 晓月回忆初中有两次父亲冒雨来学校接她回家的场景,还有小时候有一次她调皮要坐副驾驶,后来出车祸,爸爸把她抱到后面,一个劲喊自己的名字,害怕自己醒不过来。回忆这些温暖记忆的时候,她的眼泪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晓月还回忆起,以前自己周末坐公交车回家,因为自己比较小,很多陌生人给自己让座,让她觉得很温暖。这些温暖的回忆是和父母关系美好的时刻,也是晓月经历中可以让她前行的力量。

    (三)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理解孩子

    辅导三次后,我明显地感觉到晓月现状的好转,返时亟须父母的调整和改变。晓月自诉,自己情绪低落时向父母求助,他们不理解自己,反而认为自己事多,和别的学生不一样。晓月自诉自己就是希望父母能帮帮自己,和自己一起想想办法。说这话时,眼泪就涌了出来。征得晓月的同意,并向晓月的班主任了解了晓月和晓月家庭的相关信息后,我打通了家长的电话。谈话的思路和过程如下:首先,放下预设,以未知的心态,向晓月的父母了解他们所知道的孩子的现状。父亲打开话匣子,自述他们眼中看到的孩子,觉得很不理解她的行为,不知道对晓月提出的种种要求是管还是惯。说晓月能花钱,时常提要求,买这买那,还想出去散心、旅行。她不跟家里交流,打电话除了要钱也不说别的,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也不下来吃饭。现在距离高考一个多月,还整天抱着手机,不好好学习,几句话不投机,就删掉自己的微信,没法沟通。其次,在晓月父亲诉说孩子令自己很纠结时,我适时提出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孩子所有要钱、买东西、想出去散心的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有一个核心的需求渴望被满足。所有行为的背后,表达的是孩子想要父母理解自己的难受,给自己一些精神上的支持和关爱。如果这一需求被满足,孩子可能就不会有种种物质上的要求了。我跟晓月父亲说,孩子回忆起父母带给自己的温暖的场景,赞美父亲的做法和对孩子的关心。 孩子父亲说,确实自己和晓月妈妈一心照顾生意和两个年幼的孩子,精力有限,对晓月精神上的关心很少,只想着满足她物质上的需求。

    最后,我向晓月父亲诉说晓月的现状,她情绪低落时,不受自己控制,会有自伤的行为,不是孩子不想学习,是她自己控制不了抑郁的情绪。以此让晓月父亲理解孩子,同时赞美晓月的优点和学习上的进步。在晓月父亲询问该如何做时,我提出自己的建议:家长在行动上多让孩子体会到家人的关心和照顾,比如多来看看晓月,单独买点或者做点她爱吃的东西,这样就会稳定住晓月的情绪,能让她心情平稳地去迎接高考。

    四、辅导效果

    跟家长沟通完的第二天,晓月发来微信说,自己要学习,不再带手机了,有事情她会再来找我或者联系班主任。两周后,与班主任通话询问晓月近来的情况,班主任说她情绪平稳,学习的劲头很足。

    五、案例反思

    在这个案例中,晓月的抑郁情绪困扰很大一部分来自对家人不理解自己的不满,希望得到家人的理解和帮助。咨询中用焦点解决短期疗法的技术,让晓月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能力,看到曾经与家人温暖相处的往事。同时我也觉察到,晓月每次来接受心理辅导的直接原因,都源于这一期间与父母的互动导致的失望。家长改变一小步,孩子改变一大步。案例中,与家长的沟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与家长成功沟通,需要注意态度和语言的使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中开放、好奇、探索的态度,以及赞美、重新建构的语言的使用,可以打开家长的话匣子。很多家长接到教师的电话,内心是不安的,觉得有些丢脸。因此,放下评判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从父母的角度,听听他们的想法和困惑;在他们提出自己的困惑时,再适时地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同时不忘赞美家长做得好的地方,以及教师发现的学生身上的优点,这会让家长更有信心,更容易接受不同的想法和观点,改变的意愿就会增大。

    参考文献

    [1]许维素. 建构解决之道——焦点解决短期治疗[M]. 宁波:宁波出版社,2016.

    [2]许维素. 尊重与希望[M]. 宁波:宁波出版社,2018.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邹城市实验中学,济宁,273500)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