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科技创新平台

    谷柏玲

    【摘 要】以中俄两国高校联合办学为例,在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及科技创新平台中寻找新的突破点。从中俄两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具体实施内容,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平台构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切实把握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及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培养;中俄科技合作;科研创新平臺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8)03-0080-03

    一、引言

    当今国际范围内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在于创新性人才的竞争,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明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高层次的、国际化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是指兼备“国际化”和“创新型”两种特质的人才。从高校视角来定义国际化人才是指高校教育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师资、课程、课程资源、教学评价和管理等具体培养手段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来指导教学实践,由此可见,国际化人才的特点体现其在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时需要具备和掌握国际知识、国际规则、国际经验、国际视野,以及进行跨文化交流时的良好沟通能力。创新型人才则主要体现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所具备的素质,创新型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前提是人的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

    在经济双边和多边发展的战略模式下,中国和俄罗斯有着共同的利益纽带关系,双方经济贸易深度的合作促进了两国共同发展的新契机,在政策上我国“一带一路”方略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跨欧亚大铁路保障了经济链条的可持续发展,中俄两国共识性的协议已经达成,平台的搭建,人才的培养是实施两国共同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具体实施内容分析

    人才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和推动力量,为更好地发挥其推动作用,人才培养的规格也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在经济、外交、金融、教育、科技等领域合作与交流的不断加强,对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数量上也达到了历史高峰,因此,中俄两国高校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就成为推动两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中俄两国高校不断提升科技、文化及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高校间已经对未来人才培养的模式达成了共识,高校间学术交流、专业探讨已经进入了新领域。“中俄两国高校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工作可以归纳为世界高等教育理论层面研究、课程与专业的建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及语言学习交流项目、加强外语教学和推进境外办学和外国留学生培养五个方面”,[2]现对各个维度涵盖的具体内容分析如下:

    (一)世界高等教育理论层面研究

    从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维度而言,世界高等教育理论层面的研究是首选应该考虑的因素,梳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现代经济快发展的缩影。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道路已经领先其他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人才培养的具体落实工作奠定思想基础和提供实践指导。中俄两国高校应该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国际化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项目研究,畅通信息渠道,让相关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内容,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立国际联合科研机构,利用俄罗斯高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人才培养的双边合作,通过先“引进来”,后“本土化”的方式促进我国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脚步。

    (二)课程和专业建设

    从高校层面看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涉及课程和专业建设的问题。从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的角度进行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与实施能够使高校从管理层、教师层和学生层树立起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意识,并能够对自己学校的教育定位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其中课程建设主要是加强对国外课程的引进力度,国外课程的引进不应该只局限于教学内容方面,国内教师在使用原版教材教授课程时、还应该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面批判性地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中俄两国高校也可以开展国际热点专业的建设,互补性专业建设,汉语、俄语通识性人才培养方面,采用“2+2”语言加专业的课程设置,真正培养出两国经济贸易互通性人才。

    (三)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以及语言学习交流项目

    在中俄两国高校进行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开展一些以本国学生为流动主体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及汉语或俄语的学习交流项目也是一项重要内容。[3]目前,中外办学项目主要采取的是国内学习与国外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这样学生在成绩达到毕业标准后,就有可能同时获得两校的学位。此外,两国高校应该积极推进一些学分互相认证的双校园联合培养项目,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完成国内阶段基础学习后选择到国外合作院校进行继续深造,参加国外专业课程学习、实习和毕业设计。需要指出的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授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语言授课能力构建和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4]

    (四)重视外语教学和推进境外办学

    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考虑的另一个方面的重要因素就是语言,语言是国际化人才了解国际规则、处理国际关系和事务的沟通交流工具。中俄两国高校通过加强汉语和俄语教学,可切实推进境外办学,能够加强对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中俄两国高校要大力深化外语教育教学改革,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外语综合应用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目前,中国和俄罗斯很多高校建立了SHK语言测试点和俄语登记考试中心,为学生出国留学搭建了基础语言能力测试平台。如通过提高孔子学院办学水平和扩大办学规模来扩大学校乃至学校所在地区的国际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更多的俄罗斯人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

    (五)外国留学生的培养

    中俄两国高校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必要环节就是培养外国留学生。中俄两国高校可以通过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对外国留学生进行培养,比如按照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阶段、是否取得学位等不同设置标准为外国研究生提供多层次和多种类的学习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拓宽招生渠道、扩大招生规模和大力发展学历生教育。此外,两国高校也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生活环境,为来校留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日常生活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物质保障。

    三、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平台的构建

    (一)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简述

    从目前中俄两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来看,内容中已经包含了学生、教师及专家的国际化交流互动、汉语国际推广、中俄国际学术会议举办、中俄合作办学,以及国际科研项目合作等方面的内容。然而,如果仍将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局限在人才的引进和派出这种“人才流动”意义方面,中俄两国高校教育国际化进程将受到严重的阻碍。同样道理,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模式必将促进教育全球化的发展,高校如果不能兼收并蓄,缺乏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阈,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狭窄领域内,这种认知下培养的人才无疑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被最终淘汰。

    (二)高校间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合作

    目前,中俄两国高校实现了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国内高校通过与国外科研机构或者友好高校合作,彼此间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构建了一些研究院所或者研发中心,合作开展国际联合科研项目,[5]促进教育与科研水平的共同进步和提高。此外,两国高校还可以通过主办或者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学术报告交流会和国际讲坛等形式来实现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在中俄高校科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中,国内高校与国外友好高校在学院或者研究生院层面进行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这一层次的交流也是科学研究国际化的另一重要环节。

    (三)中俄高校间加强科研创新平台构建

    建立科研创新平台有利于密切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中俄高校之间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对于加快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国际人才的科研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为建构中俄两国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科技创新平台,双方应该加强科技创新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功能完善、形式多样、层次分明、资源共享、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

    1.发挥高校的基础作用和引导作用

    高校作为知识和人才的摇篮,能够为科技创新平台构建提供智力和科技资源。中俄两国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和资源优势,发挥科研创新平台构建中基础性的支撑作用,设计出富有地域特色的科研创新项目,实现两国高校科研创新成果的共建和共享。同时,中俄两国高校要充分发挥其传播国家语言文化、培养国际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引领作用,积极开发能够彰显国家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新项目,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事业和产业的发展。

    2.构建形式多样、功能完善的科技创新平台

    科技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中俄两国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培育和构建创新平台是共同的目标。两国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要围绕经济双边的共同需要,打破贸易壁垒,真正地利用科技互补的优势,发挥创新共赢团队力量,在科研平台的推动下,研究合作中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尝试世界经济一体化模式下的合作机制。在高校中全方位开展科研平台的建设,以点带面,促成中俄经济新的产业链的形成,构建多渠道的合作模式,开展产学研平台建设,孵化科研创新基地。同时注重开展重大科研课题申报和科研攻关,实现中俄两国高校的智力科技资源共享和互利双赢。

    3.构建多元化的联合科研创新模式

    中俄两国高校在构建科研创新平台时要发挥各自的学科专业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创建中俄科研创新特色学科群。科研创新平台要起到加强两国高校沟通联系的桥梁作用,加强高校之间在人员、科研、学术等方面的密切联系与交流合作,通过各种联合科研创新活动提高教师、学生和科研工作者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中俄高校之间可以通过联合办学,通过借助科研创新平台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完善联合开展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国际化水平。

    四、结束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合作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中俄两国不断提升的政治关系使双方在科技、文化和教育等领域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日趋活跃和不断深化,为促进两国外交关系的不断发展,两国的交流合作需要在规模上进一步扩大交流形式和层次上向纵深发展。中俄两国在区域经济中的双边共同发展已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资源共享、携手共进是两国政府适应时代发展而做出的必然选择。经济是桥梁和纽带,在经济等诸多领域中科技创新平台是支撑的骨架,国际化人才培养是纽带,在中俄两国经济领域的长期合作必将得到更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两国中长期的合作发展战略规划需要一大批既懂科学技术,又熟悉国际惯例的国际化专业人才,中俄两国高校之间加深拓展国际间的教育科研合作,符合两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共同利益,两国在教育、科研和科技发展等方面的互补已经为人才培养奠定了前期的基础。因此,通过构建科研创新平台来促进中俄两国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已经势在必行。中俄高校之间要通过科技创新平台构建提升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为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援和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0.

    [2]張漾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杨柳.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4,27(1).

    [4]程恩庆,张全芬.中俄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探讨[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s2).

    [5]王常颖.中俄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问题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