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之间的“敬”与“顺”

    郭振环

    在中国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帝王是崇尚“孝”治天下的,君臣父子之间的伦理关系被固定下来,他们之间是臣顺从与君,子顺从与父的关系,所以君叫臣亡臣不得不亡,父让子死子不得不死。可见孝的背后就有了“绝对服从”的意义,君是否仁,父是否慈对“绝对服从”的结果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这是因为君臣父子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君与父是高高在上的,权力和正确始终在手,而臣与子则只有听命服从的义务了。这便有了“孝顺”一词,更鼓励世人做到孝的最高境界是“顺”,“顺”就是顺从,也就是听话,顺从父母就是听父母的话,至孝则是绝对听话。

    孟子说“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听话就从家长逐渐推广到其他长辈,而贯彻最彻底的要数读书人。从隋朝创立科举制度以来,读书就成了平民百姓鱼跃龙门的重要出路,从此中国就变得非常重视教育,古代留下了“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股”等勤奋读书的佳话。老师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高,传统上师生之间的关系定义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日为师者都可以拥有与父等同的权力,师父对徒弟拥有绝对的支配权,不听话可以严惩,甚至可以自由处置,这就是我国古代的师生关系。在现代教育下的今天,也有许多老师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可见古代师生关系的定位影响至深。一旦师生关系的定位等同于父子关系,就意味着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平等关系,而是领导与被领导、指挥与被指挥的关系,那么“听话”与“服从”就成了衡量学生的尺度,“听话的”是好学生,“不老实的”就是“坏”学生。于是从幼儿园开始就训练孩子们听话,教会孩子看大人的脸色,在听话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我。孩子们从吃饭、睡觉到玩耍,都有统一的要求,每个孩子都在老师“画出的圈子里”活动。近几年来,听到过幼儿园要求孩子饭盛多少吃多少,最终出现了吃撑住院的孩子。到了小学的老师更是喜欢听话的孩子,小学的校服只有一种式样没得选择,且必须天天穿,坐姿要统一到一个姿势上等等不一而足,于是孩子们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取悦老师、顺承老师的孩子就常常被老师称作“乖孩子、好孩子”。

    正是在这种师生不对等的关系定位下,中学甚至出现了“军事化”管理的学校,这样的学校以其制度苛刻、处罚严厉而著称。有些家长不仅不反对,反而对这样的学校大加赞许,趋之若鹜地把孩子送去上学。短时间内,不否认这样的学校可以纠正孩子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惯,但是这绝不是教育的未来,学生习惯了顺从地接受,思辨式思维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培养,只懂得“服从”的孩子会失去想象力和创造力。

    现代教育环境下的师生关系应“止于敬”。“止于敬”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要尊敬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师友关系。老师尊重学生被提倡了很久,随着家长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教师对学生和家长的权力被自我放大了,有的中小学教师对家长气指颐使,孩子有错了把家长也叫来训一顿,指责家长,批评家长,已经泛滥成灾,家长因怕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只好陪着笑脸不敢反抗,并且越是“所谓的名校”这样的教师就越多。

    教师端起来的架子就放不下了,怎么能尊重学生呢!作为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家长、学生、教师三者之间的关系,家长和教师一起培养、引导学生成长,不是教师具有凌驾于家长和孩子之上的教育权。教师应到学生中间去,多和学生在一起,应该保持几分童真和童趣,有较好的同理心,最重要的是要有极强包容心。蔡元培校长遵循“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吸引了大批的不同个性的教授来到北京大学,北大才成为新中国大师的摇篮。教师只有极具包容心,能宽容不“听话”的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孩子们才能多样性成长。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需要教育智慧,教育智慧不必理解成高深的教育技能,只要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更多的个人思维投入,也就是说对遇到的每一个教育问题多用一些心思,思维投入多了,教育智慧也就自然产生了。不同的教师思维投入多少有区别,时间久了,经历的教育问题多了,有无教育智慧的差别也就出现了。可见,在教育上冷静用心思考,每一位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教育智慧。

    学生对于教师也应该“止于礼”。教师作为学生的长者,本来就应该尊敬,这也是师生伦理关系的必然体现。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是有边界的,学生的言谈举止应在“礼”的范畴内,在师长面前应没轻漫之心,符合生活中的礼,对长辈说话语气应平和,眼神无暴戾之气,遇错有悔改之心。学生要做到“敬师”,重在“心敬”,这与学生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有极大的关系。现在独生子女较多,从小生活在溺爱的环境当中,对家里的长辈呼来喝去,自己成了家里的“小太阳”,长辈们都围绕着他转。家庭伦理关系被破坏了,孩子从小没有养成懂“礼”的好习惯,进了学校那就成了天空中的“小星星”,如果还拿自己当“小太阳”,必不会尊敬师长,所以家长要有意识地教育孩子养成懂礼貌的好习惯。父母要有意识地纠正子女对家里的长辈及邻里长辈的不正确行为,主要是从礼貌上下功夫,让孩子知道与人交往的礼节,那么进了学校自然就知道尊敬教师了。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及时调整心态,懂得“在家”与“在外”的区别。但是必须认识到:坏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那么也不是一天能改正的,更不是纠正一次就不再犯的,要认识到改正的长期性,屡犯屡纠,不厌其烦,学生才能彻底改正。

    总之,教师只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性出发、从人的成长规律出发,良好而健康的师生关系自然就建立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