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低年级语文情境教学的有效路径

    马俊青

    低年级学生在直观思维、形象思维方面表现比较突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创设适宜引领学生学习的情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借助音乐走进课文情境

    低年级学生学习课文时,遇到一些节奏感比较明显的文本,学生如果仅从文字上去体会,对文本的节奏感就难以真正把握到位。在低年级课文学习中,对一些学生不容易把握的内在节奏,教师借助合适的音乐来创设情境,可以轻松地引导学生突破教学的难点。

    如教学《找春天》(二年级下册第2课),课文是一篇散文诗,语言中含着一种轻快、欢乐的节奏,但这种节奏以二年级学生的理解水平,仅仅从课文的文字里是无法感知的,一位教师在教学时,适时播放儿童歌曲《春天在哪里》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多轮次朗读课文。因为学生对这首儿歌的旋律很熟悉,读“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学生觉得适合的乐句就是“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学生读熟课文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句子改成适合音乐的唱词:这里有小草啊,这里有野花,还有那树木突出点点绿……/这里有风筝啊,这里有桃花,还有那喜鹊一直叫喳喳……并且还带学生把改后的歌词进行试唱,这一下学生更找到了文本语言中的节奏感,最后教师让学生带着这种内在的节奏去朗读课文,学生越读越有味。二、展示图片把握课文内涵

    低年级学生受观察方法和能力所限,加上语言表达跟不上,对曾经接触过的事物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模糊的,更说不清楚。此时需要教师创设情境,通过展示相关事物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加深印象,再进入新的学习环节。

    如教学《端午粽》(一年级下册第10课),端午虽然是学生从小就过的一个传统节日,但学生作为孩子过节往往在乎的是节日能够带来的美味和礼物,至于节日的意义或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对他们来说属于可以忽略的范围。所以,在这篇具有浓厚传统节日氛围的课文学习中,教师就需要结合生字、词语及句子的学习适时通过出示图片来体现与端午节有关的文化特色:划龙舟、包粽子等。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引出包粽子与纪念屈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有所了解,增进理解,继而拓展划龙舟与屈原之间的关系,将与端午节有关的习俗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还有插艾草、菖蒲,喝雄黄酒,戴香囊等(用图片展示)。这样一来,学生既从中了解到端午粽之外的习俗又了解到与屈原有关的爱国主义意识。三、欣赏视频感受课文向往

    信息技術与语文学科的深度融合,给教师创设情境开展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尤其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精选适宜的视频进行播放,可以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带入课文所表达的情境之中,并借助最直观的形象理解课文的内容与表达。

    如教学《我多想去看看》(一年级下册第2课),课文写了乡下的孩子和城里孩子的不同向往——多想去远方看看。作为乡下的学生,虽然学校里也有升旗仪式,却特别向往妈妈描述的天安门广场上壮观的升旗仪式。教师在教学这一部分课文时,播放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视频,让学生看到那种成千上万人早早守候在天安门广场就等着看国旗随着国歌冉冉升起那一刻的震撼人心的场面,心中油然而生的是强烈的爱国激情。作为城里的孩子,十分向往爸爸所说的千里之外的天山雪莲,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播放天山雪莲开放的视频。这样通过两段视频的播放,学生对那种“想看看”之前加一“多”字就有了深切的体会:对乡下的孩子来说“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对城里孩子来说“天山雪莲”盛开的情景,都是令人向往的!

    总之,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精心创设情境,借助音乐、图片、视频的帮助,让学生从情境中融入课文学习,可以获得比较深刻一些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