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古诗词教学的应然追求

    程秀芳

    小学古诗词教学作为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对于这种以积累为重点的古诗词学习,需要教师认真研读古诗词内容,准确把握编者意图,在每一首古诗词教学中,根据古诗词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诵读、品味、推敲、揣摩中领悟古诗词的精妙所在,追求在返璞归真中积淀中国古典文化的素养。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古诗词受体例的限制,形成了篇幅简短、语言精练、表达深刻等特点,这些对自身理解能力有限的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需要从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中的《惠崇春江晚景》时,教师如果只是帮助学生借助注释把四句诗的大意说出来,苏轼的这首题画诗的内容就显得十分稀松,几乎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实际上,苏轼所题的画早已失传了,可诗一直被传诵,足见这首诗多么独特。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以此设计教学情境:还原一下,惠崇的画作中有哪些景物并且打动了苏轼?苏轼诗中最打动读者的是什么景物,能不能画得出来?这样一来,学生纷纷读起诗歌来,努力寻找所画的三组景物:竹外桃花、江上游鸭、蒌蒿芦芽,画面上这些景物“三两枝”“水暖”“短”巧妙地指向了一个“早”字深深感染了苏轼,让诗人觉得“画中有诗”,这也是学生读诗句时需要关注、品味的关键之一;随后,学生确定河豚欲上时是画面上没有的情形,也是无法画出来的,属于诗人由江上春水里的景物引发的美好想象——拼命吃河豚,教师可以顺势告诉学生苏轼是个美食家,走到哪儿吃到哪儿,学生对诗中写到“河豚欲上时”就多了一种趣味感。二、培养学生的语感

    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是在诵读古诗词中积淀一种语感:包括诗的节奏、韵律、情味等。因此,诵读必然成为古诗词教学的主要形式,因为古诗词的语感除了读出来别无选择;在读出语感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读出自己对古诗词的进一步理解和感悟。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中的《登鹳雀楼》时,这首传诵千古的古诗,妙在最后两句带给读者的启示和指引。但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时,教师如果讲什么意境和哲理,无疑会把学生带入古诗词学习的误区,那不在低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要求之列。因此,教师在教学《登鹳雀楼》时,重点要做的事情就是带领学生读好古诗的节奏、读出韵律,进而读出五言绝句应有的语感。在节奏上,可以放在教师带领学生熟读古诗之后,试着画出停顿,然后用诵读进行对照,看看所画的停顿是否正确,最后教师用课件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韵律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注意“流”和“楼”的读法,体会韵母尾音上的相同。有了这些注意之后,学生读熟古诗,可以用一种很自然的音調来诵读,在返璞归真中读古诗,语感就在其中了。三、提升学生的品质

    入选小学教材的古诗词都是经典名作,诗词中的每个词句都是诗人锤炼的结果;因此古诗词在语言与表达方式上具有独特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学习时,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反复品味和仔细推敲,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体会。

    如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牧的《山行》两首古诗时,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和“白云生处有人家”中都有一个“生”字值得品味与推敲,通常情况下说成“升紫烟”和“白云深处”完全可以表达出相应的意思,但两位诗人都选中了“生”,为什么呢?教学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细细品味与推敲。在李白的诗中,单看“紫烟”用升起反而更有仙境的意味,但诗句前面出现了“香炉”时,让其“生”出紫烟,就让“香炉峰”有了独特的功能,比起自然的“升紫烟”多了一分韵味;杜牧的诗中,如果写作“白云深处”就指向了云层的深处,而“白云生处”则能够强调山的高远,对于《山行》一诗来说,无疑更能紧扣题目。诵读古诗词中通过简单的比较进行推敲,所追求的是自然而然地品读,就足以体现古诗词学习中抓住一些关键词品味,能够使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品质获得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学需要引导学生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自然体会、品味、感悟古诗词的意味,逐渐积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不是去刻意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