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里的清代蒙古亲王府

    白慧贤

    僧王府是清代蒙古科尔沁扎萨克亲王僧格林沁及其后人在北京的府第,王府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南锣鼓巷炒豆胡同,后门在板厂胡同。僧王府由几座并排的大型四合院组成,建筑风格既融合了南方建筑小巧精致的特点又兼具北方建筑坚固厚重的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僧王府得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的重视和保护,2003年被列入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蒙古王府建筑历经沧桑,见证了大清王朝的兴衰史,述说了清代以来社会发展的百年风雨。王府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僧王府的由来及建筑风格

    僧格林沁,生于嘉庆十六年(1811),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人,姓博尔济吉特氏。道光五年(1825)十月,僧格林沁成为科尔沁扎萨克多罗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1]嗣子,承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多罗郡王爵。同年入京任职,此后,僧格林沁及其子孙一直居京,长住北京僧王府。

    僧王府位于安定门内炒豆胡同,据光绪朝修《顺天府志》载,“府为忠王所建,非公主赐第也。”[2]嘉庆六年(1801),索特纳木多布斋与庄敬公主结婚后,住在庄敬公主府。嘉庆十六年公主薨逝后,索特纳木多布斋将公主府上缴,故僧王府并非庄敬公主府。道光六年(1826),道光帝赏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官房并修费银五千两,当时这所官房只是郡王府规制,后经僧格林沁改建,将原郡王府与东所连接,成亲王府第规模。

    

    东所是杭州织造福德的宅院,福德卸任时尚短交未完银七千五百零一两,呈出此房入官,抵交未完银。道光六年九月,僧格林沁以六千六百九十两认买“地安门南锣鼓巷炒豆胡同前任杭州织造福德呈出入官住房一所,计一百十七间。”[3]同年十一月,官房租库呈称:“相应照依该郡王所请,准其认买。”[4]僧王购买福德官房后,与先前郡王府(中所和西所)一起进行改造,经动工修缮,将此宅与中所连接成为王府的东所,三所房子连接在一起后,拆除了原宅的大门,改建成一座五脊六兽三开间的府门。咸丰五年(1855),僧格林沁因军功被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此后该府始称“博多勒噶台亲王府”。该王府经多年修建添购,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前门在炒豆胡同,后门在板厂胡同,共有两百多间房屋的庞大蒙古亲王府建筑。

    僧王府的建筑风格属南北混搭系,既有南方建筑特色,又有北方建筑风格。著名的历史学家朱家溍先生曾在这里居住过,朱老的《博多勒噶台亲王府》一文,对僧王府的建筑结构有一定的记述。据朱老先生介绍,僧王府中所和西所的建筑与东所的建筑相较,工料不是一个水平,风格也各有特点。中所和西所的建筑厚重坚固,建筑特点是比较严整的。中所的正院,举架高大,正房及耳房内都用金砖墁地,有地下暖道,用楠木雕万福纹碧纱橱隔断前后间,上有仙楼可登。中所的前后院和西所也都是筒瓦卷棚式,有廊檐而无游廊相连,和中所正院的不同点是无脊兽。东所的建筑材料比较单薄,举架较低,但房屋四周用游廊连接,上房堂屋后檐有落地罩木炕,还有一槽碧纱橱、一槽栏杆罩。东院屋宇都是片瓦卷棚式,两卷前廊后厦,抄手游廊。院内有藤萝架、白海棠、山石等,是园林式的布置。东所的整个建筑风格玲珑而富有幽趣,体现着当过杭州织造的官员所爱好的江南园林的建筑风格。[5]

二、王府生活百态

    王府生活是整个王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独特的生活习俗,我们可以更加生动、全面地认识王府。

    王府的政治生活——府主的更替。同治四年(1865)四月,僧格林沁在山东曹州府与捻军作战时遇伏阵亡。僧格林沁灵柩抵京后,清廷以亲王饰终典礼议恤,同治帝奉两宫皇太后懿旨亲临僧王府赐奠。僧格林沁阵亡后,其子伯彦讷谟祜袭博多勒噶台亲王爵,居住在这里的老住户也称这座府第为“伯王府”。伯彦讷谟祜先后任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正白旗满洲都统、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署銮仪卫掌卫事大臣等十几种官职,在朝中是一位比较有势力的蒙古王公,当时有“伯半朝”之称。僧格林沁长孙那尔苏袭封贝勒爵,世袭罔替,次孙温都苏封辅国公。光绪十七年(1891),科尔沁亲王伯彦讷谟祜去世后,其孙阿穆尔灵圭承袭亲王爵,此府又称“阿王府”。

    王府中的婚嫁与过年。自道光六年,僧格林沁及其子孙长住北京僧王府,几代人都与皇家通婚,为皇家额驸,僧王府见证了僧格林沁家族与大清王朝满蒙联姻的历史。在王府中过大年也很有讲究。旧时“过年”,是指初一到初五这五天。京师谓元旦为大年初一,于子时焚香迎接喜神,燃爆竹以致敬。初一的午饭,主食吃饺子,当时管饺子叫“煮饽饽”。“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及宝石等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6]饽饽馅儿既有素馅儿的又有荤馅儿的。除荤素饺子之外,“例有各种冷盘年菜,如素咸食、炸芝麻条、香菇焖面筋、芥末墩,谓之四素;山鸡丝炒甜酱黄瓜丝、山鸡丁炒果子、肉丁榛子酱、酥肉,谓之四荤,除这八道菜必不可少以外,还有山珍野味等。五天过年,餐餐如此。”[7]席间,会有一些助兴活动,如击鼓传花,众人以鼓为号,鼓响时,开始传花,鼓停时,花落到谁手里,就要罚一杯酒,或讲一个笑话供众人取乐。初二上午,致祭财神,鞭炮声锣鼓喧天,昼夜不休。祭财神这天的午饭,吃饺子和馄饨。饺子形似元宝,馄饨形似银锭,二者均与“招财进宝”有关。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破五以后,至初六日,则王妃贵主以及各宦室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

    王府中的娱乐活动。清代地方戲剧十分发达,王府中每逢节庆之日或有人过生日必唱大戏,过生日一般常听的曲目有《天官赐福》《百寿图》《蟠桃会》《五女拜寿》等。那些王公贵族们,平时不但喜欢听戏,而且还经常充当票友,过把戏瘾。“僧王府西所第三进正房内有戏台的装置,两明一暗的格局,西次间有一槽碧纱橱隔断,两明间是砖墁地面,西一间是地板。西山墙有两个门通往西耳房。如果要演戏,就把碧纱橱隔断卸下来,上面横楣仍保留,把戏台栏杆的榫子安在下坎上,西山墙的两个门挂起台帘,就等于上、下场门,中间挂上台帐,戏台就出现了。”[8]除戏曲外,间或有子弟书、杂耍、皮影戏等项目。

    伯王曾任过光绪皇帝的骑射师傅,喜欢摔跤。炒豆胡同东口路北有一块不大的地方,在同治、光绪年间还是空场,伯王常常带人到这里摔跤比武。空场旁边放着一张八仙桌,上边码放着一吊吊的制钱,每有一位得胜者就奖励几吊钱,直至发完为止。

    王府轶事。《清朝野史大观(三)·清人逸事》卷七以“僧忠亲王之神武”为题,讲述了僧王府门前石狻猊的故事。同治初年,一个卖羊肉的贩夫在僧王府门前歇息,“门前旧有石狻猊二,高五尺,左右蹲,被发怒目外视”,贩夫边吸烟斗边拨撩石狻猊口中所衔的石丸,石丸受拨弄发出响声。贩夫又问门卫说:听闻王爷爱好武艺,他门下的力士非常多,现在府中有多少力士,武艺又如何呢?门卫没有理睬他,贩夫就走开了。不一会,门卫发现两个石狻猊都改面朝里了,知道是贩夫搞的鬼,赶快叫来六七个身强体壮之人搬动石狻猊,仍不能挪动分毫。第二天,僧王知道情况后,让卖羊肉的贩夫把石狻猊复位,贩夫将右臂伸到石狻猊腹下,用肩一扛,石狻猊就面向原位了。僧王大为称赞,并决定买他二斤羊肉,僧王用两个手指夹着三十个铜钱交给贩夫。贩夫先用手指抠,又用两只手去摇撼,最后拿来拉车的皮带穿在铜钱上,像纤夫拉巨筏一样用力,只听见僧王指间的铜钱咯吱作响。贩夫这时已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如牛了,僧王这才笑着把钱给他,他见铜钱十之八九都碎了。僧王令门卫再拿两贯铜钱给他,贩夫拜谢而去,对僧王的神武有力赞不绝口。

三、僧王府的没落

    民国年间,僧格林沁曾孙阿穆尔灵圭亲王仍住北京僧王府,当时该府第又称“阿王府”。阿王当上第一届国会议员,为振兴民族经济,开办学堂,创办蒙古实业公司,多次上疏整顿蒙疆的新方案。后期阿王意志衰颓,家道日趋衰落,王府也由昔日的辉煌走向了没落。民国十九年(1930),阿穆尔灵圭亲王病逝,民国政府任命阿王之子和希格为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接管王府。但此时阿王家族已不复往昔,由于王府开支巨大,年年入不敷出,在蒙古的地租又收不上来。此时,因为欠族中的赡养费,阿穆尔灵圭死后以“未赡养好家人”的罪名被告上了民国法院。和希格为了还债,只得将僧王府变卖,全家迁往地安门外帽儿胡同居住。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二月三十一日,北平地方法院公开拍卖了僧王府,并发布关于购买南锣鼓巷炒豆胡同僧王府的布告。僧王府的中所(当时门牌为炒豆胡同23号旁门)计51间房屋,被朱家以出最高价洋10500元拍买。1954年,朱家将僧王府中所大部分房屋卖给煤炭部作为宿舍,只留下了16间半房屋的一个院落,即板厂胡同34号,这里又被称为“朱家溍故居”。该府西所改建成温泉中学,东所除一部分由和希格留下外,其余卖给了西北军。

    僧王府昔日的恢宏现已不复存在,已无法看到其原貌。如今,该王府已残缺不全,“或为豆制品车间,或为粮店,或为侣松园宾馆,更多的部分为民居。板厂胡同30号院内,现在还保留两个四合院。南部四合院内,有一两卷垂花门带抄手廊,东西厢房各三间。北为正房三间,前出廊,后带抱厦,左右各带有两间耳房。32号院内还剩原最北一层四合院。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全为灰筒瓦箍头脊,走廊宽大。”[9]

    随着时代的变迁,留存于世的王府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如今,大部分王府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或对外开放,供游人观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僧王府以其独特的北京传统四合院式的建筑风格,吸引着无数游人为之神往。从这些王府建筑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王府的历史变迁、政治文化生活和其建筑风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府作为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得到了很好的保护。1986年1月21日,板厂胡同30、32号院被公布为东城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2月11日,僧王府被提升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注释及参考文献:

    [1]索特纳木多布斋,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嘉庆皇帝三女庄敬和硕公主的额驸。索特纳木多布斋与庄敬公主无子,道光五年,道光帝谕旨将索特纳木多布斋族侄僧格林沁过继给索王为嗣子,承袭爵位。

    [2](清)周家楣,缪荃孙,等.光绪顺天府志·京师志十三·坊巷上[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354.

    [3]为认买前任杭州织造福德呈出入官地安门外南锣鼓巷炒豆胡同住房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号05-13-002-001935-0012.

    [4]为办理科尔沁多罗郡王僧格林沁认买地安门南锣鼓巷炒豆胡同前任杭州织造福德入官住房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号05-08-011-000040-0024.

    [5]朱家溍.博多勒噶台亲王府[J].文物天地,1990(6):33.

    [6](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时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45.

    [7](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45.

    [8]朱家溍.旧京第宅[M]//杨良志.朱家溍讲北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03.

    [9]东城区文化文物局编.北京市东城区文化文物志[M].东城区文化文物局,2000:267.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