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探析

    吴科荣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综合现今教育的实情,重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需求,适当地改变教学方法,引入新式教学方法,从而增加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本文简单阐述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

    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更优秀的人才,让这些人才能够在社会中如鱼得水,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过于古板,所教出来的学生学习能力有限、资质有限、为人处世有限。当然,这只是一部分。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引入实际生活,首先,能够让语文教学接地气,与学生的生活进行联系。其次,引入学生生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情绪,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习惯,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进行联系,在生活场景中开展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

    比如,在开展《田忌赛马》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直接引入生活场景,现今学生们最爱玩的游戏“王者荣耀”,敌军三名(钟馗、鬼谷子、大乔),友军三名(赵云、孙尚香、安吉拉),战斗方式为一对一。请问,如何取得胜利?学生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玩游戏时,如何对战,哪一个角色最强,哪一个角色最难缠,哪个角色输出最厉害。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分组,分为6组,一大组两小组。组员之间互相讨论,最后可以得出,让弱的对最强的,中等的对最弱的,最强的对中等。最后,学生们不仅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而且学习到了《田忌赛马》这一课的精髓。

    二、充分发挥新媒体教学的优势

    現今各大中学都引入了新媒体,新媒体教学是现今比较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案,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辅助工具。很多教学内容或多或少都能够在网络上搜索到相关资料,教师在整合资料后,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能够避免板书消耗过多的课堂时间。再者,多媒体是一项非常实用的工具,能够用于播放PPT、视频,图片等。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多元化教学的时候,必不可缺少的就是“微课”。教师提前备课,综合下一堂课要讲的内容,制作一个视频,提前播放,让学生们提前预习,从中找出疑虑点,在课堂上能够有侧重点的听课。这样的教学,具有很高的效率。但是,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比较多,不建议太过频繁地使用微课。

    再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主动参与进课堂。比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入电视剧《水浒传》中有关这个故事的片段,让学生们通过视频了解故事的背景、起源、发生原因,等等。通过视频能够让学生提前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学生想起课文内容,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而是精彩的视频,能够加深学生的影响。学生提前观看,课堂分析时,能够改变教学单一的现象,能够避免枯燥分析的情况,能够促使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讨论。

    三、促进教学多元化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培养,鼓励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索,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分析教学内容,全面理解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于勒的角度出发,观看文章,了解当时社会背景,了解主人公对于勒的态度转变原因等。在分析完毕后,引导学生从于勒兄长的角度理解文章,理解于勒兄长的想法。比如,从于勒的角度看,兄长菲利普夫妇发现弟弟从富人变成穷人后那副丑陋的嘴脸,这不仅仅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疏远的关系,也充分验证了人的心理。但是从菲利普夫妇的角度看,他们要养育儿子还要生活,弟弟有钱,可以依靠;弟弟没钱,要依靠自己,增加自己的负担。不仅仅是当时那个社会,现在的社会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分析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将课堂教学延伸为社会思考,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三观。

    四、围绕学生个性开展多元化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教师在开展多元化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个性的分析,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合理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案,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分类,为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顺利、准时地完成任务。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行推理,进行分析,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再者,教师应该根据每一位学生不同的能力特征以及学习需求,结合教学资源,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比如情景演示,小组式讨论教学,任务教学,等等。充分利用学生课下时间,让学生提前预习,提前准备,在课堂中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果。同时,在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同时,观察每位学生面对不同教学方法时的学习态度,从而合理调整教学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元化教学,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出发,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学习课堂,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与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全面理解语文知识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阳县致远中学(223700) 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