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优良家风

    杨海燕

    [摘要]作为一代领袖,毛泽东的家庭有着与普通家庭的与众不同,在些许无奈的同时,毛泽东用心经营着自己的家庭,用情维系着与韶山故土的亲情,显示出一代伟人的优良家风。毛氏家族重视亲情,尊长爱幼,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文氏家族品德高尚,好善乐施,积极帮助贫苦人民。毛泽东在承袭毛氏及文氏两大家族家风精粹的基础上,秉承共产党员一贯的优良作风,原则做人,不搞特殊化,努力学习,为国为民,最终形成毛泽东的优良家风。

    [关键词]毛泽东;家庭;家风

    “家风,又称门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是给家中后人们树立的价值准则,一个家有没有好的风气,会直接影响社会风气,家风纯才能民风正,才能有良好的社会风气。”[1]作为一代领袖,毛泽东以身作则,率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为自己及亲人量身打造了必须严格遵守的家规,最终形成一代伟人家庭的优良家风,对国家和人民也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一、重视亲情,尊长爱幼

    毛泽东对亲情的重视和渴求,在毛泽东与亲友的书信往来中可以看出。通常,毛泽东在接到韶山亲人的书信,及时回信,字里行间流露着对长辈的尊敬,以及对同辈和晚辈的殷切关心。

    (一)书信往来传亲情,字里行间露真情

    1911年春,毛泽东离开韶山冲和同学一起到长沙求学,之后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从毛泽东1949年成为国家领导人,到他1976年逝世,在毛泽东内心深处,从未忘记过韶山故土的亲人,他时常和亲人书信往来,以书信表达着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深深眷恋和关怀之情。据对毛泽东与韶山亲友的书信统计,“建国前有8封、1949年8封、1950年32封、1951年13封、1952年8封、1953年10封、1954年9封、1955年2封、1956年4封、1958年1封,此后便与家乡亲友没有了通信往来。”[2]由此可见,毛泽东与亲友往来书信之多,即使是在自己担任国家领导人之后,仍不忘与亲友通信。毛泽东回信速度之快,字里行间也尤见他对亲友来信的欣喜之情以及对故乡人民的关怀之情。

    (二)弘扬传统美德,孝亲敬长

    《毛氏族谱》写到:“孝养父母;友爱兄弟;和睦乡邻;教训子孙。”[3]作为毛氏家族的一员,毛泽东对这一优良传统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在与长辈通信时,毛泽东有礼貌地称呼长辈,从未有过失礼之处。不仅如此,毛泽东还亲身孝养父母。1918年,得知母亲患病,远在长沙的毛泽东到处求医问药,请人开方,希望能减轻母亲的痛苦。1919年,母亲病情恶化,毛泽东将其接来长沙医治,侍奉左右,亲自照料。得知母亲病危,毛泽东连夜赶回韶山,看见已逝的母亲,毛泽东满含悲情,写下了恸情的《祭母文》和两幅灵联,记述母亲对他的养育之恩及他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母亲病逝后,毛泽东把父亲接到长沙休养,同时也把伯父毛福生一同接去,悉心照料。用心之处,可见毛泽东孝亲敬长的优良家风。

    (三)关爱同辈和晚辈,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

    毛泽东对同辈和晚辈的关心,一方面体现在精神的关爱和鼓励,一方面体现在物质上的支持。1949年1月15日,毛泽东给毛泽青写信“望努力工作”[4];1949年11月28日,毛泽东给文南松写信“祝你健康!祝各表嫂健康!”[5],另外还有多封书信,言语之间都可见毛泽东对其同辈及晚辈的关爱及鼓励,以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除此之外,毛泽东还给予他们物质上的支持。1949年11月28日,毛泽东托李祝华、毛泽连给毛泽荣“带上皮衣料一件,为弟御寒之用”[6];1952年10月2日,毛泽东给毛宇居“兹寄人民币三百万,以一百万为六婶丧葬费,二百万元为泽连治病之费”[7],与此类似,毛泽东多次拿出自己的稿费(旧币)接济其他的同辈和晚辈,帮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物质支持与精神鼓励,是毛泽东对同辈和晚辈的关爱,是毛泽东优良家风的体现。

    二、品德高尚,原则做人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勤俭持家、艰苦创业,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心地善良、好善乐施,毛泽东在他们的影响和教育下,始终坚持原则做人,成就了自己的高尚品德。

    (一)好善乐施,积极帮助他人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心地善良,毛泽东受母亲影响,也好善乐施,经常帮助他人。幼年读书时期,毛泽东常把午饭带到学校去吃,但有一段时间,毛泽东晚上放学回来,总是喊饿,吃得特别多。他母亲很奇怪,就询问他缘由,才得知毛泽东是将自己的饭菜分给了班里的一个穷孩子。对此,毛泽东的母亲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赞扬他,并让毛泽东带两个人的饭到学校。还有一次,毛泽东帮父亲到一家农户收猪,正巧赶上猪肉涨价,农户家里贫穷,不舍交货,毛泽东心存善念,同情农户,便将定金收回,空手而回。行军途中,毛泽东看见一个讨饭的瘦弱老人,衣服单薄,不忍其受冻,便将自己的大衣给老人披上。种种事迹,都体现了毛泽东的好善乐施,积极帮助他人的优良家风,体现了毛泽东悲悯苍生的情怀,基于此,才最终有了励志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毛泽东。

    (二)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

    身为国家主席,毛泽东以身作则,不搞特权,从不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亲友谋利。1950年9月20日,当得知家乡准备为他建房修路时,毛泽东立即去电请他们停止修建;当韶山亲友来信请求毛泽东为其安排工作、学习时,毛泽东也都一一拒绝;当来京探望毛泽东的亲友回乡后,因其骄傲自满而不服从当地政府管理时,毛泽东明确指示“文家任何人,都要同乡里众人一样,服从党与政府的领导,勤耕守法,不应特殊”[8]。对于自己的子女,毛泽东依然严格要求,不允许他们搞特殊化。毛泽东的小女儿李讷,从小跟在父亲身边,吃穿住行跟随大部队,即使吃不饱肚子,毛泽东也不同意给她额外加餐,还让她排队打饭。诸如此类的事迹还有很多,都体现了毛泽东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尽显一代伟人优良家风。

    (三)艰苦奋斗,鼓励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毛氏家族的生存法宝,作为毛氏家族的后代,毛泽东继承了这一优良家风,并将其发扬广大,最终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艰苦奋斗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有一条缝了54个补丁的毛巾被,有一件缝了73个补丁的睡衣,对于自己的毛巾、拖鞋、牙粉也不舍得更换,始终保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不仅如此,毛泽东对自己子女的开支也严格控制。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每月给上大学的女儿李讷生活费26元,并规定不许向家里多要一分钱,以培养女儿勤俭节约的作风。在毛泽东看来,中国国力不足,经济不发达,只有靠中国人民自己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才能有多余的财产支持国民生产,中国才能发展起来。因此,毛泽东从严格要求自身及家庭做起,形成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毛泽东的亲人及其子女在其影响下,也始终保持着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努力学习,立足实践

    读书学习,是毛泽东用其一生实践的事情,也是毛泽东传给子孙后代的重要法宝;立足实践,用调查结果说明事实,是毛泽东始终坚持的真理。

    (一)刻苦学习,勤奋读书

    毛泽东酷爱读书,终其一生,活到老,学到老。从小时候的求书若渴,到晚年时期的读书热情丝毫不减,毛泽东博览群书,对各个学科的知识都有所涉猎,尤其精通文史类。毛泽东不仅重视读书,还教育自己的亲人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告诫他们刻苦学习,勤奋读书。在革命时期,毛泽东教育侄子和侄女们学习要刻苦,工作要认真,只有这样,革命才能取得胜利。1938年春,毛泽东送毛远志到延安保育小学学习,还经常鼓励她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刻苦攻读。毛泽东的三弟毛泽覃牺牲后,毛泽东多次写信,勉励侄子毛楚雄刻苦耐劳,努力学习,盼望他刻苦自省,长大成才。对于自己的子女,毛泽东也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状况,亲自督促他们学习,为他们制定学习计划,鼓励他们做好学问。基于此,在毛泽东的悉心教导下,毛泽东的子女也重视刻苦学习,勤奋读书,形成了毛泽东的优良家风。

    (二)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深知这个道理的正确性,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优良作风,不仅自己落实,还对自己的亲人严格要求。学生时代的毛泽东,经常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与他们讨论问题,以求进步。担任国家主席的毛泽东,时常通过韶山亲人了解中国农民现状,改进工作中不足之处。同时,毛泽东还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做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1941年1月31日,毛泽东给毛岸英、毛岸青写信叮嘱他们切忌“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9]毛泽东借此嘱托儿女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多向他人学习,从而克服自己的短处,获得进步。

    (三)立足当下,投身实践

    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教育自己的子女要身体力行。1913年到1918年夏季,毛泽东经常深入湖南农村,了解农民的生活及生产状况,同时,他还积极进行各种社会活动,以作改革社会的准备。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担任国家主席,仍坚持到中国农村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农民的实际情况。对于自己的子女,毛泽东鼓励他们进行实践锻炼。1946年,毛岸英从莫斯科回到延安,毛泽东鼓励他去上“劳动大学”,就是指向农民学习,深入农民生活,参加农村实践锻炼。过了几天,毛岸英便踏上了“劳动大学”的路途,到农村从事生产劳动,接受锻炼。立足当下,投身实践,是毛泽东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同时毛泽东又将其作为自己的子女必须严格遵循的行为准则,从而形成毛泽东的优良家风。

    毛泽东的优良家风对亲友作风及党风、民风等各种风气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在当今时代仍具有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有的家庭不赡养老人,有的家庭过于溺爱孩子,有的家庭公私不分,诸如此类现象,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家庭的不良风气在作祟。现代家庭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存在风气不正的现象,从而导致各种问题和矛盾产生,若长此以往,就可能会造成整个社会的风气出现问题。因此,学习毛泽东的优良家风,是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的,现代家庭要在充分保持家庭良好风气的基础上,合理借鉴毛泽东的优良家风,以推动家庭、社会、国家的风气朝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注释]

    [1]陈景胜.家风是什么[J].家庭之友(爱侣),2014(4).

    [2]王健.从致乡友书信看毛泽东的家教家风思想[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

    [3]孔祥涛,孙先伟,刘翔宇.毛泽东家风[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6.

    [4][5][6][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研究组,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毛泽东致韶山亲友书信集[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443.

    [9]谢柳青.毛泽东家书[M].中原农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