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公共伦理的治理与重塑

    关键词 差序格局 信任危机 社会道德 公共伦理 信用体系

    作者简介:尹祖国,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

    中图分类号:C9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113

    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包括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人民向往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会导致一些行业或者个人为了寻求快速发展或者迅速积累财富,就会对规则漠视和越规,寻找所谓的“捷径”,那么在一些行业中公共伦理缺失现象也就会随之出现。我国公众对公共伦理秩序现状的满意度也在不断的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在本文统计的2000多份问卷中,关于公众对公共伦理秩序现状的满意度方面,受访者认为非常好占比12.16%,较好占比29.73%,一般占比44.59%,较差占比13.51%。这说明公共伦理治理的提升空间还很大,更需要我们众志成城,扎实贯彻执行公共政策,持续改善公共伦理秩序,使公众的幸福感不断提升。一、原因分析一:“差序格局”与信任危机

    众所周知,在差序格局理论中指出,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就像在水中投入一颗石子,水面上泛开一圈一圈的水纹。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为核心,血亲,姻亲,朋友,熟人,一圈一圈延伸开去,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在差序格局理论中除了血缘的因素外,还有以下因素也会影响差序格局中的各个层次划分,它们分别是地缘、经济水平、政治地位、知识文化水平等因素。在本文问卷调查统计中,发现人与人发生信任危机的因素影响大小依次是:经济水平(71.62%),亲疏关系(68.92%),文化水平(62.16%),政治地位(43.24%),地域(36.49%)。人以群分,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熟人圈子。

    现实生活中,盛行熟人社会与生人社会的区别对待,对于欺骗外人、生人的行为缺乏内在的规范力量,这就让信任危机越来越泛滥,这与差序格局中描述的熟人社会价值非常相近。因为信任造成的损失可能远远大于不信任的损失,这也关系到机会成本的取舍问题,所以在选择过程中,为避免可能发生的损失,人们习惯性的选择不信任。从法律角度上看,对于造假欺骗行为惩罚不力,惩罚机制不完善,使得造假行为的成本比较低,而收益很高,比如:毒牛奶、地沟油等现象就足够能说明造假行为的低成本与高收益,这会使人丧失职业操守,也毁掉社会信任,由此进一步加重信任危机。二、原因分析二:“人性自私”引发对规则漠视与越规

    人性使然——人本来就是自私的,出生婴儿自生下来就在不断索取,没有规则可言。成年人在参与的社会竞争中,人会采取不同的手段,牺牲他人的利益,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诸如此类,都是人性自私的具体表现。在本文问卷调查统计中,发现有70.27%的受访者认为“人性使然——人本来就是自私的”会造成对规则的漠视与越规现象发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多元化发展也在不断变化,渗透到我们的国家。从人性自私的角度,一部分人会只选择符合自己内心文化需要,这也给他们漠视规则与越规提出的支撑依据。在规则面前,一部分人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目的,通常会存在侥幸心理或从众心理,归根结底,就是规则意识的淡化,对不同文化与价值的认同不一样,不能够把规则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现实中,对于漠视和越规行为惩罚力度不够,即使有惩罚,他们接受惩罚的时候付出的成本低。另外,在对规则漠视与越规问题上缺乏内在道德规范力量,对规则漠视与越规的人是没有内心痛苦的,因为除非被抓到,否则也不会有惩罚,所以什么都敢做。三、原因分析三:利益失衡及腐败增加导致社会道德淡化

    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GDP快速增长,促进了社会发展,提升了社会福利,人们的生活也不断向好发展。当然同时也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问题,比如,房地产等物价不断攀升,金融、证券等领域的利益分配失衡。金融领域腐败案不断出现,贪污受贿、非法理财等行为时有出现。证券市场,由于利益发行与包装,一些公司业绩不断变脸、利益炒作,使很多投资者大其害。利益分配失衡,以及腐败问题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侵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进一步滋生道德淡化的社会问题。腐败会产生社会利益分配失衡,腐败者利用权力谋取个人利益,破坏正常格局,这也会引发社会矛盾。

    在文化建设意义上看,腐败会产生的问题会对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否定,与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违背。因此,腐败破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和谐文化建设。本文认为,正是这些利益失衡行为,一些代表性腐败案件的发生,使得社会道德日益淡化。四、重塑途径一:加强法律监管及提升教育水平,重塑公共伦理

    首先,从法律方面重塑公共伦理。我们国家不缺法律依据,但是缺乏过程监管与严厉的惩罚落实,所以加强在公共伦理的过程监管非常必要,这些方面可以借鉴新加坡的管理经验,一是加强人力资源配置。加强过程监督管理人员的配比,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过程监管中来。二是提高相應岗位的待遇和地位。三是把过程监管与处罚落实进行实时公布,接受广大群众从进一步监督。在这几方面加强了,就可以加强对规则漠视与越规者在法律上的监管以及惩罚力度。在本文问卷调查统计中,发现有67.57%的受访者认为加强法律对公共伦理的过程监管与严厉的惩罚落实度好。

    其次,从家庭教育中提升公共伦理教育水平。将家庭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一是确立政府为公共服务主导设计者。二是家庭教育取得阶段性效果后对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给予精神与物质并存的奖励措施。三是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理念坚持不懈打基础。政府和社会应承担着设计对家庭的支持方案,为父母提供基本服务。

    第三,从学校教育中提升公共伦理教育水平。一是进一步加强从幼儿园到大学等各层次学校从事公共伦理教育的教师的专业培训。二是对每个学校的管理层实行问责制度,先从领导层开始抓起,树立模范带头作用。三是进一步加强公共伦理课程的教学,以理论与实践成绩各占50%相结合进行考核,这样可以将思想教育与日常实践教育相结合。

    第四,从宣传中提升公共伦理教育水平。从政府、学校、家庭等不同层面加强在遵守公众伦理方面案例宣传,形成大家都来遵守公共规则与秩序的全面氛围。从而又进一步提升学校与家庭在公共伦理的形象。在本文问卷调查统计中,发现有94.54%的受访者认为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宣传力度等对公共伦理的提升很有帮助。

    最后,财富要与良好的公共秩序相适应,否则就会产生矛盾,就会让人对规则的漠视与越规。在财富不断增长过程中,公共秩序也要不断完善与提升,一定规模的社会财富要与相应的公共秩序进行配套,只有这样公众的幸福感才会增加。财富与秩序并存的幸福感要与公共伦理相结合,进一步塑造幸福感在公共伦理中的作用。五、重塑途径二:提高政府和组织公信力,重塑公共伦理

    政府和组织公信力是一个国家的执政基础。如何不断地提高政府与组织的公信力,就要求政府要组织完善制度,转变政府职能,更要树立执政为民的工作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就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最好途径,为公共伦理的健康发展起到强有力的牵引作用。

    不断完善问责制度,强化责任担当。在党的领导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问责成效显著,政府的公信力达到新一个台阶。责制度主要目的是:问责一个,警醒一片。以点带面,用典型作为教材,达到警醒大部分的目的。比如:在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中,党中央坚决严肃问责,共有467人受到责任追究。还有,党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从2014年开始,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全国查处了7020个单位党委(党组)、党总支、党支部,问责了65000余名党员领导干部。通过不断处理腐败问题,净化党组织等多种方式治理并进,这让民众对政府的公信力大幅提升。

    不断完善服务理念,加强问责制度执行力,强化责任担当,这就可以提升政府与组织的公信力,不断促进公共伦理的发展。六、重塑途径三:完善社会信用体系,重塑公共伦理

    人无信不立,一个国家不讲信用同样会衰败。自古以来,讲诚信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本道德要求之一。本文认为,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征信、用信和守信三个方面是分不开的。

    一是征信。不断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制定明确的奖惩法律法规。当前,我国的社会征信体系有了一定的制度基础,要在已有的制度基础上,搭建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完善个人和企业的信用数据库。要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不断促进征信机构的积极性,征集尽可能多的信用数据,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当前突出要解决的是各部门、各领域、各行业之间的信用数据互联互通。

    二是用信。征信的目的在于使用。合理使用信用信息,激励守信者的守信行为,惩治失信者的失信行为。如果让信用信息使用的范围扩大,更加合理的使用,那么激励社会主体的作用就越大,信用信息在发挥作用方面也就越大。如果公共信用信息的服务平台功能越强大,那么它提供集中查询服务的范围就更大,服务的能力也更强。不断完善信用信息的查询、发布和使用机制,有利于促进信用信息的充分利用,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用信的良性循环,人们在查信用、用信用、信信用等方面的意识就会越来越强。

    三是守信。用信的是为守信,激励守信以及惩治失信是为发扬守信精神。守信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要发挥自我守信,又要强调社会约束性守信;既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育诚信文化,营造守信和互信的社会环境,也要建立完善的信用法律和制度。维护社会信用,不但要正面激励,也要惩戒失信行为,提高失信成本,这也是巩固社会信用堤坝的重要环节。健全的社会征信体系,强有力的失信惩戒措施,形成全民守信的文化氛围,会不断促进公共伦理的健康发展。

    总之,构建良好的公共伦理秩序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加强法律的监管与惩罚力度,把公共伦理教育与宣传不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之中,让人们的幸福感越来越强。提升政府与组织的公信力,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这就可以不断规范公众的公共伦理意识,将公共伦理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方艳.社会信任危机法律治理研究[J].现代交际,2016(1).

    [2]卞桂平.倫理正义:公共精神培育的中国进路[J].南昌大学学报,2017(10).

    [3]郭文,王一卓,秦建友.大数据背景下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