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典雅,文章脱俗

    罗小军

    导? 语

    所谓语言典雅,就是言辞高雅而不浅俗。典雅的语言,能营造如诗如画的意境,可以唤起读者对美的追求与热爱,让人读后如沐春风。

    如何写出典雅的语言呢?简而言之,选用贴切生动的词语,语言会精美凝练、灵动生辉;运用多种修辞,语言会鲜活亮丽、形象生动;灵活运用多种句式,语言会朗朗上口、摇曳生姿;引用古今诗词,语言会文采斐然、意蕴丰富。需要注意的是,追求语言典雅,先得在准确与贴切上下功夫,在真情实感上做文章,否则会本末倒置,走入盲目堆砌诗词佳句的误区。

    时文引路

    听? 雨

    季羡林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可想而知。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感。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笔底生风。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代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多也不过50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春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的最大愿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选自《季羡林散文选集》,稍有删改)

    技法借鉴

    写雨的文章不少,写得如此典雅的不多。这篇美文主要美在三方面:

    一是字词美。如描写雨声时,“弹素琴”“舞霹雳” “百鸟争鸣”“兔落鹘起”及“浮想联翩”“心花怒放”之类的词语,信手拈来,贴切形象。讲述童年生活时,“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一句,通过“拾”“捡”“割”“劈”等一连串动词,将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展示得淋漓尽致。

    二是修辞美。在众多的表达手法中,修辞手法无疑是美化语言的好办法。写听雨的感受时,作者用“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等比喻句,表现了自己的喜悦与畅快之情。描写雨音时,综合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透过“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等佳句,展示雨的美妙。

    三是意蕴美。作者没有局限于写耳闻目睹之景,还联想到了《红楼梦》里的故事与佳句,想到了宋代蒋捷的“虞美人”,让字里行间平添不少文化底蕴。对中学生来讲,这些美化语言的技巧值得借鉴。

    我仿我秀

    我的长江

    陈? 璇

    我喜歡独处,只要一有空,就会去我的心灵乐园,去看看长江。也不用带什么,只要拿上一张公交卡,再带上那颗被城市喧闹够了的心,在那里,接受长江的洗礼。

    我从肯德基买来一杯不加糖的咖啡,坐在江边的石梯上,欣赏这片属于我的长江。至少,在我的心里,这片长江是属于我的。

    这片属于我的长江,多么壮美啊!她挟带着黄色的沙土,不息地向东海奔流。虽然江水里泥沙不少,但在我的心里,她丝毫不逊色于以清澈著称的漓江。她拍打石梯溅起的浪花,像娃娃笑出的眼泪,喜滋滋的;她的声音,是巴赫的《小步舞曲》,似莫扎特的《旋律》,像贝多芬的《月光曲》……

    我遥望着对面的龟山,它浮游于长江之上,上面的树绿油油的,在微风中摆动,像五线谱里跳动的音符。这时,从西边吹来一阵凉风,我顺风望去,长江大桥卧在长江上。上层,汽车在桥面奔跑,行人在桥的两旁穿梭;下层,火车呼啸而过;江面上,南来北往的船只航行在浪花中。

    花不可无蝶,山不可无泉,石不可无苔,水不可无藻,乔木不可无藤萝,我呢,不可以没有长江啊!这时,从西边吹来的仿佛不是风了,而是一片霞光、一种柔美、一份静谧,真是“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龟山在长江的怀抱中,长江在我的怀抱中,我在天地的怀抱中!

    此时,我心中的长江,已经远不是刚来这儿所看到的那样了。我看见了旅游节中的江滩,有激光水幕电影,有焰火表演,有中外歌舞演出,有中国彩灯博览会,还有琳琅满目的美食城。夕阳西下,我该回家了。转身踏上石梯,回眸那片属于我的长江,我憧憬着祖国更加繁荣,更加富强,更加昌盛!

    我为我的长江而自豪!

    点? 评

    文章以“我的长江”为切入角度,大气磅礴。行文过程中,语言光彩夺目。一是用词典雅。如描写长江大桥的风景时,用“游”“闪”“飘”等词语,逼真地绘出了江面之风景,用“奔驰”“穿梭”“航行”等词语,将桥上桥下繁华的景物展示得如在眼前。二是善用修辞。写江水的声音时,或拟人,或比喻,或排比,或引用,语言美得让人惊叹,将自己对长江的喜爱表达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