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转变·前行

    于小进

    摘要: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探究能力,他们的科学学习绝不是记科学、听科学。文章从科学区创设的问题出发,阐述了如何优化环境创设、内容组织等,促进幼儿实实在在亲历探究的每个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经验。

    关键词:科学区;核心经验;材料提供;活动记录;深入探究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喜欢探索和发现。我们以幼儿园科学区创设为抓手,积极为幼儿搭建科学探究的平台。在课程游戏化精神的引领下,紧扣研究目标,聚焦存在的问题,从理念提升、现场研讨、经验共享、助推成长等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实践。

    一、“引”——理论支持,梳理问题,理清概念

    研究初期,我们对全园教师的原有认识进行了调查,很多教师认为科学区创设很艰难,科学区就是做实验,科学区就是益智区,等等。因此,我们从理清概念入手,在《3 -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引领下,组织教师学习《0 - 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中关于科学区的创设指导,解读《幼儿学习环境评量表》,了解3岁至6岁儿童早期科学与技术核心能力的发展,通过观察进行分类、探索,最后得出结论。

    同时,我们梳理了各年龄段科学关键经验,形成了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对照参考的幼儿科学素养体系,帮助教师进一步明晰对科学区的认识。科学教育可以渗透到活动室的各个角落,同时也必须合理利用活动空间,在近光源或水源的区域,创设相对集中、开放、互动的科学区,通过投放充足、多元的探究材料,不断满足幼儿观察、预测、实验的需要,让幼儿获得整体发展。

    二、“研”——走进现场,发现问题,提出想法

    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实践,从班级入手进行现场诊断。全园大、中、小三个年级组分别随机抽取一个班级,所有教师走进班级共同观察,发现存在忽略年龄目标、材料更新较慢、将科学区作为材料陈列台、未及时增添与当前主题相关材料等问题。因此,我们对照各年龄段幼儿的科学关键经验进行深入研讨,提出建设性建议和创新想法。

    1.充分拓展立体空间

    科学区探索活动需要较大的空间,可以利用墙面、地面、柜面等布置立体的科学区环境;可以利用地毯形成可收放的操作空间,让幼儿选择不妨碍他人行走的地面进行操作;还可以利用纸箱、网格架等,制造更多可以利用的空间。

    2.营造浓郁科学氛围

    通过调整空间布局、场地设置、物品陈列、墙面环境等,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凸显科学区活动特点,体现科学性。

    3.考虑不同年龄特點

    小班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有目的地选择活动的意识较弱,容易被眼前的事物所吸引。因此,科学区要凸显游戏性,投放充满趣味的探究材料;中、大班幼儿在增强操作性的基础上,力求凸显过程性和问题性。

    三、“享”——深入研讨,聚焦问题,共享智慧

    基于现场研讨,试点班级对科学区环境进行初步改造,并梳理相关经验,与全园教师一起分享改造成果。从大家的分享中,我们欣喜地发现,教师对幼儿的关注更多了,发现问题能询问幼儿的意见,倾听幼儿的想法,与幼儿一起商量、调整,同时我们也发现大家还存在一些困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区活动一定要做记录

    经过研讨,教师认为记录表是为幼儿游戏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刻意给他人展示过程性资料。《指南》中也要求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需要记什么、怎么记,由幼儿自行决定。对于小班幼儿,有些活动游戏成分居多,如玩陀螺、玩色等,幼儿喜欢反复玩,不需要每次都有记录。

    2.让幼儿对一种活动的探究更深入、更持久

    针对不同材料,可以对幼儿进行不同引导,如磁铁、手电筒、万花筒、放大镜、陀螺等,可以通过与不同材料进行组合,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例如,在探索磁铁时,探索初期可以初步了解哪些物品可以被磁铁吸附,再提供一些材料,如木板、纸板、塑料板等,引导幼儿探索磁性的穿透性,最后引导幼儿发现磁性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变弱。通过持续推进,让幼儿进行深入探索。

    3.发挥自然角在科学教育中的价值

    自然角是幼儿了解、认识自然的窗口,更是幼儿探究生命科学的游戏场。针对自然角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让自然角环境发生“三变”的想法:一变观赏为资源;二变单调为丰富;三变静态为动态。从引导幼儿讨论种什么、怎么种开始,倾听幼儿的想法,与幼儿一起创设自然角,让幼儿成为自然角管理的小主人,常态化照料和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并进行个性化的记录与交流。

    四、“评”——观摩评价,助推幼儿持久发展

    有了经验的分享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对班级科学区进行了自我审视与调整。在此基础上,幼儿园组织开展了全园范围内的区域观摩、评比,大家边看、边学习、边思考,从空间布局、投放材料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

    1.材料多元,趣味探索

    各班在投放共性材料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点,投放了个性化的材料,如白菜、豆芽、气球、汽车、坡道等,让幼儿进行趣味探索。

    2.图文并茂,营造氛围

    教师和幼儿共同商量,制定科学区域规则,共同维护科学区域环境,体现了幼儿是环境的主人。例如,悬挂的操作材料,放大的实验操作步骤,不仅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暗示性,还能帮助幼儿自我检查,促进幼儿自我学习。

    3.依据兴趣,生成课程

    区域活动中,教师依据幼儿的兴趣,挖掘教育价值,及时生成科学主题活动,主题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充分体现了幼儿参与的过程。各班还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了与主题相关的适宜材料,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激发幼儿对科学区的持续兴趣。

    4.利用材料架,拓展资源

    每个班的低结构材料区是幼儿眼中的“宝地”,这里的材料可以一物多用,自由组合,使幼儿根据自己的探究需要自主取用。

    智慧没有捷径,它依赖于学习、实践、思考和积累,我们还将针对教师观察、材料调整、支持策略等方面进行持续研讨,一起跟随幼儿的脚步找寻方向。

    参考文献:

    [1]吴邵萍.数字时代儿童的主动学习:支持性策略与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2]朱莉·布拉德. 0 - 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M].陈妃燕,彭楚芸,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李季梅,冯晓霞.《3 -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