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典歌剧之电影叙事功能探赜

    

    电影作为综合艺术包罗万象,音乐在其中具有宣情与叙事的双重功能。从时空角度而言,电影与文学、音乐相较,属于空间结构的艺术,通过蒙太奇的空间组接在时间维度获得延展。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融入电影则弥合了空间组接的间隙,在一种情感时间的延宕中协同电影完成无缝剪辑。苏联电影理论家列别捷夫于《电影艺术论文集》中指出:“音乐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人们觉得银幕是哑巴的感觉,它以本身形象所具有的较高感染力,使电影场面列入艺术现象之内。音乐进入电影,促使观众在更大程度上把电影看作是一种具有自己的特殊程式和自己的艺术感染手段的新的、正在形成中的艺术,而不仅仅看作是生活的毫不出色的摹写。”[1]电影音乐不仅有助于烘托空间氛围、弥合空间组接,还具有叙事功能,这一点集中于歌剧的银幕叙事。歌剧与电影的融合不仅在于电影作为“第七艺术”的兼容性,还在于二者都是具有时空特性的视听叙事艺术。

    一、歌剧的银幕互文叙事功能

    歌剧作为一种舞台叙事艺术,在曲目演唱中,或是讲述故事、或是人物对白、或是抒发情感,都处于某种规定情境之中。因此,在电影中植入歌剧选段,既是因为选段的旋律适合影片的情境,也是为了使二者在某一情节点形成互文。当电影遇上歌剧时,亦或在电影里运用歌剧唱段、亦或用歌剧唱段来作背景音乐,这些都有利于渲染整个电影的环境,烘托故事情节的氛围,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当歌剧选段所蕴含的题旨符合电影主题或某一段落的思想情感时,这种互文会衍生出叙事的间离效果。“所谓间离效果,从布莱希特的理论来说,就是阻止观众在观看演出时完全入戏,从而使产生观众与表演之间的距离感的一种手法。这种距离感有利于观众保持自我的独立情绪和思考,观众也就可以从剧情中脱离,进而思辨生活。”[2]由于歌剧与电影的故事内容有别,在银幕叙事中插入歌剧选段,必然暂时将沉浸于故事世界的观众从当前情境中抽离出来,同时又源于歌剧与电影的题旨相近,引发观众的深入思忖,从而由不同故事的“或然律”中体悟出关于人生命运之“必然律”,这正是歌剧作为音乐叙事艺术独特的银幕叙事功能。

    我们以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选段的植入为例。影片改编自斯蒂芬·金《四季奇谭》中收录的同名小说,由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改编执导。该片以监狱作为重要的时空结,是一种“稳态空间—动态时间”的叙事时空。影片中,监狱这一时空结弥漫着强制剥夺自由、高度强调纪律的窒息氛围,来展现作为个体的人对“时间流逝、环境改造”的恐惧以及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在该片中,最为重要的歌剧元素,莫过于男主角安迪闯进狱警的办公室并将门反锁,紧接着大胆地用监狱的广播给正在操场上休息的狱友们播放唱片——《费加罗的婚礼》之咏叹调《待微风轻轻吹过》。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主要是歌颂愛情和自由,而这正是主人公安迪所渴求的,他也知道这是所有狱友的追求,所以,他不论冒多大的风险也要将歌剧放给全狱的狱友们听。

    此时,影片由于歌剧的植入,分离出三个短暂的异质性空间。第一个空间由“门”作为阻隔,狱警和警长在外面撞门,是一种暴力象征。第二个空间是主人公和操场上狱友们的空间,虽然存在建筑的阻隔,但是咏叹调所张扬的自由旋律冲破了阻隔,使所有狱友形成一个心意相通的场域。第三个空间是主人公的精神空间,主人公此刻完全陶醉于自己的心灵世界之中,努力忘却平日的牢狱之苦。正是这种精神动力促使安迪宁肯面对片刻之后残酷的惩罚,此刻也要靠在椅子上享受这几分钟的清平和快乐。选段《待微风轻轻吹过》中清澈的女声二重唱在监狱的上空回旋飘荡,声音的飞扬,激荡起人们对自由美好的向往。暗无天日的囚室,喧闹的操场上,荒凉的空地,忙碌的身影,医院的病床,时间仿佛凝固于此刻,人们暂时忘却了牢狱之灾的苦痛,只有一个个陶醉了的心灵,囚犯们静静地享受着歌剧的旋律,就在这一瞬间,所有的囚犯无一不得到救赎,他们所有的烦恼仿佛都被莫扎特这段轻柔悠扬的歌剧旋律消解殆尽。这样一方忘我的时空,也令观众能够感受到歌剧与电影在此刻的契合度,并由歌剧植入的间离效果萌发更为深邃的思考。

    二、歌剧的银幕情节隐喻功能

    影片中的歌剧选段,往往是最能体现电影思想内容的点睛之笔,当影片中出现歌剧元素时,旋律烘托着氛围而歌词进行着暗示,都是对当下人物命运的一种隐喻,具有时空的指向性。在此,歌剧元素仿佛是一则预言,为情节的走向与未知的命运奠定了基调。音乐本身具有多义性,而歌剧故有的情境与歌词的表意于多义性的前提下增添了一丝可预知性,这唤起了观众对故事情节的兴致与对人物命运的关注。

    以《第五元素》为例,这部影片获得1998年第7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效剪辑,足可见导演吕克·贝松对包括歌剧在内的声音元素的高超运用。深入影片,最经典的莫过于外星人在歌剧院唱的一段凄美动人的歌曲——《拉美莫尔的露琪亚》之咏叹调《香烛已燃起》。意大利歌剧《拉美莫尔的露琪亚》被称为“最难的歌剧”,整部歌剧以悲剧情节为基点。在《香烛已燃起》选段中,露契亚与阿瑟·巴克洛结婚之夜,露琪亚精神崩溃,以剑刺死丈夫巴克洛。众人进门一看,面如死灰的露琪亚披头散发,随即自刎。这样一个悲剧情节暗合《第五元素》中外星人在歌剧院前半段的情绪,也暗示了女主人公的结局,随着平行时空中的枪声响起,外星人的演唱进入了后半段,穿插了节奏明快的《女神之舞》,这也是影片中出色的配乐。这一选段音域跨度超越4个8度,几乎到达人类声线之极限,并使用了花腔唱法。花腔作为在主旋律上演奏的连续装饰音,是美声唱法高音区的重要技巧。花腔表现为急速的音阶、琶音或具有装饰性的曲调,而这些完美的高音也增加了观众的紧张感,为后面剧情的发展进行了铺垫。整首演唱从前半段的舒缓转到后半段的急促,在听觉体验上形成巨大张力。

    三、歌剧的银幕叙事复沓修辞功能

    在一些电影作品中,会多次出现某些歌剧选段,根据戏剧冲突的起承转合与人物命运之悲欢离合,这些选段在一些关键情节点起到重要的“复沓”效果,这种“复沓”是对电影事件线性的修辞干预。“重复机制在故事陈述的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面的运用,或造就了叙事进程的静止状态,或导致叙述流程的有意倒退,从而形成了对叙事文本的修辞干预,将观众的审美接受从一味的故事欣赏引向对文本意义的关注上来。”[3]也就是说,“复沓”修辞对客观事件线性走向的干预,使叙事进程产生了暂时的停滞或回溯,有利于对故事旨归的张扬和人物情感的深化。歌剧所具备的叙事与宣情的双重职能,恰好在银幕叙事中运用而产生“复沓”的修辞效果。

    电影《立春》中植入了歌剧《托斯卡》之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托斯卡》讲述了马里奥·卡伐拉多西由于帮助一个越狱的犯人躲避警察追捕而被逮捕,警长斯卡皮亚看上了马里奥的爱人歌唱家托斯卡,并且在托斯卡面前严刑拷打马里奥,逼迫其认罪,托斯卡的愤怒和痛苦达到了极点,唱出了这首推向全剧高潮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立春》女主角王彩玲在小县城教音乐,其貌不扬的她拥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对歌剧十分热爱。王彩玲和托斯卡的人物命运有许多相似之处,她们二人都十分热爱音乐和歌唱,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遇到了很多挫折和磨难,在命运残酷的摧残下,通过歌唱来表达心中对当下生活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于是,出现了咏叹调的“复沓”,通过贯穿人物命运的反复咏叹,表达着一种对命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深沉感。

    在《立春》中,《为艺术,为爱情》这首咏叹调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出现在王彩玲去北京参加歌剧院的考试,对方以考试人数太多为借口拒绝让她参加考试,她为了证明自己,随即清唱了这首咏叹调,对方还是视而不见,她就在楼梯口跪着唱道“为何对我如此残酷无情……”第二次出现在王彩玲的幻境之中。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远处传来一阵钟声,王彩玲遥望远方,电影背景音乐《为艺术,为爱情》渐起,短暂播放后,画面转到气势恢宏的音乐厅,王彩玲身着长裙礼服,站在舞台中央,为观众演唱了一首完整的《为艺术,为爱情》。这一幻境集中表现了主人公对歌剧殿堂的梦寐以求。第三次出现是现实与梦境的对比蒙太奇时空转换。这种转换以管弦乐伴奏的《为艺术,为爱情》将王彩玲的残酷现实与美好幻想进行对比,触动了观众对主人公命运挫折的理解和同情,从而实现一种悲情审美情感的升华。

    四、歌剧的银幕叙事国际传播价值

    世界经典歌剧在电影中的植入发挥了互文叙事、情节隐喻、复沓修辞的功能。虽然文章列举电影文本有限,不免挂一漏万,但是不难发现,银幕叙事中的歌剧植入大都选取了咏叹调。歌剧主要由序曲、间奏曲、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舞蹈等形式组成,其中,咏叹调往往是歌剧中最脍炙人口的音乐段落,用于表现角色此时此刻强烈的情感,最为集中地表达作品主旨。一些耳熟能详的咏叹调选段只要在电影中响起,观众立即能够感受到歌剧所表达的题旨,从而联想到电影的主题思想与人物命运,这是咏叹调相较其他类型段落被大量选入电影作品的缘由。闻名世界、耳熟能详的歌剧包括莫扎特的《魔笛》之《复仇的火焰心中燃烧》、罗西尼的《塞利维亚的理发师》之《快给大忙人让路》、普契尼的《图兰朵》之《今夜无人入睡》、比才的《卡门》之《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等,这些世界经典歌剧都具有银幕传播的潜在价值。

    电影与歌剧结缘,对于歌剧传播大有裨益。首先,相较于歌剧,电影是一门大众艺术,通过影像科技的突飞猛进,已经成为影像时代世界大众文艺的主流。歌剧作为一门高雅艺术,受众面较小,因而需要借助银幕来拓展自己的“舞台”。其次,在大众传播的机械复制时代,电影依托于复制科技获得最为广泛的传播,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演进加速了麦克卢汉“地球村”的预言成真,使电影传播如虎添翼。然而歌剧作为剧场艺术,缺乏影像科技的可复制性传播。因此,借助电影的“东风”,经典歌剧得以传播而引领观众的听觉审美,从而培养未来潜在的歌剧观众。最后,歌剧则是一门西方的舞台表演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要实现国际传播,就必须借助影像、互联网等大眾媒介。这犹如中国电影开山之作《定军山》一般,以京剧片形式亮相世界影坛,传播中国文化。家喻户晓的《霸王别姬》《梅兰芳》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都为京剧走出国门、实现国际传播贡献着力量。同理,为了加强中西方文明互鉴,作为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西方歌剧也应当适应影像时代之需,利用好银幕增强文明交流。

    参考文献:

    [1]武迪.电影音乐美学视角中的音画关系[D].中国音乐学院,2006:10.

    [2]陈俊.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影视应用[ J ].电影文学,2011(3).

    [3]张育华.电视剧叙事话语[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65.

    【作者简介】 ?杨照民,女,河北邯郸人,西安音乐学院副教授,音乐教育学院声乐教研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声乐演唱与表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