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坏死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与防控

    毛东杰

    摘要:鸭坏死性肠炎曾被叫做“烂肠病”,是种鸭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病鸭主要症状是食欲不振,体质衰弱,无法站立,往往突然死亡,剖检典型病变是肠道黏膜发生坏死。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其中秋冬季节的发病率相对较高。鸭群在恶劣的气候条件、免疫接种等应激因素的刺激下容易出现发病,发病特点是快速发生、病程持续短,往往呈急性经过,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养殖户的经济效益。现概述该病的防控措施,为广大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鸭;坏死性肠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药物治疗;饲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 S858.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20)03-0117-02

    1 流行病学

    1.1 病原

    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是引起鸭坏死性肠炎的病原,该菌是一种革兰阳性短杆菌,菌体两端钝圓,属于兼性厌氧菌。根据该菌主要致死型毒素以及抗毒素的中和试验结果,将其分为5个血清型,分别命名为A、B、C、D和E型,其中C型产气荚膜梭菌能够分泌α、β毒素,是直接导致水禽肠黏膜发生坏死的原因。在自然界中的病菌能够慢慢形成卵圆形的芽孢,往往位于菌体的近端或者中央,而存在于机体内的病菌往往可形成荚膜,但没有鞭毛,无法运动。该菌能够分泌胶原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蛋白酶以及DNA酶等,这些酶类都与组织的水肿、坏死、分解、产气、病变的蔓延以及和全身中毒性症状有关。

    该菌形成芽孢后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如在90℃条件下经过30 min或者在100℃条件下经过5 min才会失活,尤其是存在于食物中的病菌(形成芽孢)经过1~3 h煮沸才会被杀死。

    一般来说,在发病养鸭场中的粪便、器具等以及健康鸭群的肠道中都能够分离得到该菌,且菌体致病性同环境、机体状况紧密相关。

    1.2 发病特点

    该病的发生呈现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夏季发生,尤其是炎热且潮湿的天气更容易发生。当鸭舍内过于潮湿,没有定期清扫、消毒,会导致该病的发生率提高。当鸭群缺少营养、在某些外界刺激下发生应激反应以及肠黏膜损伤等,也可提高该病的发生率。

    2 临床症状

    病鸭主要症状是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体型消瘦,无法站立,伏卧在地,排出黑色粪便,并散发腥臭味,且粪便往往会污染肛门四周羽毛,有时可见黑色液体从口吐出。病鸭往往被公鸭啄伤、踏伤,头部及翅膀上的羽毛发生脱落,并突然出现死亡。

    3 剖检变化

    病死鸭尸体明显脱水,食道膨大部充盈。将腹腔打开能够闻到腐败的恶臭味,肌胃中含有大量食物,肝脏呈浅土黄色,发生肿大,表面存在黄白色且不同大小的坏死斑点。脾脏呈紫黑色,也发生肿大。回肠和空肠有所扩张,往往增大1~2倍,病变处肠管的浆膜呈灰色、淡黄色或者深红色,存在出血斑点。将变粗的肠段切开,发现里面存在血样液体,十二指肠黏膜发生出血,病程后期在回肠和空肠黏膜表面等会有一层恶臭味的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还会存在坏死的肠黏膜,回肠和黏空肠膜上散布有枣核状的溃疡灶,溃疡可蔓延至肌层,上面覆盖一层伪膜。部分病鸭的输卵管中堆积有干酪样物质。而其他内脏器官无明显的肉眼可见病变。

    4 实验室诊断

    4.1 镜检

    无菌条件下,取病变肝脏和肠黏膜制成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镜检,都可发现大量革兰氏阳性大杆菌,菌体两端钝圆,单个散在或者成对或者呈短链状。

    4.2 细菌培养

    无菌条件下,将以上病料在血琼脂培养基上接种,置于37℃厌氧条件下进行24 h培养,可见培养基上长出淡灰色的圆形大型菌落,表明光滑、有光泽,且明显隆起,部分菌落的边缘呈放射状或者锯齿状,周围形成双层溶血环,其中内层出现完全溶血,且清晰透明,而外环出现不完全溶血,呈淡绿色。挑取菌落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发现菌体与病料直接涂片、镜检的结果一致。

    4.3 生化特性

    该菌可使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发酵,并可产酸产气,可使牛乳乳糖出现“暴烈发酵”,可使明胶液化,能够产生硫化氢,无法使鼠李糖、甘露醇、山梨醇发酵,吲哚试验呈阴性,亚硝酸盐还原试验也呈阴性。

    4.4 动物试验

    取病死鸭的回肠内容物,按2倍添加灭菌生理盐水,混合均匀后以6000 r/min的速度进行20 min离心,用除菌滤器对上清液进行过滤。取滤液给3只小白鼠尾静脉注射,每只0.5 mL,可见小白鼠在10 h内都发生死亡。同时,取5份以上滤液,分别添加等量的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A、B、C、D型抗血清以及生理盐水,充分混匀后置于37℃下进行40 min作用,然后每组分别给3只小鼠腹腔接种,每只注射0.5 mL,可见在24 h内只有添加C型抗血清组的小数健活,而其他各组小鼠都发生死亡。

    5 防控措施

    5.1 药物治疗

    全群鸭饮水中添加0.01%~0.02%的甲氧苄胺嘧啶(TMP)和0.2%的氟苯尼考,混合均匀后任其自由饮用,每天3次,连续使用5~7天。同时,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的多维,连续使用5~7天。

    病鸭可每只胸部肌肉注射5万IU庆大霉素、5万IU卡那霉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4天。同时,在饲料中添加0.02%的红霉素或者硫酸新霉素混饲,连续使用2~3周,可使病死率明显降低。

    如果病鸭症状严重,可每只肌肉注射10万~15万IU青霉素、15万~20万IU链霉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2~3次,治疗效果较好。同时,配合使用阿莫西林饮水,按每100 kg水添加10 g药物,连续使用5~7天;林可霉素混饮,在饮水中添加0.13 g/kg药物,连续使用3~5天。

    5.2 加强饲养管理

    5.2.1 适时接种疫苗

    鸭群适时免疫接种疫苗,根据该病在夏秋季节易发,可选择在春季免疫注射肠毒血清。

    5.2.2 保持环境卫生良好

    保持养殖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定期交替使用不同消毒剂进行消毒,其中夏秋季节可适当增加消毒次数和消毒剂数量。蛋鸭采取圈养时要尽量采取高架隔式饲养方法,并调控温度与湿度适宜、稳定,禁止湿度过大,同时确保通风良好。